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深处人家教学设计(2篇)

发布时间:2014-08-29 16:22 | 日记本:《教学设计》

竹林深处人家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写景文章的特点,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合理安排顺序,运用适当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品味一探究一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竹林的美丽、竹乡生活的恬静,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写景文章的特点

教学难点

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合理安排写景的顺序,并会运用适当的表现手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谈起中国美景,有人曾这样说过“北方之景,形似关东大汉,有粗犷豪放之态;南方之景,宛如小家碧玉,有温柔恬静之姿”。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竹林深处人家》,就让我们去江南竹乡领略一下她的女儿情态和动人之姿。

二、简介作者。

原名黄草予,又名黄茅,广东台山人。著作有《落乡班子》、《职业与爱情》和《清明小简》等十多种。

三、字音及词义。

山麓 :山脚。麓,山脚。

饼饵 :糕饼一类的食物。

竹坞:指四周长满竹子的地方。

山岚:山林中的云雾。岚,山里的雾气。

匾箪:盛东西的扁形竹器。箪,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

髹 :用漆涂饰器物。

箬 :这里指笋衣。

四、整体感悟。

1、谋篇立意——文章重点写出山村人家,写竹林丰收的喜悦。文章通过不同的视角描写茂密的竹林,不仅表现了江南竹乡的美丽富饶,也反映出作者对江南竹乡及生活在那里的勤劳朴实的村民的一往情深。

2、文章脉络:全文共十段,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缘起。由吃扁尖笋引起对江南乡下作客的回忆。

第二部分(2~5),写“竹林深处”。这一部分又有四个层次。

第一层,从扁尖笋、碧螺春谈起,略点江南竹乡风味。

第二层,转入正题,先总写竹乡的竹海。

第三层,由石子路深入竹海,才知其中既深密又曲折。

第四层,登竹坞居高临下,俯瞰竹海。借画家和护林员的议论,点出竹材竹笋丰收。

第三部分(6~9),写“竹林深处人家”。这一部分也有四个层次。

第一层,怀疑宁静的竹海没有人家,后来发现竹林深处的炊烟,引人下文。

第二层,随着炊烟,向竹林深处进发,渐渐展开一幅竹林深处村落图。

第三层,竹乡人家,不仅房屋门窗用竹构造,而且家具器皿都用竹造。事实上连空气也充满了竹的清香。一再映带盐笋干、碧螺春,描写竹乡生活的乡土气息。

第四层,临别用听见拾竹女孩子的笑声,再点竹和竹笋的丰收。第四部分(10),结尾。回应首段,寄寓对竹乡的眷念。

六、探究活动,深入理解。

1、首先来感知作者移步换景的写法。在前三个自然段中,作者从什么角度写出了竹海什么特点?要求;找出文中的一些语言标志。

明确:远望:宽广深沉。近观:密不见底。四顾:无边无际。

教师点拨: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移步换景”(板书)作者除了从不同的视觉看竹海,还从不同的方面渲染竹海的特点。

2、从文中找出从色彩、声音、气味各方面对竹海进行细腻描绘的句子。

明确:色彩:声音:气味:

教师点拨: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方面具体描绘。

小结性提问:①为竹海拟一条广告词。②为政府机关开发“竹海”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板书设计】 11、竹林深处人家

远望:宽广深沉

近看: 深不可测 (由远到近、整体到局部)

四顾: 密不见底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有关竹子的诗文:

1、咏竹 (齐.谢眺):窗前一丛竹,清翠独言奇。 南条交北叶,新笋杂故枝。 月光疏已密,风声起复垂。 青扈飞不碍,黄口独相窥。 但恨从风箨,根株长相离。

2、春日山中竹 (唐.裴说):数竿苍翠拟龙形,峭拔须教此地生。 无限野花开不得,半山寒色与春争。

3、 竹石 (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二、分析探究。

1、文章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美”体现在哪两个方面?明确:竹林美 竹林人家美。

2、“竹林”和“竹林人家”美在哪里?(总特点)明确:辽阔深沉 高大茂密 欢乐祥和 恬静。

3、作者是如何来表现“竹林美”与“竹林人家美”的?友情链接:(!)从立足点的角度。(2)从修辞角度。(品味语言)(3)乡村的角度。

明确: 移步换景 比喻 朴实、勤劳、好客

三、整体感知,学生自主探究。

1、在朗读中思考。

问题一:一句话概括,这里有什么景?这里有什么人?

要点提示:这里有茂盛的竹林和勤劳质朴的竹农。

问题二:竹林之景,立足点不是一个,而是从三个观景点描绘了不同的竹林之景,说出三个观景点的位置,并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笔下的景物。

要点提示:此题设计让学生找到立足点。找到课文中有关语句,并学会概括,鼓励学生自由发挥。

2、“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本文的字里行间,涌动着作者丰富的感情,交流阅读感受,文章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3、作者的情感流动中,写了竹林之人,在写法上有何特色?(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理清作者的思路。)

要点提示:遥见炊烟——听到禽鸣——初识竹林——吃到竹饭——听到欢笑总之在安排材料时,尚未见竹乡,已见炊烟;到达竹乡后,未见村民,先闻声音,由家禽的鸣叫直到少妇的笑声,步步深入,引人入胜,作者这样精心设计,增强了对读者的吸引力。

四、合作讨论。

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写竹子,同时又写了竹林人家,文章写作的重点是什么?

要点提示:本文的重点是写山村人家,写竹农丰收的喜悦。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

五、重点品味。

1、自由朗读写竹子的段落,边读边在书上画出从色彩、声音、气味上描写竹子的句子,边读边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1)色彩:

A、你很难知道那一片嫩绿青色和墨绿色的竹海有多深……就意味着它是非常深沉的。

B、在竹钨里面对着辽阔的竹的海洋,看到整个世界都是绿色。

C、在路边,在空地上……和晒着黄色带着斑点的竹若。

D、每当我回忆起竹林深处的情景……仿佛周围都是一片柔和、宁静的青绿。

(2)声音:

A除了近处的竹叶在微风中摆动发出沙沙的响声,再也听不到别的吵声。

B宁静的竹海里难道没有人家?

C我们正要离去……声音却愈来愈近。

(3)气味:

A又用山泉沏上一杯碧螺春,茶里面有一股清新的新竹的气息。

B每当我回忆起竹林深处的情景,好象立刻就闻到了竹子散发出来的清香。

六、合作讨论,引导学生概括写景的方法。

1、写好景物必须进行细致地观察。

2、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

3、景物描写要安排合理的顺序。

4、景物描写中要渗透作者的感情。

七、作业、小作文:家乡的竹林(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11、竹林深处人家

写景的方法:

细致观察

抓住特征

安排顺序

渗透感情

竹林深处人家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要读得正确、读的顺畅,读出感情,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体味江南竹乡清幽的优美景色,了解竹乡人民热情好客、勤劳质朴的品格。

2、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合作探究——体验活动

教具:

CAI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竹子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植物,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直是谦逊和高洁的象征,历来为文人墨客所喜爱。古人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著名的画家、文学家郑板桥也写下了颂竹的千古名篇,请欣赏:

1、课件展示《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师范读,生齐读,在郑板桥先生的诗中初步领略竹子的品格。

师:同学们愿意领略竹子的风采吗?今天,我们请来古代画家、散文家黄蒙田先生带领我们去江南竹乡走一走,展示课件标题:《竹林深处人家》(背景:南方竹乡清新的竹林,配悠扬婉转的葫芦丝演奏《月光下的凤尾竹》,通过感性认识把学生带到竹林深处那优美的意境中)请大家打开课本12课,学习本文要完成以下目标,请看屏幕:

2、课件展示目标(请一个同学为大家朗读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要读得正确、读的顺畅,读出感情,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体味江南竹乡清幽的优美景色,了解竹乡人民热情好客、勤劳质朴的品格。

(2)、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风格。

3、自主学习(课件展示学习要求)

(1)朗读课文,对字词进行圈点批注。

(2)分小组朗读课文章,找出不理解的句子,以小组为单位写成小纸条的形式。

(3)小组与小组之间展开讨论,可以请教老师。

师:好了,现在就开始我们的江南竹乡之行吧!请大家大声朗读课文,要读的正确、读的顺畅、读出感情!

生自读课文,小组展开讨论,对字词进行圈点批注。

如:“沏”字应读“q ī”,而不读“q ì”,“岚”应读“l á n”而不读“lu á n”;“名副其实”不能写成“名符其实”等。

师:同学们刚才读的很认真,找出来的字词也是我们平时容易读错或写错的字词,希望同学们要注意。

下面大家分小组朗读课文,找出你读的过程中不理解的句段,进行讨论,可以向老师请教。

(生前后六人为一个小组,开始讨论,生生讨论,师生讨论,在探讨的过程中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问题:

“竹子把路上空盖着,作者感受不到外面阳光的强烈,怎么知道外面阳光的强烈?”

题目是“竹林深处人家”我感受作者主要是写人家?为什么开头写那么多的竹林?

竹林深处人家是不是很穷?为什么那里的孩子放羊、捡竹笋,难道他们不上学吗?

“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什么意思!等等。

(学生的问题很多,有的问题很简单,同学们经过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争论会自己得出答案,稍有难度的应放在下面课文分析探究中解决,老师要告诉同学们这个问题要在下面的环节进行解决)

师总结:刚才同学们书读的很认真,问题也提的恰到好处,通过刚才的一番讨论,同学们是否感受到了江南竹乡的魅力呢?下面我们整体感知一下课文,请同学们看景、说景,把你看到的景色用恰当的语言叙述下来,然后结合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说的!同学们要边看边说,畅所欲言!

4、欣赏江南竹乡景色

(课件展示:江南竹乡的美景:竹林,竹海,竹坞,“海底隧道”,竹楼,竹床,竹椅等各种竹器,配葫芦丝《月光下的凤尾竹》,让学生通过更形象直观的画面进一步领略江南竹乡的美,并用自己的话把看到的景象说出来,锻炼自己的口语能力)

学生边欣赏边说话,自主发言(也可以选一个代表边看边说),体会作者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

5、合作探究

欣赏了美景,下面大家一齐来探讨两个问题:(课件展示)

A、细读前三段,说说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描写竹林的?写出了竹林的哪些特点?

B、竹林深处人家生活上有哪些特点?你喜欢他们吗?

(生分小组讨论)

资料备案:

A、从远望、近观、细顾三个角度描写竹林,写出了竹林的茂密、丰收景象。

B、生活环境优美、待人热情好客、品格勤劳质朴。(从作者遥见炊烟,听到禽鸣,闻到竹香,看到村民,吃到笋干,听到欢笑来体会)

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说一说文中的哪些语句写的美妙?妙在何处?

6、品味语言(课件展示)

你觉得哪些语句写的美妙?妙在何处?(从语句的内容、修辞、表达效果上加以分析!)

教师举例:

我觉得“有时看到前面一丛像屏风一样的竹挡住去路,心里想已经到尽头了,但是到得前面,那丛竹忽然像机关布景似的移开,我们已经发现另一条山路让出来,很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这句话写的好,这是作者心理的活动描写,展示了竹林的浓密与情趣,”屏风的比喻,诗句的引用,都增添了语言的想像力和趣味性。

我觉得“当一阵风吹过的时候,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涌到很远”这个句子写的妙,这是个比喻句,承接着上文“海”的比喻,抓住风吹草动的特点,用“浪”来描述竹林在“一阵风吹过”时的动态特点,非常形象生动。

(生讨论,品味,有感情的朗读,齐读)

师小结:

作者的文字朴实又善用修辞,不事夸饰,情随景生,达到了情境交融的境界,同学们在以后写作写景作文时,要注意向黄蒙田先生学习。

同学们,正因为竹子美丽、生命力强,所以才与松、梅并称为“岁寒三友”,而且,历来的文人墨客也以“竹”为主题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诗画经典,老师搜集了几个,请同学们欣赏一下:

课件展示诗画作品

有关竹子的诗: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未曾出土便有节,纵使凌云仍虚心”

“百花虽佳无久艳,翠竹长青四季贤。”

“一节复一节,千技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雪压竹头低,低得欲沾泥,

一轮红日起,依旧与天齐。”

课堂小结:

希望同学们课下搜集一些资料,欣赏竹的美丽,学习竹的精神,做一个像竹子一样有气有节、谦逊高洁的人!

板书设计:

竹林深处人家

黄蒙田

远观

竹林

近看

茂密、丰收景象

祥和

细顾

人家

热情好客、勤劳

质朴欢乐

教学反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砌茶()

山麓()

山岚()

隧道()

2、古人所谓的“岁寒三友”分别指()、()、()。

3、找出文中的比喻句,说说这样写的什么好处。

4、课下搜集有关竹子的精彩诗句,和同学们欣赏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