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三字经作文
最近这一段时间,妈妈让我背《三字经》。刚开始的时候,我并不喜欢,觉得很无趣,可妈妈告诉我:《三字经》里有很多知识和道理值得我学习。
于是我硬着头皮背:“人之初,性本善......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慢慢地,我开始喜欢上了《三字经》,从背的过程中,我知道了孟母三迁、断机教子、还知道了黄香暖席和孔子拜师等等。里面真的有很多我不知道的东西,以后我要多听大人的话,多看书多学知识。这样长大才能做一个有用的人!
我与《三字经》
在我呀呀学语的时候,妈妈就经常背诵《三字经》给我听,它是我接触我最早的经典诵读书。
一开始,妈妈只要有空就在我身边背:“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并没要求我也跟着学,后来听的多了,我也就慢慢会背了,从一开始只能背“人之初,性本善”,到“教五子,名俱扬”,再到“弟于长,宜先知。”。再后来我就经常和妈妈一起配合背,有时候是一起背,有时候是接背,我背前面的,妈妈就对后面的,一句接一句。我越来越喜欢背《三字经》了。
妈妈看我背得越来越多,就开始给我讲《三字经》的故事,像《孟母三迁》呀,《孔融让梨》呀,我都特别感兴趣,听得津津有味。每天晚上,不听听这些故事就不肯入睡。这些故事让我明白了好多道理,我下决心要做个尊老爱幼,对社会有用的人。
现在我已经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能自己借助拼音读《三字经》、看《三字经》故事了。一有空闲我就把《三字经》从头来一遍,那些经典的小故事,也成了我在小伙伴之间炫耀的资本。课间的我,身边总有很多“崇拜者”围在身边,那是我的同学在用羡慕的眼神看我背《三字经》、听我讲《三字经》的故事。
五莲县实验小学二年级:wlsyxx201002
重读《三字经》
《三字经》掀“重读经典”热
2009年2月,央视《百家讲坛》联手上海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重新解读中国传统蒙学读物——《三字经》。在备受金融海啸侵扰的寒冬里,钱文忠教授的“重读”给国人带来一丝暖意,也创下该栏目一年来收视率新高,由此掀起了“重读经典”热。
《三字经》全篇仅1 700多字,在这有限的篇幅中,历举了中国文化义理历史典籍,可谓小型百科全书。章太炎曾把它和《千字文》作了对比,认为它虽“字有重复,辞无藻采”,但“启人知识过之”。《三字经》是中国文化的符号,堪称一部简明中国通史。
世易时移,古代通俗浅显的词句,对于今人而言已显陌生;当初的主流意识形态,也遭遇新的检视。与当时的语言与社会环境紧密相连的《三字经》,在当今语境下又该如何解读呢?
这,正是重读《三字经》的缘起。
素材点拨 《三字经》的内容,一言以蔽之,就是“教学”和“历史”。它宣扬的刻苦、尊老、礼让等品质都是超越民族和时代的。看似浅显,却内涵深厚,人们在其中生活,须臾难离——传统的魅力就在于此。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一代人与一代人之间的“代沟”越来越大,而《三字经》恰恰能够将这样的沟壑填平一些,使文化衔接更为牢固。
运用方向 重读经典、沟通、学习的意义、时间、古与今
名家妙笔
为何要重读《三字经》?
◆ 钱文忠
为什么一本儿童启蒙读物被大家尊称为“经”?在看似简单易懂的文字背后都包含着什么样的深意?
每到开学的时候,我们都会看见很多可爱的孩子,背着一个很大的沉甸甸的书包,里边装满了各种各样的课本。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在传统中国,孩子们用什么东西来做教科书呢?当然,毫无疑问是有的,只不过,当时没有一种政府统一安排的启蒙教科书!
宋朝以后,突然出现了一部《三字经》,来历不明,我们连它的作者是谁都不知道。而这部《三字经》,它用最简单的语句,最凝练的方式,把中国漫长的传统社会集聚下来的最重要的道德、知识,汇聚在里边,也正因如此,它流传不绝。
也许大家会说,既然是给儿童看的书,那它一定很简单,有什么值得讲的呢?这个看法错了!《三字经》的确非常简明扼要,但也正因为此,它以最简洁明快的方式凝聚了最深厚的文化传统。所以,我们必须用心去阅读,用心去体会,才能真正理解《三字经》所要传达给我们的文化信息,才能理解《三字经》为什么能够流传到今天,才能理解《三字经》对于中国人来讲,特别是对今天还在学习的孩子们来讲,有什么不可替代的意义。(文章有删节)
运用指南 作者开篇便提出两个问题,启发读者思考《三字经》的意义。接着从《三字经》的历史背景与渊源引导读者了解其独特的价值,道出《三字经》在今天的地位。
重读《三字经》
◆ 葛均义
《三字经》是我儿时读熟了的,不用想,张口就能背出一长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那时候,也只是背,并不知道是啥意思。
前几日因写一小篇东西,又把《三字经》翻出来,认真地重读了一遍,内心竟然是一种震撼!
短短的《三字经》,内容包罗万象。全书614句,涵盖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言简意赅,气度恢宏,放射着传统文化耀眼的光芒!
这仅仅是一首儿歌般的启蒙读物啊,怎不令人感慨万千。数千年里,中国人使用同样的文字,学习同样的典籍,堂堂中华,曾经是西方人心目中的礼仪之邦。可今天的“礼仪之邦”……无怪乎德国的汉学家费彬说中国的当代文化都是垃圾。
多少年来,我们都做了一些什么?我们丢弃了什么?我们今天翻读文言文,已经是望而生畏,如同学习一门陌生外语,祖传的血脉已经在断流,我们已经失去了根!虽然我们仍旧还站立在祖先曾经站立过的土地上,但这已经是一片被人心沙化异化、腐蚀污染了的土地!我们的身体长大了,思想却没有长大。我们需要回归自己先天最纯正的文化,去接受一种伟大心灵的呼唤。(文章有删节)
运用指南 人类的智慧,要靠文化的传承;人类的伟大,因为有伟大的文化。作者由对《三字经》的震撼联想到当今“文化沙化”的可怕后果,令人掩卷深思。
我学三字经的故事
我学会三字经的故事四川省都江堰市友爱学校一年级一班曾珍放寒假的时候,妈妈问我:“曾珍,你做完寒假作业有什么打算呢?”我想了想说:“我喜欢看书,您给我买本书吧。”第二天,妈妈就给我买回一本新书,打开一看,原来是一本《三字经》,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在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师就教过我背三字经。现在我还记得: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虽然会背,可是我都不知道书上到底讲得是什么意思?所以一点也不感兴趣了。这时,妈妈对我说:“面对困难,不能轻易认输。”现在我不懂就问妈妈,妈妈也会耐心地和我一起探索书上的奥秘。经过一个寒假的努力,我知道了孟子是一个大学问家。我还知道了小朋友不好好学习,是不应该的,长大了就没有知识。经过探索,我还知道了很多很多的道理。
我学三字经的故事
我有一本《三字经》,他是妈妈给我买来的。我特别喜爱它,我想我一定要背下来这本《三字经》。后来我看了一部动画片儿,叫《大耳朵图图》,有一集图图的妈妈教图图背三字经。图图有一句被错了他把“苟不教,性乃迁,”背成了“狗不叫,猫不来。”把我逗得哈哈大笑。我想图图他才3岁就背《三字经》了。我一定要背的比图图还要好。我现在背的三字经也不少了,我已经从“人之初,性本善。”背到弟于长,宣先知。“其中有一句:“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讲的是黄香孝敬父母的故事。黄香是个9岁的孩子。他夏天给父亲煽凉席。冬天他给父亲暖被子。我想,我比黄香大一岁,黄香孝敬父亲,我也要像黄香学习。《三字经》真是我的好朋友。太阳系地球亚洲中国天津市静海县静海镇上三里中心小学二年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