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作文
2008年9月25日晚上9时10分,“神七”腾空而起,不到半个小时,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宣布“神七”发射成功。执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出征前,向祖国和人民致以庄严的军礼。
“神舟七号”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向世人露面,这是国人实力的又一次体现,也是中华民族实力的展示。这是北京奥运会给世界展示无与伦比的精神和神奇结束后,中国人民向世界的又一个宣告。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这是一个不容易的过程,也是我们改革开放成果不断显现的过程,更是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过程。神舟七号习天前,中央电视台组织了庞大的慰问演出阵容,奔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神舟七号”发射前的慰问演出,这是一个鼓舞士气,给航天飞行员打气的过程,也是代表全国人民向他们问好。那么他们也不会辜负全国人民的期待和重托,一定会在太空展示中国人的神奇,向世界展示神奇,也是让中国人民进一步探索太空的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过程。
神奇需要神奇的人,那么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位航天员就是如此神奇的人,他们三人也是根据优中选优原则,最终被确定为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飞行乘组。经过严格、刻苦的训练,他们在航天城“冬练三九,夏练三伏”,3名航天员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操作技能、飞行程序等各方面考评优秀,完全具备执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能力,既是耐力的考验,更是实力的考验,他们有能力也有信心能完成这次光荣任务。从杨利伟,到费俊龙,聂海胜,再到他们三人,从一人上天,到两人上天,再到三人上天,并还要上演太空行走,完成出舱活动任务,难道不是他们的神奇?
“神七”来了要问天,他们上演的是神奇,是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英雄史诗,续写辉煌的篇章。中国航天事业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发展,取得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收获。如果说“两弹一星”的研制,更多是为了奠定和平基业,那么,载人航天工程蕴含的意义则更加深远。它所承载的,不只是民族自豪和国家荣耀,不只是科技跨越和产业进步,更有人类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时,那永不放弃的求索和无所畏惧的挑战。
金秋时节,“神舟”再出征。让我们一起和“神七”飞翔,遨游太空,在太空上演伟大和神奇,并进一步见证中华民族首次太空行走的全过程,同时,我们翘首期待三位航天员在太空给世界精彩和震惊,迎接太空新的考验。
参观中国载人航天展
参观中国载人航天展
文 / 康康 叙事 类作品
今天我兴奋不已,因为我们要去平湖参观飞向太空——中国载人航天展。
一走进展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个高大的长征运载火箭模型,它们高高地矗立在展馆的四周。我看到长征二号已火箭长着尖尖的脑袋,长长的身躯,身体的下半部分围着四个助推器,雄壮威武。看了介绍我才知道,它全长58.3米,是我国目前最高最重的火箭,用于发射我国研制的“神州号” 载人飞船。它已经把我国“神一”“神二”“神三”飞船送入近地轨道,使我国成为继苏联、美国之后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我不由自主地产生了自豪感。
在火箭模型前面摆放的是长征火箭实物,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整流罩,整流罩呈光滑的流线型,有点像一个纵向分开的鸡蛋,它位于火箭顶端,用于保护航天器的火箭外壳。二子级推进剂贮箱、一子级液体火箭发动机、火箭残骸等实物旁也围满了参观的同学。 航天展不仅展出现代航天技术,更有古代航天技术,“火龙出水”就是其中之一。在一个装有木制龙头、龙身、龙尾的薄竹筒里放上数枚火箭,龙体下部前后各装2支箭,引燃龙腹中的火箭,于是火箭从龙口呼啸而出,攻击目标,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火箭。“神火飞鸦”、“浑天仪”也让我们啧啧称赞。
看了展览,我才知道,中国是世界公认的火箭发源地。我不禁为我们伟大的祖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中国航天
人类航天史将记下这样一个瞬间,2008年9月27日16时41分00秒,航天员翟志刚身穿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服,从七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这是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一个重大跨越。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浩瀚太空印上自己的足迹。从这一刻起--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的三个实现太空行走的国家。这是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伟大壮举。
三度金秋,三度飞天,三度突破。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从“嫦娥奔月”的传说到明代万户乘坐47支火箭开始人类首次飞向太空的包装尝试,再到现代杨利伟独自一人造访“天空”,到费俊龙,聂海胜携手巡天归来,到翟志刚出舱漫步,中国航天人把一系列超越梦想的飞跃,标记在了太空之上,成员从一到多人,飞行时间从一天到多天,航天员活动范围从舱内到舱外......
翟志刚留在太空上的一小步,是中华民族历史性的一步。
--这历史性的一步,所显示的是中华民族改革开放积蓄的雄厚实力。
综合国力的大步跨越,托起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大步跨越,从高安全,高可靠性的运载火箭到现代化的载人航天发射场,从遍布陆,海,空的航天测控网到先进的立体搜救系统......决定神舟一步一步跨越的这一切,无不源自于改革开放所积蓄的巨大经济和科技力量。
尽管在太空探索的许多领域,中国还处在蹒跚学步阶段,但坚定地迈出了第一步,一定能够迈出坚实的第二步,第三步。因为,中国航天拥有一支能够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勇于开拓创新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在腾飞的火箭中,加注了一个焕发青春的民族的雄心壮志和动力之源。
我爱航天
随着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现代航天器将人们带入了崭新的航天时代。我热爱宇宙,更热爱航天,我的理想就是当一名航天事业的战士,乘着载人飞船去遨游太空,探索宇宙。
我对航天的理解很浮浅,认为飞机、火箭飞上天就是航天,实际航天领域研究的东西非常广泛,也非常深奥,不管我对航天认识的深与浅,但我非常喜欢航天。
记得小时候,大人们给我买的玩具中我最喜欢的就是飞机,现在家里还有两架遥控飞机模型保存的好好的;还记得我上幼儿园中班的时候,我和爷爷一起做了一支火箭模型,并在全幼儿园观展;上了小学我参加的是航模兴趣小组,在小组里我做了六架飞机模型。当我制作的飞机模型飞在天空中的时候,我想起了杨利伟叔叔,他乘着我国自己建造的载人宇宙飞船遨游太空,这一创举在全世界面前为我们中国人争了光露了脸。
随着年龄和知识的不断增长,我对航天的理解也逐渐加深了,同时脑子里的疑问也一个一个的接踵而来,如:火箭没有翅膀是怎样飞起来的?人造卫星在天上会不会掉下来?再如:载人飞船为什么能遨游太空?……带着这些问题我买了一些有关“宇宙、太空、自然科学”方面的百科全书。通过学习我初步了解到:火箭是利用发动机向后喷射高温高压的燃气产生及作用力以获得前进推力,并由此向前运动的飞行器,它一般由动力系统、控制系统和结构系统三部分组成。人造卫星和太空探测器是无人驾驶的航天器,它拥有高度精密的自动控制装置,迄今为止它们已先后对月球、金星、火星、哈雷星等近距离或实地考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因此人类称它为“宇宙信息的侦察兵”。人类除了派人造卫星和探测器到太空考察外,也希望自己能够飞上太空,载人飞船就是人类遨游太空的工具之一,它一般由座舱、轨道舱、服务舱、对接舱和应急救生装置等部分组成。座舱是飞船的核心,轨道舱内装有各种实验仪器,服务舱则是为航天员提供生活保障的地方。载人飞船可以独立进行航天活动,也可作为往返于地面和空间站之间的“渡船”,并能与空间站或其他航天器对接后联合飞行。我国自行研制的天宫一号和神州八号于11月3日凌晨1时36分首次空间对接成功,这是在美国、俄罗斯进行首次交会对接试验40多年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自动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这说明我们国家的航天技术已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我为之骄傲和自豪,同时我也更加热爱航天了。
我是一名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我知道宇宙间还有许多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和发现,航天领域里还有许多难题在等着我们去认识和攻关,因此,为了实现自己遨游太空探索宇宙的美好理想,长大后为我所爱的航天事业贡献力量,从现在起我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牢牢掌握过硬本领,争做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
齐齐哈尔市第三十四中学初一:祝朝遐
参观中国航天博物馆
为了充分展示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和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中国航天博物馆正在浙江世贸国际展览中心举办“飞天壮歌——中国首次太空漫步航天展”活动,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前去参观。 我一蹦一跳地走进展厅,一张宽大的降落伞直接映入我的眼帘。在降落伞的前面,竖立着一座总长8.8米,最大直径处2.8米,入轨质量为7600千克的神舟号飞船。飞船由三舱组成: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巡天遥看,天际掠影,我又看到降落伞背后那座横躺在地面上的火箭主体。它大约有我的48步那么长,高大约有我的两倍。万众一心,共创辉煌,在我的右侧,摆设着太空生活模拟器,那些仪器翻来滚去,似乎把坐上去的人带入了一个太空世界。在走进最里边,我看见了许多的太空种子,有腺蜡瓣花、野鸭椿……顺着走去,还摆放着航天食品,军旗签名人员名单。在这些的前面,有一双航天手套,它比我们一般的手套厚极了,具有超强的防紫外线功能。这个博物馆除了这些,还有一面小红旗,这是航天员登上月球后举起的红旗,它代表着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功。 经过这次参观,我大大开阔了眼界,看见了这可以让人类登天的火箭;看见了这可以让人类登上太空的航天飞机;看见了这可以让人类在宇宙呼吸的氧气瓶。这,也就代表了新中国的又一次非凡成就,令全中国人民值得骄傲的又一次非凡成就!|||
参观“中国载人航天展”
星期三下午,老师说:“明天下午我们要去参观载人航天展。”这句话,仿佛在滚热的油锅里倒进了一杯水,寂静的教室顿时“炸”开了锅。大家个个高兴得手舞足蹈,兴高采烈,就像自己马上就要登上航天飞船一样。(听到消息后的激动) 第二天下午,同学们个个穿着崭新的校服、带着校徽,乘着学校租来的几辆大轿车,向展览馆开去。一路上车水马龙,去参观的车辆一辆接着一辆,不一会儿就到达了目的地。啊,这里参观的人可真多,原来今天参观的还有好多学校,看来这“航天展”的名气还真不小。我们走下车,排着整齐的队伍,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摩肩接踵地向展厅涌去。(走进大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