如何关爱空巢老人好
如何关爱空巢老人好
孤独,主要是精神生活得不到满足的空虚感。调查发现,孤独寂寞、社会活动减少,使一些老年人产生伤感、抑郁情绪,精神萎靡不振,常偷偷哭泣,顾影自怜。如体弱多病,行动不便时,老人的消极感会加重,身体免疫功能也将降低,为疾病敞开了大门。
孤独就是无形杀手。专家指出,孤独中的一些老年人,甚至会选择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不爱活动等。不良的生活方式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有的甚至因孤独而抑郁,产生自杀倾向。
美国医学家对老年人进行长达14年的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孤独隐居者得病的机会为正常人的1.6倍,死亡的可能性是爱交往者的两倍。而美国加州大学对1600名60岁以上老人的追踪调查也发现,经常感到孤独的老人,寿命会减少6年。
“老年孤独,缺少精神慰藉,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吴玉韶说,要让老人安度晚年,就要赶走孤独落寞。
通过心灵自救缓解孤独
面对“空巢”孤独感的老年朋友,怎样进行心理自救,一些专家提出了不同的办法。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提出,参与社会是心灵自救的重要手段。一些老人退休后,可以根据社会的需要和本人的能力,通过不同的途径,选择适当而又有意义的工作为社会作贡献。
他建议,老人要排除孤寂,除了参与社会活动外,还可以参加老年大学的学习。老年大学不仅是学习的场所,也是老年乐园,可以使一些老年人重新回到社会生活,可以结识新朋友。他说,孤独就是失去了社会交往,把自己封闭起来。要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广泛接触人,建立新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既能缓解孤独,又能增加生活乐趣。
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主任史占彪博士说,按心理学观点,真正的快乐是在从事建设性、有意义的活动中产生的,是在获得成绩、增强信心得到自我满足时产生的。摆脱孤独的最佳方法是创造良好的生活情境。“不妨有点小爱好,尽量扩大自己的兴趣范围,从读书、习字、绘画、练琴、种花、饲养动物等活动中获得乐趣。”
怎样关注空巢老人?
昨天看新闻,一位60多岁的空巢老人,在家中去世。等人们发现时,他已经去世一周多了。这样的事件已经不是发生一次了。老人生儿育女一辈子不容易,去世时身边连个人都没有,这样的悲剧真的让人很心痛。我觉得全社会都该关注空巢老人的生活,让他们老有所依。
怎样关注空巢老人?
方法/步骤
子女尽量在父母身边工作,能不离开家的最好别离开,父母在不远游。即使不和老人一起生活,也要住得离老人近一些,方便照顾。
子女经常去看望老人。如果有急事不能亲自去,可以拜托朋友。要常打电话,听他们的声音,每天都要打,每天都要确认他们好好的。
在生活上给予关怀和照顾,可以给他们买一些必要的生活用品。米面油盐酱醋茶多准备一些。
帮老人打扫卫生。老人身体不便,打扫卫生容易摔倒,子女多替他们做一做。
定期陪老人去医院检查身体。老人辛苦了一辈子,哪能没有毛病,定期检查,对老人的身体状况有个详细的了解,准备一些常用药,有备无患。
陪老人聊聊天,体贴他们的心情,哄他们开心。人们都说:老小孩,小小孩,老人岁数大了,有时候会像小孩子一样耍脾气,需要儿女耐心的去哄。就像小时候他们哄我们一样。
经常陪老人出去走走,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有些老人行动不便了,子女就要经常陪他们出去,搀扶好了,不能摔倒。就像小时候他们扶着我们走路一样。
政府要参与对空巢老人的关注活动。社区要面向学校或单位招募关爱空巢老人的志愿者,组织志愿者定期去家里慰问和帮扶老人。社区把空巢老人的信息做好登记,并把每一位空巢老人都与社区建立通讯联系,老人有紧急情况可以第一时间与社区联系。
邻里之间要互相照顾。远亲不如近邻,邻居因为居住的近,彼此的生活情况会容易了解,彼此都留下电话号码,包括对方子女的联系方式。一旦发现情况不对,邻居可以上门或请求援助。
亲朋之间要互相关照。亲朋之间平时要经常来往,老人把自己的情况告诉他们,有事打电话求助。
如何关爱空巢老人 怎样呵护老人心理健康
如何关爱空巢老人
1、定期探望好处多:在每个周末去陪陪老人,说说闲话,拉拉家常,或者帮他们打扫屋子,修补一下平时他们自己没法弄好的日常生活设施。这样一来,老人会很开心,我们也不会太累,而且对老人家的生活起居情况我们也能随时掌握,从而避免因为照料不周带来种种问题。
2、不妨煲煲电话粥:请全天候保姆,平日的生活起居也算有人照应了。除此之外,常常和爸妈煲电话粥。不管出差到哪里,一两天就打一个电话回家给父母,出差见闻、民风民俗,统统向他们“汇报”。
3、“一碗汤”距离最相宜:做到独立而又分而不离。
4、帮助老人补补“课”:要有效应对“空巢老人”的安全问题,社区和街道还得帮不少老年人补补“课”,以便让他们了解和掌握更多的生活自救办法。至少,诸如水电煤卫等各类生活设施的保修、求助电话,该让每一位老年人都知道。
5、把钥匙托给邻居:建立融洽的邻里关系,应该是关心“空巢”或独居老人的必要之举。有了融洽的邻里关系,可以把钥匙托给邻居保管以备不时之需;有了融洽的邻里关系,即使要爬窗口,只要跟邻居说一声,也自有年轻人想办法;有了融洽的邻里关系,就会随时得到邻居的关心、帮助,而不发生意外。
6、设立家庭养老室:由里弄居委会组织统筹设立,安排社区的家政服务人员,专门负责数户独居老人的饮食起居,处理一些简单的家务。老人每天的饭菜可事先预订,以大众化标准为主,兼顾老人的嗜好。洗衣等家务活可以集中进行。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还可以与社区家庭病床相结合,以便得到及时诊治。
7、老人也要关心自己:除了子女照顾,老年人也应该多关心自己,生活中处处都可能藏着危险,再贴心的儿女,再仔细的社区服务,也还是有可能忽略一些细节,造成危险和意外。所以,除了外来的帮助,老年人也要学会自我关心、自我照顾,一旦发现生活隐患,要及时告诉子女或是社区服务人员,避免意外发生。
怎样呵护老人心理健康
1、丰富业余生活老年人应当根据身体条件和兴趣爱好,把生活内容安排得充实些,如练书法、种花草、养禽鸟、读书报、看影视剧等,这样既可舒展心情,又能珍惜时光,使生活更有意义。
2、活到老,学到老老年人学习不单纯是为了学习新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使自己不感到寂寞。
3、保持乐观情绪老年人要对生活充满信心,尽量做到心胸开阔,情绪乐观,发挥自己在知识、经验、技能、智力及特长上的优势,寻找新的生活乐趣。
4、学会摆脱烦恼生活既丰富多彩,同时也充满坎坷和烦恼,人生本来如此。大风大浪已经经过,不必为小事烦恼,更不要处于郁闷状态,要通过各种途径把坏情绪及时释放出来,保持一份好心情。
5、家庭和社会关心家庭和社会的关心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外部环境和必要条件,生病时需要照顾,不但给予物质上的关心,更重要的是给予心理上的理解和支持。
6、加强人际交流老年人要经常和好友聊天谈心,交流思想感情,在集体活动和人际交往中汲取生活营养,使自己心情舒畅、生活愉快。
老年人的自我调节
1、自找乐趣。人,往往可以承受生活的重负、生活的灾难,却不易承受生活的“闲”。闲着无事做,会使人产生失落感、抑郁感,诱发心理上的种种弊端。因此,老年人应根据自身条件和个人喜爱,自找乐趣。可以垂钓找乐,也可以弈棋取乐,书画、琴艺更是老年人常找乐趣的“好伙伴”。此外,还可以从养鱼种花、野外散步、练太极拳等去寻找乐趣,求得生活充实,心情愉悦,幸福长寿。
2、广交朋友。这是老年人克服空巢心理的最佳良药。常言道:“千金难买是朋友,朋友多了春长留。”与年轻人交友,老年人的心理状态也会重新活跃起来,心理年龄减少,做到人老心不老,恢复青春和活力。与同龄人长期交往,坐谈聊天,更是人生一大乐事。老年人的孤独感也会随之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的愉悦之情。
3、调整心态。老年人最重要是调整好心态的平衡。现代社会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子女大都到外地求学、就业。在农村,即便子女众多,也纷纷外出打工,客观上造成了老人“空巢”。老年人要正视这一社会现实,敞开心扉去接纳它、适应它。“心”是自己的,只有实现了自我安慰,保持健康的心态,才能活得开朗、潇洒、豁达。看得开,拿得起,放得下,快乐就会时刻与你相伴同行。
老年人还要学会自己关爱自己,自我调适,保持正常的生活规律,确保“空巢”老人心理不“空巢”。
老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1、有正当的业余爱好。如养鱼、下棋、种花等喜好。
2、保持正常的行为。能坚持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和活动。能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变化。
3、逻辑思维健全。说话不颠三倒四,回答问题条理清晰。
4、想象力丰富。不拘泥于现有的框框,做的梦常新奇有趣。
5、情感反映适度。积极的情绪多于消极的情绪。对事物能泰然处之。
6、意志坚强。办事有始有终,能经得起悲伤和挫折。
7、人际关系良好,乐意助人也受他人欢迎。
8、态度和蔼可亲。能知足常乐,能制怒。
9、保持学习的兴趣。能坚持某一方面不倦地学习。
10、感知觉尚好。稍有衰者,可通过戴眼镜、助听器等方法弥补,判断事物不常发生错觉。
11、与大多数人的心理活动基本保持一致。
12、记忆良好。能轻松地记住一读而过的七位数字可说明记忆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