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乡村生活变化作文
中秋意境
小时候总盼着过节,春节和中秋是家乡最受重视的两个节日。
春节的时候,虽然恰逢农闲,但总感觉每年都是忙忙碌碌的。惟独中秋,给人一种特别的欣喜,一种心境的安歇,一种特别的向往。后来想起来,似乎是心绪不同使然。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那既是收获的积蓄,又是收获的开端。说她是积蓄,是由于夏收才过不多时候。说她是开端,是因为秋天迈着她硕果累累的脚步迎面而来,融合着人内心即将收获的欣喜。我想惟有经历过乡村生活体验的人,才会有这种情感、心境和内心深切的感受。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圆圆的月光之下, 圆圆的月饼,苹果熟了,鸭梨、葡萄等水果也都上了市。月光下,人们品尝着节日的美食,谈论收获的话题。一边赏月,一边思念身处异乡的亲人。实所谓:“每逢佳节备思亲”。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妈妈每年都要亲手给我们做月饼吃。妈妈做的月饼外观像大饼,很厚实,新鲜的面,新鲜的馅。不管是蒸出来的,还是烙出来的,上面都有用农家的大碗所刻画出来的月的图案,其中又有桂花雕印出的花瓣。馅,也很特别,主料是红塘,里面放些芝麻、清红丝,果仁、葡萄干什么的。新做出的月饼,蒸的,柔软可口,适合老年人;烙的,外焦里嫩,年轻人情有独钟。你看,新端上来的月饼,热气腾腾,一股清香味道儿扑面而来,真令人垂涎欲滴!
多少年过去了,虽然现在市场上的月饼琳琅满目,各种瓜果一应俱全,但是我还是喜欢吃妈妈做的月饼。月饼的花纹虽然没有太多变化,但是花纹总是那么的清晰,那么均匀,那么好看。所以一赶上中秋过节回家,总要吃上两大块儿,觉得好香、好甜……。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因为从餐桌上我看到了祖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水平变迁。
你看,农家餐桌上,除家禽肉类,传统的蔬菜等食品外,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肉类、蔬菜、海鲜。
“无酒不成筵席”,喜庆的日子,中国人总要饮一点酒。过去,多是二锅头等高度白酒,现在人头马、茅台等国宴酒也堂而皇之地上了百姓的餐桌。这些都预示着祖国经济的崛起,百姓日子的红火。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小康生活不再是蓝图上的规划和设想,而是逐渐成为千家万户实实在在的生活写真。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她每年都能给我带来新的感受,新的体验,新的收获。我愿意在这种意境中感受亲人的关爱,品味生活的哲理,体会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中秋节就要到了,我希望今年的中秋月更圆、更明,更祈望我的亲人愈加健康、我的家乡愈加美丽、富饶;也从内心起期望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或许,这就是我中秋情结的真谛。
畅想未来
畅想未来
科技,似乎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关键词,每一分钟,都会有高科技产品的发明,在城市的道路两旁,耸立着高楼大厦,街道上飞驰着形形色色的高档汽车,这样的城市面貌与生活,延续了很久……
在未来的某一天,你会大吃一惊,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楼大厦没有了,高档轿车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古朴的乡村生活,木头搭建的屋子,一望无际的田野,心旷神怡的蓝天,为什么会这样那呢?原来,科技虽然让我们在物质上得到了最大的满足,但是却破坏了我们生存的环境,大量的科技成果污染了我们的环境,加上资源的大量消耗,人们已快无法生存,只好将那些“凶手”逮捕,回到从前的生活。
对朴素的生活,人们很开心,喧嚣的城市已压的他们喘不过气来,人们也终于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美丽,清新的空气,安静的环境,每个人都怡然自得,此时的中国,才真正的发展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高境界。
我们的周围没有了高高的围墙,每个人都是最好的朋友,没有人再迷恋“偷菜”,而是去田间真正的耕作,孩子们不再成天上网,都结伴去体验大自然,认识到生命的真谛,大人们也不在承受巨大的压力,职场中的尔虞我诈如今变成了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朋友。
不只是中国变了,世界也变了,它同我们一样,回到了原始的生活,同时我们也没有了肤色的区分,俨然成为了一个大家庭,同住在美丽的地球村。
这样的生活的每个人都十分向往,但现实与梦想的距离让我们看不到它的尽头,人类的进步,让我们失去了最初的善良与纯真,我们应该呼唤自己的心灵,为那美好的未来努力。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四中学初三(3)班张嘉夫
指导老师:杨慧文
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特点与答题情况分析
1高考语文试卷的特点
2008年浙江语文卷的试卷形式与2007年基本保持一致,试卷内容、考点分布也与2007年大体相当,但难度明显加大。
2008年,浙江省步入高考自主命题的第5个年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坚持“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利于中学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高考改革”的命题方向,试卷体现出如下几个主要特点:
以稳为主,变化较小
2008年浙江语文卷的试卷形式与2007年基本保持一致,试卷内容、考点分布也与2007年大体相当,但难度明显加大。
试卷结构、题目数量、题型样式与2007年基本相同。这一方面是对浙江省4年来自主命题的经验与成果的继承和延续,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保持稳定:2008年是浙江省高考老方案实施的最后一年,过大的变化不利于保障中学正常的复习迎考秩序,也不利于保持考生应考心态的平衡,甚至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较小的变化体现在试卷结构中部分板块的考点、考查方式的细微调整:将字形字音综合题分拆为两题,符合中学教学实际,还与今年的考试大纲中加大对错别字的处罚力度有关;去掉了原有的实词和虚词使用选择题;将名句名篇考查由选择题“还原”为补写题,分值也恢复为原来的4分;古诗鉴赏题由原来的三首诗歌比较鉴赏“回归”
到对一首诗的鉴赏,大大降低了难度;改变沿用了4年的话题作文形式,改为命题作文,弥补了话题作文过于宽泛的不足,引导语不仅显得比较人性化,可以启发考生深入思考,其中“当我们从平凡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待”,与去年的作文话题“行走在消逝中”保持着联系。
命题者在阐述“命题思路”时,声明“难度也与2007年大体相当”,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根据有关方面提供的数据,2007年和2008年的难度系数分别为0.57和0.62。
贴近生活,接轨时代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命题者称,2008浙江语文卷力图传递这样一种理念:语文在生活中,生活即语文的源泉。
事实也正如命题者所言,浙江省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与往年一样,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应用题的语料贴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其内容从基础知识题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俄罗斯政坛变动、NBA篮球赛,到物价指数上涨、“限塑令”、手机上网资费下调、住房装修等话题,无不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时代紧密相连。
字形考查中涉及到的关键词,如装潢、膨胀都是生活中习见的词语,只要考生平时养成不写错别字的良好习惯,复习时就能事半功倍;成语考查涉及的也是常见成语,着眼点在于生活中常见成语的正确使用。这一做法无疑是在告诉考生:要从生活中学习语文!
语用题的选材则更能体现时代的脉搏。今年的两件大事在试卷中都得到了体现:关于奥运的题材,除了在语言基础知识题中有奥运火炬登顶珠峰的材料外,语用题中又有关于希腊奥林匹亚废墟的美学论述(22题);关于四川汶川大地震的题材出现在24题,采用关于乐刘会获救的一则新闻材料,体现了对抗震救灾中那些可歌可泣人和事的关注。
能力立意,注重基础
根据“有利于引导中学素质教育”的命题指导思想,浙江语文卷一贯注重基础考查,以能力立意为先。这一特点在2008年浙江卷继续得到彰显。
常有人引用苏轼《和董传留别》中的诗句“腹有诗书气自华”,来说明胸中有学问,表现于外的精神气色也就丰盈而实美。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属于最低层级A(识记),所以高考往往只重名句名篇的记忆的效果如何,至于怎样在生活中和作文中使用名句名篇,则鲜有顾及。今年浙江试卷中则选择了一个新的角度──“诗词名句引用是否恰当”,以此考查学生在生活中灵活运用名句名篇的能力,是引导学生从死记硬背转向学以致用的一种有益的尝试。
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基本功,“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是“解惑”的前提。浙江卷连续两年进行文言断句能力考查,今年的语料选自《史记·刺客列传》。这样做有利于学生从基础开始学习古文,进而提升学生古文阅读水平。
典故的考查,历来是高考颇有争议的问题。连千古传颂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也因为其中有6处用典而使辛弃疾有“吊书袋”之嫌,今年高考古诗词鉴赏16题第1小题却大胆创新,考查“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两句的用典,好就好在二者皆出自课文,一为《史记·屈原列传》,一为《琵琶行》,涉及的典故并不偏僻,反而成为了注重试题与高中语文教材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范例。
文学作品阅读一如既往地全部采用主观题,重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表达等综合能力。21题赏析文中人物形象及其作用,以《祝福》中的“我”引发学生思考,便于教材知识迁移,由已知到未知,依然没有离开基础。
语用题在具体情境中考查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23题要求学生在特定情境中扩展语句,语料选自寓言《玫瑰树根》,要求根据情境补写树根与流水的对话。24题要求从新闻材料中提炼观点,并将材料改写成能证明观点的一个论据,多管齐下,同时考查了提取信息、压缩语段和转换语体的能力,比起过去那种单纯考查提取信息、归纳观点的考题,综合性大大提高。
人文情怀,文化品位
高考科技文阅读常常给人一副冷面孔。今年科技文阅读所选语料围绕前沿话题“文化多样性与生态维护”进行,属于社会科学范畴,没有过多的冷僻的专业术语,大大降低了阅读的难度。选材引导学生关注焦点和热点,从全球生态的角度,引发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唐才子传》,元代辛文房撰,是唐五代诗人简要评传汇集,被鲁迅列入学习中国文学的12种书目之一。自2004年浙江省自主命题以来,除第一年为保持稳定而延续了全国卷多年来考查人物传记为主的模式(但突破了《二十四史》的范围)之外,2005年的《书褒城驿壁》、2006年的《蚊对》和2007年的《王定国诗集叙》,按照命题者的说法,都使“文言文选材扩大了视野”,“突破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卷以‘二十四史’等传记类材料为主的格局”,“题材广泛、不拘一格”。不过今年事实上又“回归”到2004年的样子,也是考查人物传记,也突破了《二十四史》的范围。
文学作品阅读选择了俄国著名作家高尔基的散文《乌米》,有助于学生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该文传递出对人性之美的思考,内容积极向上,启发青年学生坚韧、乐观地面对生活。
作文题“触摸都市/感受乡村”,与去年相比,降低了审题难度。还充分考虑到考试的公平性,使身处都市和身处乡村的考生都有话可写,可以分别找到自己熟悉的生活,讲述故事,抒发真情实感,阐明思想观点,而优秀考生则能写出有深度的好作文,从而有效检测出考生的作文水平。
尤其可贵的是,作文命题将视角从“上”改为向“下”,从比较“空”的观念层面转向比较“实”的生活层面,从根源上有效防止了“新八股”的产生,还能够引导学生关注容易被忽视的“底层”生存空间;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出发,去观察、体验、思考都市或乡村的发展变化。作文要求的“为题”二字下还特意加了着重号,以提醒考生今年是命题作文,防止粗心或者有思维定式的考生朝话题作文的方向走,显示了对考生的人文关怀。
白玉微瑕,留待商榷
我们在肯定今年语文试卷特点的同时,也看到了存在的问题和有待商榷之处:
一是整卷难度偏大。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除作文难度系数为0.72和语用题难度系数为0.73之外,选择题(包括语文基础知识、科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分别为0.43和0.4,文学作品阅读为0.48,全卷7个板块中以“表达应用”这一能力层级中的两个板块难度适中且难度相近,而其余4个能力层级的5个板块均不到及格水平且难度相近。这样的试卷的区分度显然是不够的。
二是对外国作品的偏好。我们并不反对高考以外国作品为材料,也不反对尊重多元文化。但是,毕竟语文是我国的母语,中学语文主要学习中国作品,外国作品的比例不大。即使目前现行高初中教材选入的外国文学作品较多,达到62篇,也只占总篇目不足20%。而浙江省自主命题以来的5年中,竟有两年的文学作品阅读采用的是外国作品。我们姑且不论这样做有违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容易造成错误的导向,仅论外国作品从原作翻译成中文,是否失去了一些原有的味道,就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三是考点过于集中。文学作品阅读题中,提问“表达作用”或者“写作目的”的题目占了很大的比例,如第19题“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5分)”,20题第2小题“文中反复写她的歌声有何目的(3分)”,21题“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6分)”,总计18分的题目,与此相关的题目竟高达14分,占77.78%,应该说是欠考虑的。
2高考语文答题情况分析
与往年相比,2008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难度大大增加。这一方面反映出试题本身的难度,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学生答题情况的不理想。
“名句名篇”、“文学作品阅读”两个板块的得分情况均不如人意。4分的名句默写,浙江省平均分仅为1.6分。“文学作品阅读”题考的是外国小说阅读,总分18分,浙江省平均分仅为8.71分。
客观地说,整个文学作品阅读题这一大题的4道小题考点集中,难度也不大,客观上有利于学生得分,之所以考得并不理想,与考生本身平时基础不扎实关系很大。还有的一些考生是因为不会分点答题和不会使用文学术语而失分。
也许是考虑到前面除语用题之外的试题难度过大的缘故,作文题的阅卷尺度也和语用题一样被放宽,只要考生不偏离题目,不宿构和抄袭,字数也差不多,一般考生的分数都还说得过去。据统计,今年高考浙江省作文平均分达到42.43分,略高于往年。与往年一样,今年的满分作文凤毛麟角,55分以上的作文也是少数,大量考生在47分至54分之间,网上阅卷分数“趋中”的问题依然没有有效解决。
考生作文以写乡村的居多(包括城里的考生)。然而,他们大多着眼于写乡村风光和乡土人情以及童年生活,很少触及乡村的灵魂,而只是浮光掠影,以旁观者的身份去看待乡村,或者寻找过去在乡村留下的记忆,缺少现实的真切感受,很少出现对乡村生活有深入思考的佳作;而“春夏秋冬”的“流水账”般的结构模式,“农家乐”式的“到此一游”的家庭聚餐,外加“牛背牧童”和“炊烟袅袅”之类的乡土风光,便构成了比较普遍的所谓“乡村题材”。
而写“触摸都市”的考生,也同样以做表面文章为主,停留在都市的繁华与嘈杂、都市的冷漠与爱心、都市的噪音和废气等都市表象,真正能够触及都市“灵魂”,对都市文明进行严肃思考的作文也屈指可数。写“触摸城市”还存在着片面和幼稚的问题,城市在有些考生眼里变成了“钢筋水泥的灰色森林”、“藏污纳垢的腐朽场所”,充满失望和颓废之感,而没有用心触摸城市的个性和魅力。所以,作文写作除了需要学生有宽广的阅读面和训练之外,更需要有对生活的独到个性体验,善于挖掘生活细节中蕴藏着的“金子”。
公平地说,作文不理想,也不能全怪学生。高中学校大多在城里,家在山里的学生,因为在城里学习和生活,他们也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乡村人;他们已经丢失了乡村的根,接触的是都市里的人和事,却未能领会城市的深层意蕴。于是,在他们的笔下,都市是别人的都市,而乡村也是别人的乡村。这也就难怪乎大多数学生笔下的都市生活,是邻里的冷漠、求学的艰辛、逛街的惬意,以及财富和梦想;而他们笔下的乡村生活,则是摸鱼虾、扑萤火、捉知了,以及外公精彩的故事和外婆温暖的怀抱。(文章参考了浙江省2008年高考语文命题组《浙江省2008年高考语文命题组评命题思路》和阅卷教师提供的一些数据。)
2009年高考作文命题趋势分析
2008年高考作文命题特点及2009年趋势分析
2008年的高考已由远及近,终于渐行渐远,但留下的声音的回响让静心聆听者明白脚步的来处和去处。静心地等待过后,体验到的是会心的一笑和笑过后的颔首顿悟。那会心的一笑已绽放在昨天晴朗的天空下,如今思考正紧锁在我们的眉间,刻画着明年的嫣然。
来处,已明白如话;去处,已玄机再现。
一、2008年高考作文回望
2008年高考早已硝烟已尽,但留给我的体验、反思、总结还在继续:形式多样的命题形式、理性思辨的命题思想、强化限制的命题原则等带来的是不断地讨论与体会。
1.命题格局:话题淡出舞台,命题、材料作文中分天下
纵观2008年18套高考试题,自1998年登上舞台进而一统天下的话题作文,已经失去了主宰地位,四川卷以“坚强”为话题、山东卷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是硕果仅存的两份话题作文。而2006年第一次投入视野的新材料作文,已占据半壁江山,全国卷一、全国卷二、北京、湖南、江西、辽宁、福建、海南宁夏共8份试题选择了形式多样的材料作文。另外半壁江山由命题作文占据,共8份,分别是上海以“他们”为题、天津以“人之常情”为题、广东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重庆卷以“在自然中生活”、江苏卷以“好奇心”为题、浙江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湖北卷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安徽卷以“带着感动出发”为题。这些命题作文,有的前面有材料及提示,然后引出题目,如上海、江苏、重庆等,有的直接给出题目,如天津、广东、安徽等。
2.命题思想:注重理性思辨,凸显生活体验
以人为本,体现人文精神,以感悟为手段,发掘情感体验,是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思路;以理性为目的,培养创新思辨能力,是衡量高考作文质量的一个标准。从整体上来看,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呈现出人本化、生活化、体验化、理性化的新思路:体现了一个注重——注重理性;体现了两个回归——回归人本,回归生活。命题内容上,渗透了三个体验——人文体验,青春体验,科学体验。要求考生以自己所知之事晓人,以自己所明之理服人,以自己所蓄之情感人。2008年命题内容在往年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拓展,更鲜明地突显了人文关怀,更充分地关注了人的自身(如四川卷的“坚强”、江苏卷的“好奇心”、上海卷的“他们”)、体验(如湖北卷“举手投足之间”、安徽卷的“带着感动出发”)、发展(天津卷“人之常情”)、成长(如重庆卷的“在自然中生活”)、思想与行动的关系(如福建卷三种不同的选择,形成不同的人生)等等。这些考题,充分响应了“观察·体验·感悟”的新课标精神,或要求考生写“感悟”、“感想”与“感受”,或要求考生谈“看法”与“认识”,人情味浓郁了,文化味加重了。2008年是华夏民族灾难深重的一年,关注现实是作文题目的一大亮点,全国卷一直接运用震灾的材料作为作文材料,北京的小作文用45个字对“地震的废墟中,一只时钟停在了2点28分”的漫画写出自己的感想,四川卷以“坚强”为话题,江西卷以田鼠的口吻或者田鼠的天敌的口吻给人类写封信等,它们既具有密切联系实际的现实性,又有很强的理性思考的灵活性,考生可能写得有深有浅,但一定会有话可说。这种变化,给高考作文命题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恰如韩愈所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3.命题原则:内容高度放开,限制逐渐呈现
2008年高考作文命题显露出开放性与限制性并存的新风向。在话题作文形式没有出现以前,高考作文对文体的要求比较严格;话题作文出现以后,对文体的限制逐渐放松,直至“文体不限”;从2005年开始,部分省市对作文文体开始提出明确要求。2006年有回归传统、提倡文体写作的倾向,并首次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文体不限”一统天下的局面,湖南卷明确要求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议论文;2007年湖南卷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2008年湖南卷,继续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中的意境和哲理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在内容指向上,坚持高度开放的原则,试题有较强的激发功能,能让每位考生有话可说;新材料作文,不限话题,指向宽泛,允许考生自由解读,如全国卷I和全国巷Ⅱ;话题作文与新命题作文,皆无强制性主题的限制,便于2008年高考作文命题特点及2009年趋势分析
2008年的高考已由远及近,终于渐行渐远,但留下的声音的回响让静心聆听者明白脚步的来处和去处。静心地等待过后,体验到的是会心的一笑和笑过后的颔首顿悟。那会心的一笑已绽放在昨天晴朗的天空下,如今思考正紧锁在我们的眉间,刻画着明年的嫣然。
来处,已明白如话;去处,已玄机再现。
一、2008年高考作文回望
2008年高考早已硝烟已尽,但留给我的体验、反思、总结还在继续:形式多样的命题形式、理性思辨的命题思想、强化限制的命题原则等带来的是不断地讨论与体会。
1.命题格局:话题淡出舞台,命题、材料作文中分天下
纵观2008年18套高考试题,自1998年登上舞台进而一统天下的话题作文,已经失去了主宰地位,四川卷以“坚强”为话题、山东卷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是硕果仅存的两份话题作文。而2006年第一次投入视野的新材料作文,已占据半壁江山,全国卷一、全国卷二、北京、湖南、江西、辽宁、福建、海南宁夏共8份试题选择了形式多样的材料作文。另外半壁江山由命题作文占据,共8份,分别是上海以“他们”为题、天津以“人之常情”为题、广东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重庆卷以“在自然中生活”、江苏卷以“好奇心”为题、浙江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湖北卷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安徽卷以“带着感动出发”为题。这些命题作文,有的前面有材料及提示,然后引出题目,如上海、江苏、重庆等,有的直接给出题目,如天津、广东、安徽等。
2.命题思想:注重理性思辨,凸显生活体验
以人为本,体现人文精神,以感悟为手段,发掘情感体验,是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思路;以理性为目的,培养创新思辨能力,是衡量高考作文质量的一个标准。从整体上来看,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呈现出人本化、生活化、体验化、理性化的新思路:体现了一个注重——注重理性;体现了两个回归——回归人本,回归生活。命题内容上,渗透了三个体验——人文体验,青春体验,科学体验。要求考生以自己所知之事晓人,以自己所明之理服人,以自己所蓄之情感人。2008年命题内容在往年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拓展,更鲜明地突显了人文关怀,更充分地关注了人的自身(如四川卷的“坚强”、江苏卷的“好奇心”、上海卷的“他们”)、体验(如湖北卷“举手投足之间”、安徽卷的“带着感动出发”)、发展(天津卷“人之常情”)、成长(如重庆卷的“在自然中生活”)、思想与行动的关系(如福建卷三种不同的选择,形成不同的人生)等等。这些考题,充分响应了“观察·体验·感悟”的新课标精神,或要求考生写“感悟”、“感想”与“感受”,或要求考生谈“看法”与“认识”,人情味浓郁了,文化味加重了。2008年是华夏民族灾难深重的一年,关注现实是作文题目的一大亮点,全国卷一直接运用震灾的材料作为作文材料,北京的小作文用45个字对“地震的废墟中,一只时钟停在了2点28分”的漫画写出自己的感想,四川卷以“坚强”为话题,江西卷以田鼠的口吻或者田鼠的天敌的口吻给人类写封信等,它们既具有密切联系实际的现实性,又有很强的理性思考的灵活性,考生可能写得有深有浅,但一定会有话可说。这种变化,给高考作文命题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恰如韩愈所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3.命题原则:内容高度放开,限制逐渐呈现
2008年高考作文命题显露出开放性与限制性并存的新风向。在话题作文形式没有出现以前,高考作文对文体的要求比较严格;话题作文出现以后,对文体的限制逐渐放松,直至“文体不限”;从2005年开始,部分省市对作文文体开始提出明确要求。2006年有回归传统、提倡文体写作的倾向,并首次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文体不限”一统天下的局面,湖南卷明确要求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议论文;2007年湖南卷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2008年湖南卷,继续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中的意境和哲理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在内容指向上,坚持高度开放的原则,试题有较强的激发功能,能让每位考生有话可说;新材料作文,不限话题,指向宽泛,允许考生自由解读,如全国卷I和全国巷Ⅱ;话题作文与新命题作文,皆无强制性主题的限制,便于2008年高考作文命题特点及2009年趋势分析
2008年的高考已由远及近,终于渐行渐远,但留下的声音的回响让静心聆听者明白脚步的来处和去处。静心地等待过后,体验到的是会心的一笑和笑过后的颔首顿悟。那会心的一笑已绽放在昨天晴朗的天空下,如今思考正紧锁在我们的眉间,刻画着明年的嫣然。
来处,已明白如话;去处,已玄机再现。
一、2008年高考作文回望
2008年高考早已硝烟已尽,但留给我的体验、反思、总结还在继续:形式多样的命题形式、理性思辨的命题思想、强化限制的命题原则等带来的是不断地讨论与体会。
1.命题格局:话题淡出舞台,命题、材料作文中分天下
纵观2008年18套高考试题,自1998年登上舞台进而一统天下的话题作文,已经失去了主宰地位,四川卷以“坚强”为话题、山东卷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是硕果仅存的两份话题作文。而2006年第一次投入视野的新材料作文,已占据半壁江山,全国卷一、全国卷二、北京、湖南、江西、辽宁、福建、海南宁夏共8份试题选择了形式多样的材料作文。另外半壁江山由命题作文占据,共8份,分别是上海以“他们”为题、天津以“人之常情”为题、广东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重庆卷以“在自然中生活”、江苏卷以“好奇心”为题、浙江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湖北卷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安徽卷以“带着感动出发”为题。这些命题作文,有的前面有材料及提示,然后引出题目,如上海、江苏、重庆等,有的直接给出题目,如天津、广东、安徽等。
2.命题思想:注重理性思辨,凸显生活体验
以人为本,体现人文精神,以感悟为手段,发掘情感体验,是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思路;以理性为目的,培养创新思辨能力,是衡量高考作文质量的一个标准。从整体上来看,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呈现出人本化、生活化、体验化、理性化的新思路:体现了一个注重——注重理性;体现了两个回归——回归人本,回归生活。命题内容上,渗透了三个体验——人文体验,青春体验,科学体验。要求考生以自己所知之事晓人,以自己所明之理服人,以自己所蓄之情感人。2008年命题内容在往年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拓展,更鲜明地突显了人文关怀,更充分地关注了人的自身(如四川卷的“坚强”、江苏卷的“好奇心”、上海卷的“他们”)、体验(如湖北卷“举手投足之间”、安徽卷的“带着感动出发”)、发展(天津卷“人之常情”)、成长(如重庆卷的“在自然中生活”)、思想与行动的关系(如福建卷三种不同的选择,形成不同的人生)等等。这些考题,充分响应了“观察·体验·感悟”的新课标精神,或要求考生写“感悟”、“感想”与“感受”,或要求考生谈“看法”与“认识”,人情味浓郁了,文化味加重了。2008年是华夏民族灾难深重的一年,关注现实是作文题目的一大亮点,全国卷一直接运用震灾的材料作为作文材料,北京的小作文用45个字对“地震的废墟中,一只时钟停在了2点28分”的漫画写出自己的感想,四川卷以“坚强”为话题,江西卷以田鼠的口吻或者田鼠的天敌的口吻给人类写封信等,它们既具有密切联系实际的现实性,又有很强的理性思考的灵活性,考生可能写得有深有浅,但一定会有话可说。这种变化,给高考作文命题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恰如韩愈所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3.命题原则:内容高度放开,限制逐渐呈现
2008年高考作文命题显露出开放性与限制性并存的新风向。在话题作文形式没有出现以前,高考作文对文体的要求比较严格;话题作文出现以后,对文体的限制逐渐放松,直至“文体不限”;从2005年开始,部分省市对作文文体开始提出明确要求。2006年有回归传统、提倡文体写作的倾向,并首次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文体不限”一统天下的局面,湖南卷明确要求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议论文;2007年湖南卷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2008年湖南卷,继续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中的意境和哲理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在内容指向上,坚持高度开放的原则,试题有较强的激发功能,能让每位考生有话可说;新材料作文,不限话题,指向宽泛,允许考生自由解读,如全国卷I和全国巷Ⅱ;话题作文与新命题作文,皆无强制性主题的限制,便于2008年高考作文命题特点及2009年趋势分析
2008年的高考已由远及近,终于渐行渐远,但留下的声音的回响让静心聆听者明白脚步的来处和去处。静心地等待过后,体验到的是会心的一笑和笑过后的颔首顿悟。那会心的一笑已绽放在昨天晴朗的天空下,如今思考正紧锁在我们的眉间,刻画着明年的嫣然。
来处,已明白如话;去处,已玄机再现。
一、2008年高考作文回望
2008年高考早已硝烟已尽,但留给我的体验、反思、总结还在继续:形式多样的命题形式、理性思辨的命题思想、强化限制的命题原则等带来的是不断地讨论与体会。
1.命题格局:话题淡出舞台,命题、材料作文中分天下
纵观2008年18套高考试题,自1998年登上舞台进而一统天下的话题作文,已经失去了主宰地位,四川卷以“坚强”为话题、山东卷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是硕果仅存的两份话题作文。而2006年第一次投入视野的新材料作文,已占据半壁江山,全国卷一、全国卷二、北京、湖南、江西、辽宁、福建、海南宁夏共8份试题选择了形式多样的材料作文。另外半壁江山由命题作文占据,共8份,分别是上海以“他们”为题、天津以“人之常情”为题、广东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重庆卷以“在自然中生活”、江苏卷以“好奇心”为题、浙江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湖北卷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安徽卷以“带着感动出发”为题。这些命题作文,有的前面有材料及提示,然后引出题目,如上海、江苏、重庆等,有的直接给出题目,如天津、广东、安徽等。
2.命题思想:注重理性思辨,凸显生活体验
以人为本,体现人文精神,以感悟为手段,发掘情感体验,是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思路;以理性为目的,培养创新思辨能力,是衡量高考作文质量的一个标准。从整体上来看,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呈现出人本化、生活化、体验化、理性化的新思路:体现了一个注重——注重理性;体现了两个回归——回归人本,回归生活。命题内容上,渗透了三个体验——人文体验,青春体验,科学体验。要求考生以自己所知之事晓人,以自己所明之理服人,以自己所蓄之情感人。2008年命题内容在往年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拓展,更鲜明地突显了人文关怀,更充分地关注了人的自身(如四川卷的“坚强”、江苏卷的“好奇心”、上海卷的“他们”)、体验(如湖北卷“举手投足之间”、安徽卷的“带着感动出发”)、发展(天津卷“人之常情”)、成长(如重庆卷的“在自然中生活”)、思想与行动的关系(如福建卷三种不同的选择,形成不同的人生)等等。这些考题,充分响应了“观察·体验·感悟”的新课标精神,或要求考生写“感悟”、“感想”与“感受”,或要求考生谈“看法”与“认识”,人情味浓郁了,文化味加重了。2008年是华夏民族灾难深重的一年,关注现实是作文题目的一大亮点,全国卷一直接运用震灾的材料作为作文材料,北京的小作文用45个字对“地震的废墟中,一只时钟停在了2点28分”的漫画写出自己的感想,四川卷以“坚强”为话题,江西卷以田鼠的口吻或者田鼠的天敌的口吻给人类写封信等,它们既具有密切联系实际的现实性,又有很强的理性思考的灵活性,考生可能写得有深有浅,但一定会有话可说。这种变化,给高考作文命题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恰如韩愈所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3.命题原则:内容高度放开,限制逐渐呈现
2008年高考作文命题显露出开放性与限制性并存的新风向。在话题作文形式没有出现以前,高考作文对文体的要求比较严格;话题作文出现以后,对文体的限制逐渐放松,直至“文体不限”;从2005年开始,部分省市对作文文体开始提出明确要求。2006年有回归传统、提倡文体写作的倾向,并首次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文体不限”一统天下的局面,湖南卷明确要求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议论文;2007年湖南卷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2008年湖南卷,继续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中的意境和哲理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在内容指向上,坚持高度开放的原则,试题有较强的激发功能,能让每位考生有话可说;新材料作文,不限话题,指向宽泛,允许考生自由解读,如全国卷I和全国巷Ⅱ;话题作文与新命题作文,皆无强制性主题的限制,便于2008年高考作文命题特点及2009年趋势分析
2008年的高考已由远及近,终于渐行渐远,但留下的声音的回响让静心聆听者明白脚步的来处和去处。静心地等待过后,体验到的是会心的一笑和笑过后的颔首顿悟。那会心的一笑已绽放在昨天晴朗的天空下,如今思考正紧锁在我们的眉间,刻画着明年的嫣然。
来处,已明白如话;去处,已玄机再现。
一、2008年高考作文回望
2008年高考早已硝烟已尽,但留给我的体验、反思、总结还在继续:形式多样的命题形式、理性思辨的命题思想、强化限制的命题原则等带来的是不断地讨论与体会。
1.命题格局:话题淡出舞台,命题、材料作文中分天下
纵观2008年18套高考试题,自1998年登上舞台进而一统天下的话题作文,已经失去了主宰地位,四川卷以“坚强”为话题、山东卷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是硕果仅存的两份话题作文。而2006年第一次投入视野的新材料作文,已占据半壁江山,全国卷一、全国卷二、北京、湖南、江西、辽宁、福建、海南宁夏共8份试题选择了形式多样的材料作文。另外半壁江山由命题作文占据,共8份,分别是上海以“他们”为题、天津以“人之常情”为题、广东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重庆卷以“在自然中生活”、江苏卷以“好奇心”为题、浙江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湖北卷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安徽卷以“带着感动出发”为题。这些命题作文,有的前面有材料及提示,然后引出题目,如上海、江苏、重庆等,有的直接给出题目,如天津、广东、安徽等。
2.命题思想:注重理性思辨,凸显生活体验
以人为本,体现人文精神,以感悟为手段,发掘情感体验,是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思路;以理性为目的,培养创新思辨能力,是衡量高考作文质量的一个标准。从整体上来看,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呈现出人本化、生活化、体验化、理性化的新思路:体现了一个注重——注重理性;体现了两个回归——回归人本,回归生活。命题内容上,渗透了三个体验——人文体验,青春体验,科学体验。要求考生以自己所知之事晓人,以自己所明之理服人,以自己所蓄之情感人。2008年命题内容在往年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拓展,更鲜明地突显了人文关怀,更充分地关注了人的自身(如四川卷的“坚强”、江苏卷的“好奇心”、上海卷的“他们”)、体验(如湖北卷“举手投足之间”、安徽卷的“带着感动出发”)、发展(天津卷“人之常情”)、成长(如重庆卷的“在自然中生活”)、思想与行动的关系(如福建卷三种不同的选择,形成不同的人生)等等。这些考题,充分响应了“观察·体验·感悟”的新课标精神,或要求考生写“感悟”、“感想”与“感受”,或要求考生谈“看法”与“认识”,人情味浓郁了,文化味加重了。2008年是华夏民族灾难深重的一年,关注现实是作文题目的一大亮点,全国卷一直接运用震灾的材料作为作文材料,北京的小作文用45个字对“地震的废墟中,一只时钟停在了2点28分”的漫画写出自己的感想,四川卷以“坚强”为话题,江西卷以田鼠的口吻或者田鼠的天敌的口吻给人类写封信等,它们既具有密切联系实际的现实性,又有很强的理性思考的灵活性,考生可能写得有深有浅,但一定会有话可说。这种变化,给高考作文命题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恰如韩愈所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3.命题原则:内容高度放开,限制逐渐呈现
2008年高考作文命题显露出开放性与限制性并存的新风向。在话题作文形式没有出现以前,高考作文对文体的要求比较严格;话题作文出现以后,对文体的限制逐渐放松,直至“文体不限”;从2005年开始,部分省市对作文文体开始提出明确要求。2006年有回归传统、提倡文体写作的倾向,并首次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文体不限”一统天下的局面,湖南卷明确要求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议论文;2007年湖南卷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2008年湖南卷,继续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中的意境和哲理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在内容指向上,坚持高度开放的原则,试题有较强的激发功能,能让每位考生有话可说;新材料作文,不限话题,指向宽泛,允许考生自由解读,如全国卷I和全国巷Ⅱ;话题作文与新命题作文,皆无强制性主题的限制,便于2008年高考作文命题特点及2009年趋势分析
2008年的高考已由远及近,终于渐行渐远,但留下的声音的回响让静心聆听者明白脚步的来处和去处。静心地等待过后,体验到的是会心的一笑和笑过后的颔首顿悟。那会心的一笑已绽放在昨天晴朗的天空下,如今思考正紧锁在我们的眉间,刻画着明年的嫣然。
来处,已明白如话;去处,已玄机再现。
一、2008年高考作文回望
2008年高考早已硝烟已尽,但留给我的体验、反思、总结还在继续:形式多样的命题形式、理性思辨的命题思想、强化限制的命题原则等带来的是不断地讨论与体会。
1.命题格局:话题淡出舞台,命题、材料作文中分天下
纵观2008年18套高考试题,自1998年登上舞台进而一统天下的话题作文,已经失去了主宰地位,四川卷以“坚强”为话题、山东卷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是硕果仅存的两份话题作文。而2006年第一次投入视野的新材料作文,已占据半壁江山,全国卷一、全国卷二、北京、湖南、江西、辽宁、福建、海南宁夏共8份试题选择了形式多样的材料作文。另外半壁江山由命题作文占据,共8份,分别是上海以“他们”为题、天津以“人之常情”为题、广东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重庆卷以“在自然中生活”、江苏卷以“好奇心”为题、浙江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湖北卷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安徽卷以“带着感动出发”为题。这些命题作文,有的前面有材料及提示,然后引出题目,如上海、江苏、重庆等,有的直接给出题目,如天津、广东、安徽等。
2.命题思想:注重理性思辨,凸显生活体验
以人为本,体现人文精神,以感悟为手段,发掘情感体验,是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思路;以理性为目的,培养创新思辨能力,是衡量高考作文质量的一个标准。从整体上来看,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呈现出人本化、生活化、体验化、理性化的新思路:体现了一个注重——注重理性;体现了两个回归——回归人本,回归生活。命题内容上,渗透了三个体验——人文体验,青春体验,科学体验。要求考生以自己所知之事晓人,以自己所明之理服人,以自己所蓄之情感人。2008年命题内容在往年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拓展,更鲜明地突显了人文关怀,更充分地关注了人的自身(如四川卷的“坚强”、江苏卷的“好奇心”、上海卷的“他们”)、体验(如湖北卷“举手投足之间”、安徽卷的“带着感动出发”)、发展(天津卷“人之常情”)、成长(如重庆卷的“在自然中生活”)、思想与行动的关系(如福建卷三种不同的选择,形成不同的人生)等等。这些考题,充分响应了“观察·体验·感悟”的新课标精神,或要求考生写“感悟”、“感想”与“感受”,或要求考生谈“看法”与“认识”,人情味浓郁了,文化味加重了。2008年是华夏民族灾难深重的一年,关注现实是作文题目的一大亮点,全国卷一直接运用震灾的材料作为作文材料,北京的小作文用45个字对“地震的废墟中,一只时钟停在了2点28分”的漫画写出自己的感想,四川卷以“坚强”为话题,江西卷以田鼠的口吻或者田鼠的天敌的口吻给人类写封信等,它们既具有密切联系实际的现实性,又有很强的理性思考的灵活性,考生可能写得有深有浅,但一定会有话可说。这种变化,给高考作文命题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恰如韩愈所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3.命题原则:内容高度放开,限制逐渐呈现
2008年高考作文命题显露出开放性与限制性并存的新风向。在话题作文形式没有出现以前,高考作文对文体的要求比较严格;话题作文出现以后,对文体的限制逐渐放松,直至“文体不限”;从2005年开始,部分省市对作文文体开始提出明确要求。2006年有回归传统、提倡文体写作的倾向,并首次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文体不限”一统天下的局面,湖南卷明确要求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议论文;2007年湖南卷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2008年湖南卷,继续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中的意境和哲理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在内容指向上,坚持高度开放的原则,试题有较强的激发功能,能让每位考生有话可说;新材料作文,不限话题,指向宽泛,允许考生自由解读,如全国卷I和全国巷Ⅱ;话题作文与新命题作文,皆无强制性主题的限制,便于2008年高考作文命题特点及2009年趋势分析
2008年的高考已由远及近,终于渐行渐远,但留下的声音的回响让静心聆听者明白脚步的来处和去处。静心地等待过后,体验到的是会心的一笑和笑过后的颔首顿悟。那会心的一笑已绽放在昨天晴朗的天空下,如今思考正紧锁在我们的眉间,刻画着明年的嫣然。
来处,已明白如话;去处,已玄机再现。
一、2008年高考作文回望
2008年高考早已硝烟已尽,但留给我的体验、反思、总结还在继续:形式多样的命题形式、理性思辨的命题思想、强化限制的命题原则等带来的是不断地讨论与体会。
1.命题格局:话题淡出舞台,命题、材料作文中分天下
纵观2008年18套高考试题,自1998年登上舞台进而一统天下的话题作文,已经失去了主宰地位,四川卷以“坚强”为话题、山东卷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是硕果仅存的两份话题作文。而2006年第一次投入视野的新材料作文,已占据半壁江山,全国卷一、全国卷二、北京、湖南、江西、辽宁、福建、海南宁夏共8份试题选择了形式多样的材料作文。另外半壁江山由命题作文占据,共8份,分别是上海以“他们”为题、天津以“人之常情”为题、广东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重庆卷以“在自然中生活”、江苏卷以“好奇心”为题、浙江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湖北卷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安徽卷以“带着感动出发”为题。这些命题作文,有的前面有材料及提示,然后引出题目,如上海、江苏、重庆等,有的直接给出题目,如天津、广东、安徽等。
2.命题思想:注重理性思辨,凸显生活体验
以人为本,体现人文精神,以感悟为手段,发掘情感体验,是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思路;以理性为目的,培养创新思辨能力,是衡量高考作文质量的一个标准。从整体上来看,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呈现出人本化、生活化、体验化、理性化的新思路:体现了一个注重——注重理性;体现了两个回归——回归人本,回归生活。命题内容上,渗透了三个体验——人文体验,青春体验,科学体验。要求考生以自己所知之事晓人,以自己所明之理服人,以自己所蓄之情感人。2008年命题内容在往年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拓展,更鲜明地突显了人文关怀,更充分地关注了人的自身(如四川卷的“坚强”、江苏卷的“好奇心”、上海卷的“他们”)、体验(如湖北卷“举手投足之间”、安徽卷的“带着感动出发”)、发展(天津卷“人之常情”)、成长(如重庆卷的“在自然中生活”)、思想与行动的关系(如福建卷三种不同的选择,形成不同的人生)等等。这些考题,充分响应了“观察·体验·感悟”的新课标精神,或要求考生写“感悟”、“感想”与“感受”,或要求考生谈“看法”与“认识”,人情味浓郁了,文化味加重了。2008年是华夏民族灾难深重的一年,关注现实是作文题目的一大亮点,全国卷一直接运用震灾的材料作为作文材料,北京的小作文用45个字对“地震的废墟中,一只时钟停在了2点28分”的漫画写出自己的感想,四川卷以“坚强”为话题,江西卷以田鼠的口吻或者田鼠的天敌的口吻给人类写封信等,它们既具有密切联系实际的现实性,又有很强的理性思考的灵活性,考生可能写得有深有浅,但一定会有话可说。这种变化,给高考作文命题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恰如韩愈所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3.命题原则:内容高度放开,限制逐渐呈现
2008年高考作文命题显露出开放性与限制性并存的新风向。在话题作文形式没有出现以前,高考作文对文体的要求比较严格;话题作文出现以后,对文体的限制逐渐放松,直至“文体不限”;从2005年开始,部分省市对作文文体开始提出明确要求。2006年有回归传统、提倡文体写作的倾向,并首次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文体不限”一统天下的局面,湖南卷明确要求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议论文;2007年湖南卷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2008年湖南卷,继续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中的意境和哲理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在内容指向上,坚持高度开放的原则,试题有较强的激发功能,能让每位考生有话可说;新材料作文,不限话题,指向宽泛,允许考生自由解读,如全国卷I和全国巷Ⅱ;话题作文与新命题作文,皆无强制性主题的限制,便于
农家乐
我这次去是体验农民们的生活乐趣,还发现了一些有趣的场景,在我们城镇生活中总是体验不到的。这次去了给我们一个很深的印象。那就是我们在电视里看到乡下变了,我当初以为是某些比较富裕的乡村变了,没想到我外婆居住的地方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还在路上的时候就看到路发生了变化。10来年前,路是凹凸不平的,而且坑的幅度比较大,车子总是开不稳。怕的我以为要摔倒了呢。现在倒好,路开起来平平稳稳的,好似乘着飞机。路旁的农田里一看就知道泥土肥沃,而且还有一些美观。在乡下也渐渐开起了农家烧,一家、两家……而且每家里的顾客都满满的,水泄不通。我看着心里也乐滋滋的。
一到外婆家,我高兴地去找外公。谁知他在地里干农活,我也想去干,也不顾鞋子的安慰直去田地里。也学着外公干农活。松地,种种,浇水……我才干完这些,腰也酸的直不起来了。想想我们吃的都是这劳动出来的结果,但是有些小孩子挑食,不懂得尊进别人,所以别人也不尊敬他。
我边走边想着这些问题。却看到了路上的一条狗,似乎这条狗很注意我。不会狗也有这样的好眼光吧!而且还张着嘴巴呢,我一叫。他马上闭上了嘴,我不叫了,又张开来。我再叫,还是闭上了嘴。难道他是条流浪狗,把我当作他的衣食父母。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时间在流逝,天空的颜色也在变化,河里的波纹也在变化。什么都在变化,我也要回家了,离开时衣衣不舍的看了最后一眼,便走了……
2008浙江卷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都市和乡村,是我们栖居的空间;都市生活和乡村生活,是我们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待。
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考题解读 看似平常最奇崛
为弥补话题作文在选题时过于宽泛的不足,避免考生“套话”式的八股文写作,2008年浙江卷将沿用了四年的话题作文形式更改为标题作文,但仍加上提示语,以启发考生深入思考,以期让考生以比较熟悉的方式迅速进入写作状态。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也是浙江卷孜孜以求的目标。今年的试题以“都市”“乡村”为关键词,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容易被忽视的生存空间。同时,这与去年众多家电视台策划的“城乡孩子互换生活空间问题,即城市孩子到乡村生活一段时间,乡村孩子到城市生活一段时间”的热点节目有关。(《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刊登过此类文章)试题保持了重视人文性的传统,又避免了过于“虚化”。同时,设题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看似平常最奇崛”,因为对生存空间的感受与思考,实际上就是对人的存在本质的思考。
“触摸”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用手接触后轻轻移动”(即接触、抚摸着感受)。“触摸”和“感受”,都意味着通过接触而引起一定的思想情绪。而“都市”“乡村”,是每一位考生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一方土地。都市有都市的语言,乡村有乡村的心灵。生于都市者,无时无刻不在触摸着城市中鳞次栉比的高楼、车水马龙的街道、多彩迷人的霓虹灯,感受着都市的快节奏与新气象……生于乡村者,时时刻刻感受着乡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体验着迷人的牛哞、袅袅的炊烟、质朴的乡情……这一切都会引发考生的感悟。何况在时代的召唤下,都市与乡村正不断地双向涌动:从乡村走向都市,因为都市是“文明的风暴中心”;从都市走向乡村,或许是为逃离种种焦虑和冲突,寻找心灵的闲适与宁静——这是具有时代意义的现代人的生活状态。这样看来,就内容而言可以写一写“人的诗意栖居”“平凡生活之美”“都市(乡村)在发展中失去了些什么(如环境恶化)”“人们的观念正发生哪些变化”“我期待都市(乡村)的明天是怎样的”“新农村建设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我看城乡融合”等。再就写法而言,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阳台上的遗憾》《说村落》《乡村的瓦》《乡村的风》《一幅烟雨牛鹭图》《麦天》等都可供参考,它们的基本特点是精选一个点、一个意象切入题旨,并在字里行间融入深情。
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作文,如果兼写“都市”“乡村”而平均分配笔墨,自然有违题意,但可以用“都市”反衬“乡村”或以“乡村”反衬“都市”,表现“面对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有喜有忧”“时时对另一种生活环境心怀向往”“城市应反哺农村”等主题。具体可借鉴作家韩东的《回忆黄昏》——该文先多角度描写乡村黄昏之美,赞美黄昏让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得到了休息,用无言的美景劝慰着人心;接着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现代城市的喧嚣繁杂、城市中人的浮躁功利,与乡村中人的生活形成对比,表明城市中黄昏的美感、启示已被忽略;最后写自己只能在“滚滚而来的黄昏之声”中回忆起“另一个黄昏”(即乡村的黄昏),表现出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和对安详生活的追求。
“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有较宽广的写作内容,与去年的“行走在消逝中”相比,降低了审题难度。这种从生活出发的题目,能激发考生的写作热情,让所有考生有话可说,而优秀考生更能写出有深度的好文章,从而有效检测考生的作文水平。另外,命题人特意在“为题”两字下加上着重点,显示了对考生的人性化关怀。
评分细则
一、关于命题与题意的说明
1. 命题形式发生改变,由话题作文改为命题作文。改变的只是写作的形式,并不承担正面或反面的影响。每一种命题都有优缺点,作文命题没有完美的形式。
换成标题作文,今年的命题指向性更明确,更注意考查考生的实际作文能力。
当然,为了使考生适应,也为了更好地衔接,在命题前加了一段引导语,既使题目更加规范,又避免写作范围过于宽泛,有效地避免了考生的“套作”。在命题时,还注意了降低难度,如在“为题”两字上加了着重号,目的是不在审题立意上为难考生,最关键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都市和乡村,是我们栖居的空间;都市生活和乡村生活,是我们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待。
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考题解读 看似平常最奇崛
为弥补话题作文在选题时过于宽泛的不足,避免考生“套话”式的八股文写作,2008年浙江卷将沿用了四年的话题作文形式更改为标题作文,但仍加上提示语,以启发考生深入思考,以期让考生以比较熟悉的方式迅速进入写作状态。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也是浙江卷孜孜以求的目标。今年的试题以“都市”“乡村”为关键词,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容易被忽视的生存空间。同时,这与去年众多家电视台策划的“城乡孩子互换生活空间问题,即城市孩子到乡村生活一段时间,乡村孩子到城市生活一段时间”的热点节目有关。(《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刊登过此类文章)试题保持了重视人文性的传统,又避免了过于“虚化”。同时,设题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看似平常最奇崛”,因为对生存空间的感受与思考,实际上就是对人的存在本质的思考。
“触摸”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用手接触后轻轻移动”(即接触、抚摸着感受)。“触摸”和“感受”,都意味着通过接触而引起一定的思想情绪。而“都市”“乡村”,是每一位考生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一方土地。都市有都市的语言,乡村有乡村的心灵。生于都市者,无时无刻不在触摸着城市中鳞次栉比的高楼、车水马龙的街道、多彩迷人的霓虹灯,感受着都市的快节奏与新气象……生于乡村者,时时刻刻感受着乡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体验着迷人的牛哞、袅袅的炊烟、质朴的乡情……这一切都会引发考生的感悟。何况在时代的召唤下,都市与乡村正不断地双向涌动:从乡村走向都市,因为都市是“文明的风暴中心”;从都市走向乡村,或许是为逃离种种焦虑和冲突,寻找心灵的闲适与宁静——这是具有时代意义的现代人的生活状态。这样看来,就内容而言可以写一写“人的诗意栖居”“平凡生活之美”“都市(乡村)在发展中失去了些什么(如环境恶化)”“人们的观念正发生哪些变化”“我期待都市(乡村)的明天是怎样的”“新农村建设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我看城乡融合”等。再就写法而言,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阳台上的遗憾》《说村落》《乡村的瓦》《乡村的风》《一幅烟雨牛鹭图》《麦天》等都可供参考,它们的基本特点是精选一个点、一个意象切入题旨,并在字里行间融入深情。
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作文,如果兼写“都市”“乡村”而平均分配笔墨,自然有违题意,但可以用“都市”反衬“乡村”或以“乡村”反衬“都市”,表现“面对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有喜有忧”“时时对另一种生活环境心怀向往”“城市应反哺农村”等主题。具体可借鉴作家韩东的《回忆黄昏》——该文先多角度描写乡村黄昏之美,赞美黄昏让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得到了休息,用无言的美景劝慰着人心;接着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现代城市的喧嚣繁杂、城市中人的浮躁功利,与乡村中人的生活形成对比,表明城市中黄昏的美感、启示已被忽略;最后写自己只能在“滚滚而来的黄昏之声”中回忆起“另一个黄昏”(即乡村的黄昏),表现出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和对安详生活的追求。
“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有较宽广的写作内容,与去年的“行走在消逝中”相比,降低了审题难度。这种从生活出发的题目,能激发考生的写作热情,让所有考生有话可说,而优秀考生更能写出有深度的好文章,从而有效检测考生的作文水平。另外,命题人特意在“为题”两字下加上着重点,显示了对考生的人性化关怀。
评分细则
一、关于命题与题意的说明
1. 命题形式发生改变,由话题作文改为命题作文。改变的只是写作的形式,并不承担正面或反面的影响。每一种命题都有优缺点,作文命题没有完美的形式。
换成标题作文,今年的命题指向性更明确,更注意考查考生的实际作文能力。
当然,为了使考生适应,也为了更好地衔接,在命题前加了一段引导语,既使题目更加规范,又避免写作范围过于宽泛,有效地避免了考生的“套作”。在命题时,还注意了降低难度,如在“为题”两字上加了着重号,目的是不在审题立意上为难考生,最关键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都市和乡村,是我们栖居的空间;都市生活和乡村生活,是我们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待。
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考题解读 看似平常最奇崛
为弥补话题作文在选题时过于宽泛的不足,避免考生“套话”式的八股文写作,2008年浙江卷将沿用了四年的话题作文形式更改为标题作文,但仍加上提示语,以启发考生深入思考,以期让考生以比较熟悉的方式迅速进入写作状态。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也是浙江卷孜孜以求的目标。今年的试题以“都市”“乡村”为关键词,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容易被忽视的生存空间。同时,这与去年众多家电视台策划的“城乡孩子互换生活空间问题,即城市孩子到乡村生活一段时间,乡村孩子到城市生活一段时间”的热点节目有关。(《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刊登过此类文章)试题保持了重视人文性的传统,又避免了过于“虚化”。同时,设题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看似平常最奇崛”,因为对生存空间的感受与思考,实际上就是对人的存在本质的思考。
“触摸”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用手接触后轻轻移动”(即接触、抚摸着感受)。“触摸”和“感受”,都意味着通过接触而引起一定的思想情绪。而“都市”“乡村”,是每一位考生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一方土地。都市有都市的语言,乡村有乡村的心灵。生于都市者,无时无刻不在触摸着城市中鳞次栉比的高楼、车水马龙的街道、多彩迷人的霓虹灯,感受着都市的快节奏与新气象……生于乡村者,时时刻刻感受着乡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体验着迷人的牛哞、袅袅的炊烟、质朴的乡情……这一切都会引发考生的感悟。何况在时代的召唤下,都市与乡村正不断地双向涌动:从乡村走向都市,因为都市是“文明的风暴中心”;从都市走向乡村,或许是为逃离种种焦虑和冲突,寻找心灵的闲适与宁静——这是具有时代意义的现代人的生活状态。这样看来,就内容而言可以写一写“人的诗意栖居”“平凡生活之美”“都市(乡村)在发展中失去了些什么(如环境恶化)”“人们的观念正发生哪些变化”“我期待都市(乡村)的明天是怎样的”“新农村建设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我看城乡融合”等。再就写法而言,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阳台上的遗憾》《说村落》《乡村的瓦》《乡村的风》《一幅烟雨牛鹭图》《麦天》等都可供参考,它们的基本特点是精选一个点、一个意象切入题旨,并在字里行间融入深情。
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作文,如果兼写“都市”“乡村”而平均分配笔墨,自然有违题意,但可以用“都市”反衬“乡村”或以“乡村”反衬“都市”,表现“面对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有喜有忧”“时时对另一种生活环境心怀向往”“城市应反哺农村”等主题。具体可借鉴作家韩东的《回忆黄昏》——该文先多角度描写乡村黄昏之美,赞美黄昏让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得到了休息,用无言的美景劝慰着人心;接着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现代城市的喧嚣繁杂、城市中人的浮躁功利,与乡村中人的生活形成对比,表明城市中黄昏的美感、启示已被忽略;最后写自己只能在“滚滚而来的黄昏之声”中回忆起“另一个黄昏”(即乡村的黄昏),表现出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和对安详生活的追求。
“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有较宽广的写作内容,与去年的“行走在消逝中”相比,降低了审题难度。这种从生活出发的题目,能激发考生的写作热情,让所有考生有话可说,而优秀考生更能写出有深度的好文章,从而有效检测考生的作文水平。另外,命题人特意在“为题”两字下加上着重点,显示了对考生的人性化关怀。
评分细则
一、关于命题与题意的说明
1. 命题形式发生改变,由话题作文改为命题作文。改变的只是写作的形式,并不承担正面或反面的影响。每一种命题都有优缺点,作文命题没有完美的形式。
换成标题作文,今年的命题指向性更明确,更注意考查考生的实际作文能力。
当然,为了使考生适应,也为了更好地衔接,在命题前加了一段引导语,既使题目更加规范,又避免写作范围过于宽泛,有效地避免了考生的“套作”。在命题时,还注意了降低难度,如在“为题”两字上加了着重号,目的是不在审题立意上为难考生,最关键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都市和乡村,是我们栖居的空间;都市生活和乡村生活,是我们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待。
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考题解读 看似平常最奇崛
为弥补话题作文在选题时过于宽泛的不足,避免考生“套话”式的八股文写作,2008年浙江卷将沿用了四年的话题作文形式更改为标题作文,但仍加上提示语,以启发考生深入思考,以期让考生以比较熟悉的方式迅速进入写作状态。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也是浙江卷孜孜以求的目标。今年的试题以“都市”“乡村”为关键词,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容易被忽视的生存空间。同时,这与去年众多家电视台策划的“城乡孩子互换生活空间问题,即城市孩子到乡村生活一段时间,乡村孩子到城市生活一段时间”的热点节目有关。(《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刊登过此类文章)试题保持了重视人文性的传统,又避免了过于“虚化”。同时,设题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看似平常最奇崛”,因为对生存空间的感受与思考,实际上就是对人的存在本质的思考。
“触摸”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用手接触后轻轻移动”(即接触、抚摸着感受)。“触摸”和“感受”,都意味着通过接触而引起一定的思想情绪。而“都市”“乡村”,是每一位考生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一方土地。都市有都市的语言,乡村有乡村的心灵。生于都市者,无时无刻不在触摸着城市中鳞次栉比的高楼、车水马龙的街道、多彩迷人的霓虹灯,感受着都市的快节奏与新气象……生于乡村者,时时刻刻感受着乡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体验着迷人的牛哞、袅袅的炊烟、质朴的乡情……这一切都会引发考生的感悟。何况在时代的召唤下,都市与乡村正不断地双向涌动:从乡村走向都市,因为都市是“文明的风暴中心”;从都市走向乡村,或许是为逃离种种焦虑和冲突,寻找心灵的闲适与宁静——这是具有时代意义的现代人的生活状态。这样看来,就内容而言可以写一写“人的诗意栖居”“平凡生活之美”“都市(乡村)在发展中失去了些什么(如环境恶化)”“人们的观念正发生哪些变化”“我期待都市(乡村)的明天是怎样的”“新农村建设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我看城乡融合”等。再就写法而言,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阳台上的遗憾》《说村落》《乡村的瓦》《乡村的风》《一幅烟雨牛鹭图》《麦天》等都可供参考,它们的基本特点是精选一个点、一个意象切入题旨,并在字里行间融入深情。
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作文,如果兼写“都市”“乡村”而平均分配笔墨,自然有违题意,但可以用“都市”反衬“乡村”或以“乡村”反衬“都市”,表现“面对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有喜有忧”“时时对另一种生活环境心怀向往”“城市应反哺农村”等主题。具体可借鉴作家韩东的《回忆黄昏》——该文先多角度描写乡村黄昏之美,赞美黄昏让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得到了休息,用无言的美景劝慰着人心;接着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现代城市的喧嚣繁杂、城市中人的浮躁功利,与乡村中人的生活形成对比,表明城市中黄昏的美感、启示已被忽略;最后写自己只能在“滚滚而来的黄昏之声”中回忆起“另一个黄昏”(即乡村的黄昏),表现出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和对安详生活的追求。
“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有较宽广的写作内容,与去年的“行走在消逝中”相比,降低了审题难度。这种从生活出发的题目,能激发考生的写作热情,让所有考生有话可说,而优秀考生更能写出有深度的好文章,从而有效检测考生的作文水平。另外,命题人特意在“为题”两字下加上着重点,显示了对考生的人性化关怀。
评分细则
一、关于命题与题意的说明
1. 命题形式发生改变,由话题作文改为命题作文。改变的只是写作的形式,并不承担正面或反面的影响。每一种命题都有优缺点,作文命题没有完美的形式。
换成标题作文,今年的命题指向性更明确,更注意考查考生的实际作文能力。
当然,为了使考生适应,也为了更好地衔接,在命题前加了一段引导语,既使题目更加规范,又避免写作范围过于宽泛,有效地避免了考生的“套作”。在命题时,还注意了降低难度,如在“为题”两字上加了着重号,目的是不在审题立意上为难考生,最关键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都市和乡村,是我们栖居的空间;都市生活和乡村生活,是我们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待。
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考题解读 看似平常最奇崛
为弥补话题作文在选题时过于宽泛的不足,避免考生“套话”式的八股文写作,2008年浙江卷将沿用了四年的话题作文形式更改为标题作文,但仍加上提示语,以启发考生深入思考,以期让考生以比较熟悉的方式迅速进入写作状态。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也是浙江卷孜孜以求的目标。今年的试题以“都市”“乡村”为关键词,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容易被忽视的生存空间。同时,这与去年众多家电视台策划的“城乡孩子互换生活空间问题,即城市孩子到乡村生活一段时间,乡村孩子到城市生活一段时间”的热点节目有关。(《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刊登过此类文章)试题保持了重视人文性的传统,又避免了过于“虚化”。同时,设题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看似平常最奇崛”,因为对生存空间的感受与思考,实际上就是对人的存在本质的思考。
“触摸”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用手接触后轻轻移动”(即接触、抚摸着感受)。“触摸”和“感受”,都意味着通过接触而引起一定的思想情绪。而“都市”“乡村”,是每一位考生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一方土地。都市有都市的语言,乡村有乡村的心灵。生于都市者,无时无刻不在触摸着城市中鳞次栉比的高楼、车水马龙的街道、多彩迷人的霓虹灯,感受着都市的快节奏与新气象……生于乡村者,时时刻刻感受着乡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体验着迷人的牛哞、袅袅的炊烟、质朴的乡情……这一切都会引发考生的感悟。何况在时代的召唤下,都市与乡村正不断地双向涌动:从乡村走向都市,因为都市是“文明的风暴中心”;从都市走向乡村,或许是为逃离种种焦虑和冲突,寻找心灵的闲适与宁静——这是具有时代意义的现代人的生活状态。这样看来,就内容而言可以写一写“人的诗意栖居”“平凡生活之美”“都市(乡村)在发展中失去了些什么(如环境恶化)”“人们的观念正发生哪些变化”“我期待都市(乡村)的明天是怎样的”“新农村建设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我看城乡融合”等。再就写法而言,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阳台上的遗憾》《说村落》《乡村的瓦》《乡村的风》《一幅烟雨牛鹭图》《麦天》等都可供参考,它们的基本特点是精选一个点、一个意象切入题旨,并在字里行间融入深情。
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作文,如果兼写“都市”“乡村”而平均分配笔墨,自然有违题意,但可以用“都市”反衬“乡村”或以“乡村”反衬“都市”,表现“面对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有喜有忧”“时时对另一种生活环境心怀向往”“城市应反哺农村”等主题。具体可借鉴作家韩东的《回忆黄昏》——该文先多角度描写乡村黄昏之美,赞美黄昏让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得到了休息,用无言的美景劝慰着人心;接着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现代城市的喧嚣繁杂、城市中人的浮躁功利,与乡村中人的生活形成对比,表明城市中黄昏的美感、启示已被忽略;最后写自己只能在“滚滚而来的黄昏之声”中回忆起“另一个黄昏”(即乡村的黄昏),表现出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和对安详生活的追求。
“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有较宽广的写作内容,与去年的“行走在消逝中”相比,降低了审题难度。这种从生活出发的题目,能激发考生的写作热情,让所有考生有话可说,而优秀考生更能写出有深度的好文章,从而有效检测考生的作文水平。另外,命题人特意在“为题”两字下加上着重点,显示了对考生的人性化关怀。
评分细则
一、关于命题与题意的说明
1. 命题形式发生改变,由话题作文改为命题作文。改变的只是写作的形式,并不承担正面或反面的影响。每一种命题都有优缺点,作文命题没有完美的形式。
换成标题作文,今年的命题指向性更明确,更注意考查考生的实际作文能力。
当然,为了使考生适应,也为了更好地衔接,在命题前加了一段引导语,既使题目更加规范,又避免写作范围过于宽泛,有效地避免了考生的“套作”。在命题时,还注意了降低难度,如在“为题”两字上加了着重号,目的是不在审题立意上为难考生,最关键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都市和乡村,是我们栖居的空间;都市生活和乡村生活,是我们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待。
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考题解读 看似平常最奇崛
为弥补话题作文在选题时过于宽泛的不足,避免考生“套话”式的八股文写作,2008年浙江卷将沿用了四年的话题作文形式更改为标题作文,但仍加上提示语,以启发考生深入思考,以期让考生以比较熟悉的方式迅速进入写作状态。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也是浙江卷孜孜以求的目标。今年的试题以“都市”“乡村”为关键词,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容易被忽视的生存空间。同时,这与去年众多家电视台策划的“城乡孩子互换生活空间问题,即城市孩子到乡村生活一段时间,乡村孩子到城市生活一段时间”的热点节目有关。(《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刊登过此类文章)试题保持了重视人文性的传统,又避免了过于“虚化”。同时,设题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看似平常最奇崛”,因为对生存空间的感受与思考,实际上就是对人的存在本质的思考。
“触摸”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用手接触后轻轻移动”(即接触、抚摸着感受)。“触摸”和“感受”,都意味着通过接触而引起一定的思想情绪。而“都市”“乡村”,是每一位考生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一方土地。都市有都市的语言,乡村有乡村的心灵。生于都市者,无时无刻不在触摸着城市中鳞次栉比的高楼、车水马龙的街道、多彩迷人的霓虹灯,感受着都市的快节奏与新气象……生于乡村者,时时刻刻感受着乡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体验着迷人的牛哞、袅袅的炊烟、质朴的乡情……这一切都会引发考生的感悟。何况在时代的召唤下,都市与乡村正不断地双向涌动:从乡村走向都市,因为都市是“文明的风暴中心”;从都市走向乡村,或许是为逃离种种焦虑和冲突,寻找心灵的闲适与宁静——这是具有时代意义的现代人的生活状态。这样看来,就内容而言可以写一写“人的诗意栖居”“平凡生活之美”“都市(乡村)在发展中失去了些什么(如环境恶化)”“人们的观念正发生哪些变化”“我期待都市(乡村)的明天是怎样的”“新农村建设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我看城乡融合”等。再就写法而言,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阳台上的遗憾》《说村落》《乡村的瓦》《乡村的风》《一幅烟雨牛鹭图》《麦天》等都可供参考,它们的基本特点是精选一个点、一个意象切入题旨,并在字里行间融入深情。
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作文,如果兼写“都市”“乡村”而平均分配笔墨,自然有违题意,但可以用“都市”反衬“乡村”或以“乡村”反衬“都市”,表现“面对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有喜有忧”“时时对另一种生活环境心怀向往”“城市应反哺农村”等主题。具体可借鉴作家韩东的《回忆黄昏》——该文先多角度描写乡村黄昏之美,赞美黄昏让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得到了休息,用无言的美景劝慰着人心;接着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现代城市的喧嚣繁杂、城市中人的浮躁功利,与乡村中人的生活形成对比,表明城市中黄昏的美感、启示已被忽略;最后写自己只能在“滚滚而来的黄昏之声”中回忆起“另一个黄昏”(即乡村的黄昏),表现出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和对安详生活的追求。
“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有较宽广的写作内容,与去年的“行走在消逝中”相比,降低了审题难度。这种从生活出发的题目,能激发考生的写作热情,让所有考生有话可说,而优秀考生更能写出有深度的好文章,从而有效检测考生的作文水平。另外,命题人特意在“为题”两字下加上着重点,显示了对考生的人性化关怀。
评分细则
一、关于命题与题意的说明
1. 命题形式发生改变,由话题作文改为命题作文。改变的只是写作的形式,并不承担正面或反面的影响。每一种命题都有优缺点,作文命题没有完美的形式。
换成标题作文,今年的命题指向性更明确,更注意考查考生的实际作文能力。
当然,为了使考生适应,也为了更好地衔接,在命题前加了一段引导语,既使题目更加规范,又避免写作范围过于宽泛,有效地避免了考生的“套作”。在命题时,还注意了降低难度,如在“为题”两字上加了着重号,目的是不在审题立意上为难考生,最关键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都市和乡村,是我们栖居的空间;都市生活和乡村生活,是我们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待。
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考题解读 看似平常最奇崛
为弥补话题作文在选题时过于宽泛的不足,避免考生“套话”式的八股文写作,2008年浙江卷将沿用了四年的话题作文形式更改为标题作文,但仍加上提示语,以启发考生深入思考,以期让考生以比较熟悉的方式迅速进入写作状态。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也是浙江卷孜孜以求的目标。今年的试题以“都市”“乡村”为关键词,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容易被忽视的生存空间。同时,这与去年众多家电视台策划的“城乡孩子互换生活空间问题,即城市孩子到乡村生活一段时间,乡村孩子到城市生活一段时间”的热点节目有关。(《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刊登过此类文章)试题保持了重视人文性的传统,又避免了过于“虚化”。同时,设题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看似平常最奇崛”,因为对生存空间的感受与思考,实际上就是对人的存在本质的思考。
“触摸”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用手接触后轻轻移动”(即接触、抚摸着感受)。“触摸”和“感受”,都意味着通过接触而引起一定的思想情绪。而“都市”“乡村”,是每一位考生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一方土地。都市有都市的语言,乡村有乡村的心灵。生于都市者,无时无刻不在触摸着城市中鳞次栉比的高楼、车水马龙的街道、多彩迷人的霓虹灯,感受着都市的快节奏与新气象……生于乡村者,时时刻刻感受着乡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体验着迷人的牛哞、袅袅的炊烟、质朴的乡情……这一切都会引发考生的感悟。何况在时代的召唤下,都市与乡村正不断地双向涌动:从乡村走向都市,因为都市是“文明的风暴中心”;从都市走向乡村,或许是为逃离种种焦虑和冲突,寻找心灵的闲适与宁静——这是具有时代意义的现代人的生活状态。这样看来,就内容而言可以写一写“人的诗意栖居”“平凡生活之美”“都市(乡村)在发展中失去了些什么(如环境恶化)”“人们的观念正发生哪些变化”“我期待都市(乡村)的明天是怎样的”“新农村建设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我看城乡融合”等。再就写法而言,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阳台上的遗憾》《说村落》《乡村的瓦》《乡村的风》《一幅烟雨牛鹭图》《麦天》等都可供参考,它们的基本特点是精选一个点、一个意象切入题旨,并在字里行间融入深情。
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作文,如果兼写“都市”“乡村”而平均分配笔墨,自然有违题意,但可以用“都市”反衬“乡村”或以“乡村”反衬“都市”,表现“面对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有喜有忧”“时时对另一种生活环境心怀向往”“城市应反哺农村”等主题。具体可借鉴作家韩东的《回忆黄昏》——该文先多角度描写乡村黄昏之美,赞美黄昏让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得到了休息,用无言的美景劝慰着人心;接着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现代城市的喧嚣繁杂、城市中人的浮躁功利,与乡村中人的生活形成对比,表明城市中黄昏的美感、启示已被忽略;最后写自己只能在“滚滚而来的黄昏之声”中回忆起“另一个黄昏”(即乡村的黄昏),表现出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和对安详生活的追求。
“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有较宽广的写作内容,与去年的“行走在消逝中”相比,降低了审题难度。这种从生活出发的题目,能激发考生的写作热情,让所有考生有话可说,而优秀考生更能写出有深度的好文章,从而有效检测考生的作文水平。另外,命题人特意在“为题”两字下加上着重点,显示了对考生的人性化关怀。
评分细则
一、关于命题与题意的说明
1. 命题形式发生改变,由话题作文改为命题作文。改变的只是写作的形式,并不承担正面或反面的影响。每一种命题都有优缺点,作文命题没有完美的形式。
换成标题作文,今年的命题指向性更明确,更注意考查考生的实际作文能力。
当然,为了使考生适应,也为了更好地衔接,在命题前加了一段引导语,既使题目更加规范,又避免写作范围过于宽泛,有效地避免了考生的“套作”。在命题时,还注意了降低难度,如在“为题”两字上加了着重号,目的是不在审题立意上为难考生,最关键
中秋节
小时候在农村长大,总盼着过节。春节和中秋是家乡最受重视的两个节日。或许是因为那时候生活水平比较低,只有过节时家里才会改善一下生活;或许是一到过节就放假,总会搞一些娱乐活动,自己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场;或许两者兼而有之。总之,过节忙的是大人。但大人们忙归忙,每到过节也都有一种心情的放松。当然,最高兴的还是我们这些无忧无虑孩子。
春节的时候,虽然恰逢农闲,但总感觉每年都是忙忙碌碌的。惟独中秋,给人一种特别的欣喜,一种心境的安歇,一种特别的想往。后来想起来,似乎是心绪不同使然。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那既是收获的积蓄,又是收获的开端。说她是积蓄,是由于夏收才过不多时候。说她是开端,是因为秋天迈着她硕果累累的脚步迎面而来,融着人内心即将收获的欣喜。我想惟有经历过乡村生活体验的人,才会有这种情感、心境和内心深切的感受。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圆圆的月光之下, 圆圆的月饼,苹果熟了,鸭梨、葡萄等水果也都上了市。月光下,人们品尝着节日的美食,谈论收获的话题。一边赏月,一边思念身处异乡的亲人。实所谓:“每逢佳节备思亲”。
多少年过去了,虽然现在市场上的月饼琳琅满目,各种瓜果一应俱全,但是我还是喜欢吃妈妈做的月饼。月饼的花纹虽然没有太多变化,但是花纹总是那么的清晰,那么均匀,那么好看。所以一赶上中秋过节回家,总要吃上两大块儿,觉得好香、好甜……。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因为从餐桌上我看到了祖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水平变迁。
你看,农家餐桌上,除家禽肉类,传统的蔬菜等食品外,越来越多的餐桌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肉类、蔬菜、海鲜。
“无酒不成筵席”,喜庆的日子,中国人总要饮一点酒。过去,多是二锅头等高度白酒,现在人头马、茅台等国宴酒也堂而煌之地上了百姓的餐桌。这些都预示着祖国经济的崛起,百姓日子的红火。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小康生活不再是蓝图上的规划和设想,而是逐渐成为千家万户实实在在的生活写真。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她每年都能给我带来新的感受,新的体验,新的收获。我愿意在这种意境中感受亲人的关爱,品味生活的哲理,体会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中秋节就就要到了,我希望今年的中秋月更圆、更明,更祈望我的亲人愈加健康、我的家乡愈加美丽、富饶;也从内心起期望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或许,这就是我中秋情结的真谛。
盼中秋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那既是收获的积蓄,又是收获的开端。说她是积蓄,是由于夏收才过不多时候。说她是开端,是因为秋天迈着她硕果累累的脚步迎面而来,融着人内心即将收获的欣喜。我想惟有经历过乡村生活体验的人,才会有这种情感、心境和内心深切的感受。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圆圆的月光之下, 圆圆的月饼,苹果熟了,鸭梨、葡萄等水果也都上了市。月光下,人们品尝着节日的美食,谈论收获的话题。一边赏月,一边思念身处异乡的亲人。实所谓:“每逢佳节备思亲”。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妈妈每年都要亲手给我们做月饼吃。妈妈做的月饼外观象大饼,很厚实,新鲜的面,新鲜的馅。不管是蒸出来的,还是烙出来的,上面都有用农家的大碗所刻画出来的月的图案,其中又有桂花雕印出的花瓣。馅,也很特别,主料是红塘,里面放些芝麻、清红丝,果仁、葡萄干什么的。新做出的月饼,蒸的,柔软可口,适合老年人;烙的,外焦里嫩,年轻人情有独钟。你看,新端上来的月饼,热气腾腾,一股清香味道儿扑面而来,真令人垂涎欲滴! 多少年过去了,虽然现在市场上的月饼琳琅满目,各种瓜果一应俱全,但是我还是喜欢吃妈妈做的月饼。月饼的花纹虽然没有太多变化,但是花纹总是那么的清晰,那么均匀,那么好看。所以一赶上中秋过节回家,总要吃上两大块儿,觉得好香、好甜……。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因为从餐桌上我看到了祖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水平变迁。 你看,农家餐桌上,除家禽肉类,传统的蔬菜等食品外,越来越多的餐桌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肉类、蔬菜、海鲜。 “无酒不成筵席”,喜庆的日子,中国人总要饮一点酒。过去,多是二锅头等高度白酒,现在人头马、茅台等国宴酒也堂而煌之地上了百姓的餐桌。这些都预示着祖国经济的崛起,百姓日子的红火。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小康生活不再是蓝图上的规划和设想,而是逐渐成为千家万户实实在在的生活写真。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她每年都能给我带来新的感受,新的体验,新的收获。我愿意在这种意境中感受亲人的关爱,品味生活的哲理,体会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中秋节就就要到了,我希望今年的中秋月更圆、更明,更祈望我的亲人愈加健康、我的家乡愈加美丽、富饶;也从内心起期望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或许,这就是我中秋情结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