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赏析作文
1高考语文试卷的特点
2008年浙江语文卷的试卷形式与2007年基本保持一致,试卷内容、考点分布也与2007年大体相当,但难度明显加大。
2008年,浙江省步入高考自主命题的第5个年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坚持“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利于中学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高考改革”的命题方向,试卷体现出如下几个主要特点:
以稳为主,变化较小
2008年浙江语文卷的试卷形式与2007年基本保持一致,试卷内容、考点分布也与2007年大体相当,但难度明显加大。
试卷结构、题目数量、题型样式与2007年基本相同。这一方面是对浙江省4年来自主命题的经验与成果的继承和延续,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保持稳定:2008年是浙江省高考老方案实施的最后一年,过大的变化不利于保障中学正常的复习迎考秩序,也不利于保持考生应考心态的平衡,甚至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较小的变化体现在试卷结构中部分板块的考点、考查方式的细微调整:将字形字音综合题分拆为两题,符合中学教学实际,还与今年的考试大纲中加大对错别字的处罚力度有关;去掉了原有的实词和虚词使用选择题;将名句名篇考查由选择题“还原”为补写题,分值也恢复为原来的4分;古诗鉴赏题由原来的三首诗歌比较鉴赏“回归”
到对一首诗的鉴赏,大大降低了难度;改变沿用了4年的话题作文形式,改为命题作文,弥补了话题作文过于宽泛的不足,引导语不仅显得比较人性化,可以启发考生深入思考,其中“当我们从平凡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待”,与去年的作文话题“行走在消逝中”保持着联系。
命题者在阐述“命题思路”时,声明“难度也与2007年大体相当”,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根据有关方面提供的数据,2007年和2008年的难度系数分别为0.57和0.62。
贴近生活,接轨时代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命题者称,2008浙江语文卷力图传递这样一种理念:语文在生活中,生活即语文的源泉。
事实也正如命题者所言,浙江省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与往年一样,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应用题的语料贴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其内容从基础知识题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俄罗斯政坛变动、NBA篮球赛,到物价指数上涨、“限塑令”、手机上网资费下调、住房装修等话题,无不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时代紧密相连。
字形考查中涉及到的关键词,如装潢、膨胀都是生活中习见的词语,只要考生平时养成不写错别字的良好习惯,复习时就能事半功倍;成语考查涉及的也是常见成语,着眼点在于生活中常见成语的正确使用。这一做法无疑是在告诉考生:要从生活中学习语文!
语用题的选材则更能体现时代的脉搏。今年的两件大事在试卷中都得到了体现:关于奥运的题材,除了在语言基础知识题中有奥运火炬登顶珠峰的材料外,语用题中又有关于希腊奥林匹亚废墟的美学论述(22题);关于四川汶川大地震的题材出现在24题,采用关于乐刘会获救的一则新闻材料,体现了对抗震救灾中那些可歌可泣人和事的关注。
能力立意,注重基础
根据“有利于引导中学素质教育”的命题指导思想,浙江语文卷一贯注重基础考查,以能力立意为先。这一特点在2008年浙江卷继续得到彰显。
常有人引用苏轼《和董传留别》中的诗句“腹有诗书气自华”,来说明胸中有学问,表现于外的精神气色也就丰盈而实美。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属于最低层级A(识记),所以高考往往只重名句名篇的记忆的效果如何,至于怎样在生活中和作文中使用名句名篇,则鲜有顾及。今年浙江试卷中则选择了一个新的角度──“诗词名句引用是否恰当”,以此考查学生在生活中灵活运用名句名篇的能力,是引导学生从死记硬背转向学以致用的一种有益的尝试。
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基本功,“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是“解惑”的前提。浙江卷连续两年进行文言断句能力考查,今年的语料选自《史记·刺客列传》。这样做有利于学生从基础开始学习古文,进而提升学生古文阅读水平。
典故的考查,历来是高考颇有争议的问题。连千古传颂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也因为其中有6处用典而使辛弃疾有“吊书袋”之嫌,今年高考古诗词鉴赏16题第1小题却大胆创新,考查“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两句的用典,好就好在二者皆出自课文,一为《史记·屈原列传》,一为《琵琶行》,涉及的典故并不偏僻,反而成为了注重试题与高中语文教材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范例。
文学作品阅读一如既往地全部采用主观题,重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表达等综合能力。21题赏析文中人物形象及其作用,以《祝福》中的“我”引发学生思考,便于教材知识迁移,由已知到未知,依然没有离开基础。
语用题在具体情境中考查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23题要求学生在特定情境中扩展语句,语料选自寓言《玫瑰树根》,要求根据情境补写树根与流水的对话。24题要求从新闻材料中提炼观点,并将材料改写成能证明观点的一个论据,多管齐下,同时考查了提取信息、压缩语段和转换语体的能力,比起过去那种单纯考查提取信息、归纳观点的考题,综合性大大提高。
人文情怀,文化品位
高考科技文阅读常常给人一副冷面孔。今年科技文阅读所选语料围绕前沿话题“文化多样性与生态维护”进行,属于社会科学范畴,没有过多的冷僻的专业术语,大大降低了阅读的难度。选材引导学生关注焦点和热点,从全球生态的角度,引发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唐才子传》,元代辛文房撰,是唐五代诗人简要评传汇集,被鲁迅列入学习中国文学的12种书目之一。自2004年浙江省自主命题以来,除第一年为保持稳定而延续了全国卷多年来考查人物传记为主的模式(但突破了《二十四史》的范围)之外,2005年的《书褒城驿壁》、2006年的《蚊对》和2007年的《王定国诗集叙》,按照命题者的说法,都使“文言文选材扩大了视野”,“突破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卷以‘二十四史’等传记类材料为主的格局”,“题材广泛、不拘一格”。不过今年事实上又“回归”到2004年的样子,也是考查人物传记,也突破了《二十四史》的范围。
文学作品阅读选择了俄国著名作家高尔基的散文《乌米》,有助于学生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该文传递出对人性之美的思考,内容积极向上,启发青年学生坚韧、乐观地面对生活。
作文题“触摸都市/感受乡村”,与去年相比,降低了审题难度。还充分考虑到考试的公平性,使身处都市和身处乡村的考生都有话可写,可以分别找到自己熟悉的生活,讲述故事,抒发真情实感,阐明思想观点,而优秀考生则能写出有深度的好作文,从而有效检测出考生的作文水平。
尤其可贵的是,作文命题将视角从“上”改为向“下”,从比较“空”的观念层面转向比较“实”的生活层面,从根源上有效防止了“新八股”的产生,还能够引导学生关注容易被忽视的“底层”生存空间;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出发,去观察、体验、思考都市或乡村的发展变化。作文要求的“为题”二字下还特意加了着重号,以提醒考生今年是命题作文,防止粗心或者有思维定式的考生朝话题作文的方向走,显示了对考生的人文关怀。
白玉微瑕,留待商榷
我们在肯定今年语文试卷特点的同时,也看到了存在的问题和有待商榷之处:
一是整卷难度偏大。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除作文难度系数为0.72和语用题难度系数为0.73之外,选择题(包括语文基础知识、科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分别为0.43和0.4,文学作品阅读为0.48,全卷7个板块中以“表达应用”这一能力层级中的两个板块难度适中且难度相近,而其余4个能力层级的5个板块均不到及格水平且难度相近。这样的试卷的区分度显然是不够的。
二是对外国作品的偏好。我们并不反对高考以外国作品为材料,也不反对尊重多元文化。但是,毕竟语文是我国的母语,中学语文主要学习中国作品,外国作品的比例不大。即使目前现行高初中教材选入的外国文学作品较多,达到62篇,也只占总篇目不足20%。而浙江省自主命题以来的5年中,竟有两年的文学作品阅读采用的是外国作品。我们姑且不论这样做有违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容易造成错误的导向,仅论外国作品从原作翻译成中文,是否失去了一些原有的味道,就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三是考点过于集中。文学作品阅读题中,提问“表达作用”或者“写作目的”的题目占了很大的比例,如第19题“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5分)”,20题第2小题“文中反复写她的歌声有何目的(3分)”,21题“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6分)”,总计18分的题目,与此相关的题目竟高达14分,占77.78%,应该说是欠考虑的。
2高考语文答题情况分析
与往年相比,2008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难度大大增加。这一方面反映出试题本身的难度,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学生答题情况的不理想。
“名句名篇”、“文学作品阅读”两个板块的得分情况均不如人意。4分的名句默写,浙江省平均分仅为1.6分。“文学作品阅读”题考的是外国小说阅读,总分18分,浙江省平均分仅为8.71分。
客观地说,整个文学作品阅读题这一大题的4道小题考点集中,难度也不大,客观上有利于学生得分,之所以考得并不理想,与考生本身平时基础不扎实关系很大。还有的一些考生是因为不会分点答题和不会使用文学术语而失分。
也许是考虑到前面除语用题之外的试题难度过大的缘故,作文题的阅卷尺度也和语用题一样被放宽,只要考生不偏离题目,不宿构和抄袭,字数也差不多,一般考生的分数都还说得过去。据统计,今年高考浙江省作文平均分达到42.43分,略高于往年。与往年一样,今年的满分作文凤毛麟角,55分以上的作文也是少数,大量考生在47分至54分之间,网上阅卷分数“趋中”的问题依然没有有效解决。
考生作文以写乡村的居多(包括城里的考生)。然而,他们大多着眼于写乡村风光和乡土人情以及童年生活,很少触及乡村的灵魂,而只是浮光掠影,以旁观者的身份去看待乡村,或者寻找过去在乡村留下的记忆,缺少现实的真切感受,很少出现对乡村生活有深入思考的佳作;而“春夏秋冬”的“流水账”般的结构模式,“农家乐”式的“到此一游”的家庭聚餐,外加“牛背牧童”和“炊烟袅袅”之类的乡土风光,便构成了比较普遍的所谓“乡村题材”。
而写“触摸都市”的考生,也同样以做表面文章为主,停留在都市的繁华与嘈杂、都市的冷漠与爱心、都市的噪音和废气等都市表象,真正能够触及都市“灵魂”,对都市文明进行严肃思考的作文也屈指可数。写“触摸城市”还存在着片面和幼稚的问题,城市在有些考生眼里变成了“钢筋水泥的灰色森林”、“藏污纳垢的腐朽场所”,充满失望和颓废之感,而没有用心触摸城市的个性和魅力。所以,作文写作除了需要学生有宽广的阅读面和训练之外,更需要有对生活的独到个性体验,善于挖掘生活细节中蕴藏着的“金子”。
公平地说,作文不理想,也不能全怪学生。高中学校大多在城里,家在山里的学生,因为在城里学习和生活,他们也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乡村人;他们已经丢失了乡村的根,接触的是都市里的人和事,却未能领会城市的深层意蕴。于是,在他们的笔下,都市是别人的都市,而乡村也是别人的乡村。这也就难怪乎大多数学生笔下的都市生活,是邻里的冷漠、求学的艰辛、逛街的惬意,以及财富和梦想;而他们笔下的乡村生活,则是摸鱼虾、扑萤火、捉知了,以及外公精彩的故事和外婆温暖的怀抱。(文章参考了浙江省2008年高考语文命题组《浙江省2008年高考语文命题组评命题思路》和阅卷教师提供的一些数据。)
大连市2011年初中毕业升学学业考试说明 语文
大连市2011年初中毕业升学学业考试说明 语文大连市2011年初中毕业升学学业考试说明语文一、考试性质与命题依据初中毕业升学语文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的终结性考试。其目的是全面、准确地考查初中毕业生在语文学习方面达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初中阶段语文毕业水平的程度。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初中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语文学科的学业考试命题主要依据《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2005]2号)、国家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2005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命题指导·语文》、《大连市2010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和中等学校招生工作意见》和我市初中语文教学实际,力求反映考生的真实学业水平,发挥评价对初中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以促进全市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二、命题原则1.命题符合《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和要求,符合《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水平。考虑不同层次、不同发展状态的学生实际,客观、公正地衡量每一个学生的语文学业水平,使语文考试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个学生服务。2.命题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处理好课程目标中三个维度的关系,注意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交融、整合,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语文学业考试注重考查语文的积累,注重考查学生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新知识的能力,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有机地渗透在具体的考查内容中。3.语文试题要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性,符合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要注意通过测试发现学生的潜能,关注他们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理解并尊重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个体差异。4.命题应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经验水平,选择文质兼美、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作品作为阅读测试材料,注意材料思想内容的价值导向和语言表达的规范性,适当控制难度及篇幅,处理好教材直接涉及的教学内容与课外语言材料的关系。5.作文命题力求富有新意,努力设计符合学生认识水平和生活实际的试题,有利于学生表达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受和理解,有利于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6.根据《语文课程标准》选择恰当的测试方式,合理确定试卷结构,灵活地设置题目,不断完善测试题型,分散试卷难点,以更好地测查学生的语文水平,全面地反映学生的语文素养。杜绝偏题、怪题、错题。7.正确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考试命题有利于引导教师改进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考试命题要有助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推进素质教育。三、考试内容与要求根据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参照《大连市初中语文学业质量标准》,考虑全市初中语文教学实际,确定本学科考试内容。(一)积累与运用1.识字、写字。识字与写字的考查包括汉语拼音、识字和写字三方面的内容。汉语拼音能力的评价,重在考查学生认读和拼写的能力;识字要考查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写字的考查,要求学生能根据汉字的间架结构正确、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学生应能够正确识记、使用《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要求掌握的3500个常用字及语文教材中要求掌握的常用词语。2.古今优秀诗文的积累与运用。主要考查学生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及语文教材的要求,识记、理解、古今优秀诗文的能力,在一定语言环境中恰当运用古今优秀诗文进行合理表达的能力。3.语言运用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考查语言的运用情况。如能够辨识修改病句,会对对联,会造句,会仿写,能提炼概括信息,能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4.文学常识的积累。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的积累情况,考查学生对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的了解情况。5.名著阅读的积累与运用主要考查学生对《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名著的阅读情况。要求学生整体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进行概述并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二)古诗文阅读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文言实词:安、卑、被、本、比、鄙、毕、别、兵、病、策、曾、尝、长、朝、诚、出、初、辞、从、达、旦、当、道、得、独、度、对、尔、发、伐、方、奉、复、负、故、顾、固、观、归、国、恨、会、或、极、及、疾、即、计、既、假、间、见、将、尽、就、居、举、绝、类、良、怜、临、略、名、莫、期、奇、起、遣、穷、求、去、若、塞、善、稍、少、舍、胜、师、识、食、使、始、是、视、适、书、孰、数、属、戍、说、素、遂、所、汤、徒、亡、微、文、闻、鲜、相、信、兴、修、许、寻、一、宜、遗、已、易、意、益、诣、阴、引、余、语、狱、欲、喻、再、彰、知、止、致、置、治、逐、走、卒、坐。2.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然、为、焉、以、因、于、与、则、者、之、诸。3.能够正确断句。4.正确翻译文言文中的一些语意重要或句式特殊的句子。5.分析、把握作者在诗文中的态度、情感、观点。归纳概括文段的思想内容。6.赏析作品形象。(删除2010年“语言、表达技巧”)7.品味语言表达技巧。文言文阅读两个选段,一段取材于教科书,另一段取材于课外。课外文言文的难度略低于教材,考点在课内。古诗词赏析取材于课外。(三)现代文阅读1.阅读文章能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能理解主要内容,理清思路。2.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探讨疑难问题。3.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并能分析其作用。4.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5.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6.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现代文阅读两个语段,均取材于课外,所选材料的难度与教材难度相当。(四)写作1.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和简单的议论文。2.写作感情真挚,努力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3.能通过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尽可能有创意地表达。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像,丰富表达的内容。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的方式等,进行改写。7.写作与“综合性学习”相结合。8.能书写规范的汉字,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四、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考试形式:纸笔测试、闭卷。(二)考试时间与分值:答题时间为150分钟;全卷150分。(三)试卷结构1.难度分布:试题的难易程度低、中、高三档试题的比例为7:2:1。2.题型包括选择题、填充题、简答题、图表题、修改题、批注题和作文题等。
如何提高诗词的赏析能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写作和赏析是相对独立的两种能力.写作是外化过程,赏析相反是内化过程,通过对外在的语言理解作者的内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在教育部颁布的中,要求学生对诗文中的字词,语言,内容及人物进行评析.
因此,就要求去分析:我国古代诗歌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表达相对含蓄,往往托物言志或写景抒情.如何从物和景入手,来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是我们赏析这类诗歌的关键所在.找出作品中的形象---确定形象在作品中的特点---思考形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特点---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即诗象---诗意---诗情---诗巧).这是比较容易掌握的一种方法.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上诗中“江月,风灯,宿鹭,跳鱼‘‘就是作者写的形象,但只找形象是不够的,还必须明确形象的特点,因为形象都是客观的东西,不同的作者对同一客观事物有不同的认识,而不同的认识往往体现了作者不同的情感,观点和看法.因此,上述四个形象的特点是:去人只数尺(江月);照夜欲三更(风灯);沙头联拳静(宿鹭);船尾拨剌鸣(跳鱼).给人整体感觉都是宁静.把握了形象的特点,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些形象,又为什么表现这些特点?就这首而言,由于四个形象都是夜晚江边所能见到很典型的东西,所以作者选了他们.但作者为什么要表现这方面的特点,如果诗歌没有给出背景材料,就有必要来看看具体作者的特点,也就是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杜甫诗的特点“沉郁顿挫‘‘,是因为在当时过着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生活,在颠沛流离中遇到了宁静的夜晚,除了但愿“长醉不能醒‘‘,怕是难在有其他什么别的想法.
从语言入手,找到了作品的形象;把握作品中形象的特点 ,思考作品的思想内容.再从手法技巧来看,是写宁静,但最后却是鱼跳出水发出了响声,这就如“鸟鸣山更幽‘‘,用的是“以响衬静‘‘之法.
托物言志和写景抒情的诗基本都可以采取上述之法,即抓住形象,把握特点---知人论世,寻根溯源---分析语言,赏析技巧.
等待
等 待 建平香梅中学 初一(2) 顾宇婷 有人说:“等待是一种享受。”而有人却觉得:等待是一种煎熬。其实任何事情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比如说,在你等待着进入世博园区,在那些美轮美奂的建筑前的等待是享受;而焦急的家人等待手术室中生死未卜的亲人时,站在手术室门外的等待则是种煎熬。 每人的生活永远充斥着等待,等待着成绩,等待着结果 …… 记得这是上个学期所发生的事。学校举办了“古诗文颂讲比赛”。语文老师挑了我和小包去参赛。这次比赛要求还不少,又要朗读古诗,还要对古诗进行赏析讲评。我准备的是李白的《塞下曲》。 经过了几天的准备和等待,比赛如期举行。在报告厅中,座无虚席,整个年级的同学和老师们都坐在下面,无数双眼睛看得我发毛,令我有些害怕。我攥紧了拳头,手掌心中却不断地渗出汗,明明椅子是那么的舒适,但却令我感到如坐针毡,坐立不安。我努力地使自己静下心来,便拿出演讲稿,不默默地练习着。 在我前面的同学都演讲过了,他们表现得都不错,没有出什么差错,这令我的顾虑更多了:我上台万一说话都发抖怎么办?万一读错了怎么办?在我心急火燎时,主持人报到了我的名字。我试着安慰自己:冷静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不就个比赛么!享受过程,等待着结果,这就够了! 我稍微理了下衣服,便走上了台,向同学们敬了一个礼,便拿着话筒开始表演:“《塞下曲》,李白……”这时的我已经没有那么紧张和焦急,我努力地掌握着古诗文的朗读节奏,读到后面,我完全放开了,语气开始有些慷慨激昂,投入了感情。读完了古诗,我开始对古诗进行赏析讲评,我尽量做到把每个字都读清楚,并且尝试着读一段抬头看一下台下面,如果整段都很死板的盯着稿子看,读,岂不是太无趣,太乏味了?读完了,我朝大家敬了个礼,便自信地走了下来.没想到这时大家对我的表演比较认可,掌声络绎不绝,这是我突然如释重负,心中的负担终于放下了。 等到所有的选手都表演完后,评委老师开始了讨论.大全场的观众和比赛选手似乎都屏住了呼吸,等待着最终的结果。这时,一个老师站起来了,宣布着最终的结果.但是,三等奖念完了,没有我。心有不甘,我想:我会不会是二等奖呢?也许是呢!当二等奖也念完了,依旧没有我,这使我心中凉了一截,该不会没得奖吧?这次比赛我可是志在必得啊!只剩下最后的一等奖了,完了,没有希望了!突然,“一等奖是预备(2)班,顾……”“什么!我是一等奖!”我不由得叫出声来。我完全不相信我的耳朵,便掐了一下自己的手臂,好疼,这是真的,不是在做梦!回到教室后,同学们都围了过来,向我祝贺,我觉得他们应该也替我感到高兴吧! 这事,让我明白了等待的意义。等待并不是痛苦,漫长的等待,最后往往会给你一个惊喜,这是会令人感到意外的。等待或许是享受,至少我开始喜欢上了等待!
(上海市外研社杯作文比赛浦东新区二等奖 )
我心中的仙林
我是仙林人,仙林在我的心中是丰富多彩,生机勃勃的。我心中的仙林是美丽的!这儿道路宽阔,绿草如茵,湖水清澈,一座座高校在青山秀水之间安家落户;一个个高档住宅小区里四季风景不同:春季小草吐绿,柳枝轻拂,繁花似锦;夏季绿树成荫,荷香诱人,蛙声鸣鸣;秋季菊花吐艳,枫叶火红,落英缤纷;冬季银装素裹,松林傲立,腊梅飘香。我心中的仙林是充满着浓厚人文气息的!这里有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邮电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十余万大学生来来往往;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仙林中学、仙林小学也坐落在仙林这片土地上;许多高素质的人们陆续入住各个小区。走进仙林,能让人感受到浓浓的书香味儿,更有那从仙林小学飘出的古诗文赏析及从孩子们手下流淌出的优美琴声,为仙林的现代化发展注入了传统的文化底蕴。我心中的仙林是充满希望的!这里的交通状况与以前相比大有改进,配套设施日趋完善。今后随着地铁2号线的开通,金鹰购物商城以及鼓楼国际医院、高科技产业园的建设使用,仙林的发展是不可估量的,仙林人的生活出行等方面将会更加便利。我心中的仙林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这里水质优良,绿化面积多,空气清新,宽阔的仙林大道,美丽的仙林湖,清澈的九乡河水,无不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精神上的愉悦。 美丽的仙林是充满生机的,我要为心中的仙林而高歌! 简评:描写细腻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