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游人名植物园300字
我的家乡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在赤峰,赤峰有很多美丽的景色,比如:红山公园、植物园、长青公园。红山公园的景色令我入迷。
红山公园位于赤峰城区北2公里处,依上傍水,风景秀丽,总面积约32公顷。是市区面积最大的公园。
公园东北的红山脚下,是微波荡漾的月牙湖。湖的东西两侧,分别建有赏月湖和月牙湖。湖上配有各种水上游乐设施。公园东部有园、“园艺小屋”和“赏荷桥”,并已建成内蒙古最大的荷花池。面积为0.9公顷,供广大游人欣赏荷花。睡莲景点一处在东部新建园路1500米为广大游人观赏荷花带来方便。
公园东部是一处美丽的五盘湖。湖畔花木葱葱,垂柳依依,湖中央有一个小岛,名为湖心岛。湖的东西两侧分别有九曲桥与湖心岛。湖的东岸是一处2000多平方米的敕勤园。园内浓浓绿荫内,掩映民族蒙古包,并设有民族食品,还有蒙古族草原烧烤供广大游人享受。
红山公园山、水、木、花、布局得体,浓淡相宜,游人或在林间小路漫步,令人流连忘返。
我爱我的家乡!指导老师;徐吉帅
梅花山
梅花山
南京的梅花山是全国著名的赏梅胜地之一。每当早春时节,梅花山的万株梅花竞相开放,层层叠叠,云蒸霞蔚,使数十万海内外踏青赏梅的游人沉醉其中,留连往返。
梅花山在南京市中山门外钟山南,处于明孝陵神道环抱中。因山上多红梅而得名。旧名孙陵岗,亦名吴王坟,因三国时东吴的孙权葬在这里而得名。1946年国民党政府将汪坟炸毁,并在墓地建了一座“观梅轩”即现在山顶上的这座建筑。梅花山位于明孝陵、石象路旁,内外梅花繁茂,现有面积近140000平方米,栽植了200多个品种的13000余株梅花。每当春日,来此赏梅的游客络绎不绝。
梅花,是南京市花(1982年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八届二次会议通过)。探梅、赏梅是南京的民俗。而南京植梅与赏梅的历史悠久,历六朝至今不衰。据史实,城南梅岭岗、城北钟山脚下梅花坞,均为植梅、赏梅之佳地。明末徐渭画《钟山梅花图》,绘出“龙蟠胜地,春风十里梅花”之景观。
当今南京,珍珠泉旅游度假区(万株梅海)、古林公园(梅岭)等处均有梅观,而尤以中国四大梅园之一梅花山为最佳。每当春季梅花盛开之时,梅花山的万株梅花竞相开放,层层叠叠,云蒸霞蔚,繁花满山,一片香海,前来探梅、赏梅者多达四、五十万人。
中山陵园管理处在梅花山大量植梅。1958年以后,开辟了一百多亩荒山,大量栽植了猩猩红、骨里红、照水、宫粉、跳枝、千叶红、长枝、胭脂、玉碟、送春等珍贵品种,其中“别角晚水”全国独此一株,尤为珍贵。春季梅花盛开之时,繁花满山,香飘数里。来此赏梅的游人摩肩接踵,高潮时节每天都在十万以上。
为了方便游人,1982年陵园管理处又在梅花山东北新建了一座旅游餐厅,以宋代诗人林逋的咏梅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命名为“暗香阁。”餐厅为二层建筑,用餐时可凭窗欣赏梅花山的醉人景色。楼下还有咏梅斋、疏影堂和知春亭,亭、阁之间有曲折、跌落的回廊相接,整个建筑面积约1540 余平方米。
1992年以来,中山陵园管理处又在梅花山东侧开辟了一座新梅园。新梅园是梅花山的延续,又是自成一体的自然山水型梅花专类园。全园面积72309平方米,新植梅树2500余株,与原梅花山合在一起形成了千亩园万株梅。同时,新梅园还配植了樱花、合欢、池杉等观赏植物,并铺设草坪,弥补了季节变化而造成的空白,使全园四季有景。园内还开辟了人工水面6672平方米,分成若干小的池塘,形成独特的水景。临池还筑有一座香无涯亭和一座冷香亭,均饰以彩绘,亭顶覆盖黄色琉璃瓦。
史料记载,梅花山原为东吴孙权墓所在地。为了纪念这一史迹,1993年,陵园在梅花山东麓新建了一座孙权故事园。同时在孙权故事园中还引种了一百多种日本的梅品种,为梅花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品种资源。
现在梅花山占地420亩,拥有梅花品种200余种,梅花1.3万株,南京梅花山正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优势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人,逐渐成为全国的梅文化中心。
变了,变了
变了,变了,楼房变高了;变了,变了,马路变宽了;就连游园也变得更美了。让我们一起走进北区游园去看一看吧!
变了,变了,游园里的植物变多了。你看,那些随处可见的花草树木变得更漂亮了。举目四望,到处欣欣向荣,生机勃勃。在游园内各种植物叫什麽名字,属于哪个科的,生长花期是多少,都有介绍,常见的白皮松、名贵的玉兰花,还有许多以前从未见过的植物。真可谓是种类齐全,名目繁多啊!
变了,变了,游园的文化变丰富了。这里不但有经典的诗词文化、民间传说,还有地域文化,养生文化。在这里,使人们的文化变丰富了,来到公园,你可不要只顾观赏路旁的花草树木,也要注意脚下啊!脚下有地图,让人了解家乡的各个地方,有花纹,给人以美的享受。石头上有名言,有歌谣,是小孩子们学习知识的好地方。如果你走进了诗词园一定会被那精彩的古诗词所吸引,就像走进了诗的王国一般,真是学无止境啊!
变了,变了,游人变多了。每次来到北区,都会看到有许多人在这里游玩,年近花甲的老人在这里锻炼身体;年轻的爸爸妈妈在这里带着孩子欣赏风景;青年男女在这里说悄悄话;无忧无虑的孩子在这里尽情地玩耍,还有不少人在来来往往,拍照,谈论,观赏......
变了,变了,夜晚变白天了。北区亮化工程的建设,让北区更加美丽,桐沟大桥灯光闪烁,变幻万千,美丽的弘农涧河镶上了多彩的花边,不断闪动变化的裙边,让人仿佛来到了美丽的天宫,来到了海底,来到了奇幻的世界。
变了,变了,家乡变了!
变了,变了,祖国变了!
(辅导老师:李爱琴)
龙潭公园
龙潭公园 龙潭公园位于柳州市区南部,距市中心仅三公里,规划面积约544公顷,是一个融喀斯特自然山水景观,中国南方少数民族风情文化,亚热带岩溶植物科研、科普、植物景观为一体的大型风景游览区。 龙潭公园林木苍翠、群山环抱、自成屏障,卧虎山、美女峰、孔雀山等二十四峰形态各异,耸立于一湖(镜湖)二潭(龙潭、雷潭)四谷地之间。雷山绝壁下涌出一泓清泉在雷、龙二山间汇成“龙潭”古称“雷塘”,咫尺相隔的“雷潭”经地下河与之相潜通。清澈的潭水经“八龙喷雪坝”泻入镜湖后蜿蜒如游龙穿园而过,注入园外蓬花山下的溶洞里,消失得无影无踪。 雷龙二潭水温如恒(18℃—22℃),每逢隆冬,水汽蒸腾,烟雾缭绕,故称双潭烟雨。雷、龙二山夹水相峙,相传雷、龙二神在此司掌雷雨,世称“龙雷胜境”。又因崖壁有明代兵部右侍郎,柳州八贤之一的张摩崖石刻诗“山下清泉出,林间百发来。寒云如可卧,不必问蓬莱”。“龙潭胜境”仿佛蓬莱仙境。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州刺史柳宗元曾为民祷雨于此,著有《雷塘祷雨文》传世。现建有“祷雨文碑亭”、“祭台”及“雷塘庙”等纪念性建筑,此外尚有张垂钓遗址“张钓台”。明代名士罗之鼎书斋“侧山楼”等名胜古迹及龙山鲤鱼嘴贝丘古人类遗址。雷龙二山之外,园内诸峰均具胜名,或擅以形似,或长于传说:惟妙惟肖、神形毕至,形成卧虎山“龙潭虎跃”、牧童山“牧童横笛”,仰狮山“青狮戏珠”、美女峰“美女照镜”等绝妙佳景。公园在规划和建设上,别具匠心地以广西及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民族建筑、风物民俗为主要造图内容,融少数民族风情特色与秀美的自然景色为一体。 壮乡、瑶山、苗岭、侗寨傣村等少数民族风景村寨均依各民族生活习俗建造。或依山傍水、或高踞山崖、或散落在茂林之中,造型别致,建筑精工。民族风情游览线已初具规模,以“鼓楼”、“龙潭风雨桥”、“木楼民居”和“轻松山房”等建筑组成的侗寨蔚为大观。静卧镜湖之上的“龙潭风雨桥”系仿木钢筋混凝土廊桥式建筑,以三江程阳风雨桥为蓝本设计、建造而成。整座桥亭飞檐,极具特色。傍水而建的九层鼓楼为正四边形塔楼结构,飞檐重阁、琉璃装饰、葫芦顶、端庄肃穆;内设景廊,盘旋而上,上悬“款鼓”,既体现侗人击鼓示警聚众之意,又应合游人登高望远之心。 芦笙坪上几根芦笙柱拔地而立,各柱彩雕均不雷同,或盘龙绕柱,或牛轭垂悬,或锦鸡翘羽,凡临此境,仿佛笙歌阵阵回荡山间,舞姿幢幢跃入眼帘,自擅一方之胜。西来镜湖流水汇渊成薮,湖光山色,美女迫形,桃红柳绿,草坡起伏,满目葱笼。风情线上的“壮乡”便坐落其间,对歌亭,镇水亭隔水相望,榕树桥形动人。 千栏式建筑——壮民居缘水修筑,极富水乡生活情趣。傣村已建有民族餐厅,傣亭等,建筑多以徒坡屋面见长。村内竹篱环绕,绿草如茵、鱼尾葵、假槟榔、伊拉克蜜枣等亚热带植物和别致的傣式建筑相映成辉,形成一派南国风光。到龙潭公园游览不仅可以饱览亚热带岩溶地区的奇山秀水,风格各异的少数民族建筑;还可以欣赏民族村寨内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歌舞表演,品尝别具一格的少数民族菜肴。
拖人下水
下午,我和妈妈去植物园里游玩。在那里,我们看到了“拖人下水”的危险一幕。
当时我和妈妈正坐在水上娱乐园旁边的台阶上,兴致勃勃地观看游人们玩耍。忽听围住大水池的人群后面,传来了一阵“啊,啊,……”的惨叫声。霎时,游客们的目光全都不约而同地转移到了这里。原来,是某饭店的一帮男服务员们往水池里“运送”女服务员。只见被抬着的那个女服务员:上身穿黄色制服,下身着牛仔短裤,但人,却像僵尸一样,胳膊被紧紧托住,两腿也同时抬起,好似《红岩》这书里面,刚受过重刑的政治犯。
那些男服务员看“到了地方”,便异口同声地大声喊道:“1、2、3——扔!”那可怜的女服务员就这样被重重地丢进了脏水池里。水立刻奔涌着向她袭来,但她好像才渐渐发觉,在水里有意识地“扑腾”了几下,即刻站稳了。
看到这可怕的景象,游人们也都愣住了。有人开始喋喋不休地数落着:“这样闹着玩也太不文明了!太吓人了!”尤其是我们身旁站着的一位阿姨:脸色惨白,嘴半张着,手似乎要去拥抱那可怜可悲的女孩。
本以为事情就这样过去了,谁知,更不幸的灾祸降临到了另外一个女服务员的身上。不过这回,她不是被抬着来得,而是被死拖活拉地拽着来的。
只见她全身扭动着,摆出一副宁死也不下水的样子。可还是老话说得好:“人多力量大。”她区区一个弱女子,怎能挣脱掉那么多强壮的魔爪啊,反倒使他们抓得更紧了。于是,她在被迫下水时,还摇摆着身体,犹如一条蜿蜒的蛇。特别是她入水的一瞬间,还激起了高达几尺的“浪花”。奇了!
而正愤怒着的她,又耍起了“酒疯”,疯狂地拍打着水面,有意让我们感觉她的怨气。我和妈妈由于离她很近,还被她扑腾上了一身的水,无奈哦!此时再看这个女服务员,或许是受到了水的漂浮力,亦或是刚才的疲劳,使她一下子没站稳,竟跌倒在了大水池里。
(⊙o⊙)哦!这让大家都倒吸了一口冷气。但见那奔涌着的“绿”水,立刻向她的耳中、口中、鼻中鱼贯而入。她毫无防备,只是本能地、无助地拍打着水,嘴里更是说不出话来,紧闭双眼,随着水缓缓下沉,似乎已经奄奄一息。
就在这危急关头,一名游客一个箭步冲了过去,用手死死拉住她的手,拼尽全身力气将她生生拽上岸来。大家都被这突如其来的状况惊呆了,进而愤愤不平地怒斥道:“这样玩闹太过分了,太不文明了!一旦出了危险,谁来负责?!”面对着众人的斥责,这群人只好羞愧难当地悻悻离开了。
“拖人下水”与其说是一种游戏,倒不如说是“死亡来敲门”——“死神杀”,是一个可怕的,危险的,无法靠近的“怪兽”。我只想告诫大家“千万不要做这种既危险可怕又不文明的恶作剧,一旦出了危险,后果将不堪设想。
一件快乐的事
一件快乐的事
告诉你们一件快乐的事,爸爸妈妈带我去吐鲁沟玩的经历,那次我们一家三口做了一天的车才到,那里风景真美呀!
吐鲁沟国家森林公园地处甘肃永登县连城林区腹地,距省城兰州市、青海省西宁市均为160公里,属祁连山脉的东麓,总面积5848.4公顷,海拔1998--3165米。吐鲁沟因峰奇石怪,林木青翠,终年常绿而又名“吐绿沟”。这里地貌徒刑奇特,风光秀丽,植被垂直分布极为明显,顶部是丰富的草场,辽阔的牧场,山腰林木矗立,山脚农田覆盖。园内地貌起伏剧烈,山势嶙峋,可充分欣赏自然风光,被誉为“神话般的绿色山谷”。“吐鲁”是古代蒙语,意为“大,好”,或“美好的果园”。吐鲁沟曾为多民族杂居地区。这里受山地气候影响,降雨丰沛,沟内峰峦叠嶂,林木苍翠,曲径通幽,吐奇纳秀,成为一毫无人工雕凿的原始自然风景区。区内有发源于俄博峰的吐鲁河由西北向东南流过,至三岔汇合后,经前沟汇入大通河,沿河谷修有公路直通沟内,两岸步移景异,所象万千。全园可划分为前吐鲁沟森林风景区、小吐鲁沟森林风景区、三岔旅游村和吐鲁沟草原游乐区等景区,有大小景点47个,主景有驼峰岭、天窗眼、藏龙洞、弥勒石、通天门、金刚峰、七夕桥、灯杆石、练功台、青蟾观、石壁泻珠等20多个,形态各异,造型奇特,有“青城之幽,峨嵋之秀,华山之险、九寨之奇”的誉称。游客跨越大通河桥,即进入前吐鲁沟森林风景区。从大桥至三岔旅游村6公里,便分成大小两沟,左侧是大吐鲁沟,全长14.7公里,是以奇特地貌风景为主的公园主要赏景区,共计有24处景点,峰、峦、崖、石,千姿百态,绝壁飞瀑,石崖泻珠,虽自天作,宛如人开。再上行,便到沟掌草原,为迷人的草原游览区。从三岔右行即进入小吐鲁沟林枢。沟长7公里,有12处景点。小区内有1,600多种树木花草,栖息着麝、跑鹿、蓝马鸡、猞猁、石羊等数十种珍稀动物,一片茫茫林海,古木参天,溪流淙淙,到处鸟语花香,俨然一自然画廊。其中星叶草、紫斑牡丹等几种属国家保护的珍稀濒临植物,蓝马鸡、麝等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柳花、鹿角菜、蘑菇、蕨菜被称为餐桌上的“四大山珍”。吐鲁沟1984年8月1日正式对游人开放,1992年被林业部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1997年被评选为国家森林公园十大标兵,已成为兰州市森林生态旅游的理想目的地。吐鲁沟国家森林公园对地处大西北牟兰州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绿色宝库”,不仅发挥着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和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而且是一外集观光、旅游、教学、科研、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浏览胜地。
听了我的介绍,你们是不是也很想去吐鲁沟旅游啊?这次旅游让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是我国庆长假里最快乐的一件事。
美丽的港城——孙悟空老家花果山
美丽的港城 ——孙悟空老家花果山我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它位临海滨,其中特别的景色有花果山的花果山位于江苏省连云港云台山境内!花果山山门建成于1996年7月1日。一到山门口,《西游记》氛围便扑面而来。山门是在传统古城门的骨架上,用现代表现手法加以渲染。正门上首为孙悟空的头像,背衬圆形图案,象征功德圆满,法轮常转。
北侧有唐僧师徒4人西方取经的浮雕,下方有6只圆雕雄狮把门,广场四周有109只石猴迎宾。山门背面的匾额上镌“东胜神洲”四字,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代主席沈鹏先生题写。透过中间的门洞,可看到松林中吴承恩雕像。
步行沿仙人桥、竹节岭、十八盘登山,也可乘汽车直抵山顶。十八盘路侧有一块石头形似鲤鱼,头在地面,半献身子在地下。相传古代皇帝怕江山不稳,派许多阴阳先生到各地去查访和破坏龙脉,这天有一位来到云台山,发现了鲤鱼石,又见这条岭上有个第一天门。他知道鲤鱼只要跳过天门便成了龙,托生在山主家,长大就会抢夺皇帝的江山。阴阳先生找到了山主,把情况如实地告诉了他。山主很高兴,便问怎样才能使鲤鱼跳过天门。阴阳先生对他说,只要在鲤鱼石旁修个十八盘,就能顺势飞上天门。于是山主雇人昼夜施工建起了十八盘,阴阳先生也就放心地走了。原来鲤鱼跳过天门才能成龙,若是落在十八个盘子里,那只能是人间的一道菜,风水也就这样被破了。
攀上十八盘,走不多远便是南天门。在《西游记》里它是玉皇大帝灵霄宝殿的外大门,每次孙悟空上天求救兵,都是先经过这里通报。南天门旧有关帝庙,毁于日寇的战火,林则徐曾在鸦片战争前到这里观赏过,并留下了三首著名的七律。
由南天门下行抵九龙桥。九龙桥为花果山的主景之一,位于群山环抱的幽谷之中,有九条大涧在这里汇合,然后奔流向山下的大海。过去香客从南天门小路下至谷底,稍事休息便可鼓气继续向上攀登。
这一降一升虽增加了登山的艰险,但却平添了跌宕起伏的情趣。九龙桥建于明代,为体量较大的砖构拱桥,它不仅方便了过往行人,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一座艺术精品。桥旁的大银杏已近千年,是宋代的遗物。它用浓密的绿荫笼罩着九龙桥,桥上山风阵阵,桥下流水潺潺,松涛盈耳,鸟语花香,把游人的疲劳消除得一干二净。
桥南有九龙将军庙,也就是这座桥的桥神庙;北面高处是茶
庵,过去专供游客休息品茶,现辟为吴承恩纪念馆。
沿山路攀缘或乘缆车可至三元宫。三元宫是云台山区的主庙,也是花果山的主体建筑。
三元信仰源远流长,早在1600年多年前东晋时代,干宝的《搜神记》上便载有东海人陈光蕊,生了三个儿子,得道升仙。分管天、地、水三界的记叙。明代苏北鲁南三元信仰非常兴旺,万历十五年(1587年)淮安人谢淳破家扩建三元宫,奠定了三元宫建筑群的基础。《西游记》的作者更是三元的坚定信仰者,书中说唐僧是东海陈光蕊的儿子,这庙里的三元也就是唐僧的骨肉兄弟了。近年三元宫易名海宁禅寺,改塑释迦牟尼佛,三元圣像已移至东配殿。
大雄宝殿面前有两棵千年银杏,显示着三元宫古老的历史。抗日战争时三元宫遭受日寇飞机的狂轰滥炸,这两棵树虽然枝干断裂遍体枯焦,但在胜利的春风吹拂下,又绽发新芽,结出了累累果实。三元宫近年经过多次修葺,已逐渐恢复原貌,只在东南部位的下方,保留下一块当年的残垣断壁,作为历史的见证。
过三元宫拾级而上,不远处便是义僧亭。1938年夏天,三元宫惨遭日寇飞机轰炸后,寺僧们联络山民共20余人奋起自卫,多次成功地伏击了搜山的日寇。1939年农历七月十四日早晨,日寇集中300余人,兵分四路围剿三元宫及所属寺庙,戳死仁芳法师,绑走德选等四位法师和六位山民,除放走一位山民外,其余全部活埋。几天后,日寇又两次前来控山,把三元宫及所属的玉皇宫、九龙庙、屏竹社等13处庙宇全部放火焚烧,使这座海内知名的庞大庙宇群化为一片瓦砾。
为了纪念云台山的抗日僧众,教育后代勿忘国耻,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在三元宫附近兴建了义僧亭,亭中碑石上镌有彭云撰文、周庚如书丹的《云台山僧众抗日纪念碑记》。
过义僧亭油口票碑、高心泉,便到了屏竹禅院。屏竹禅院坐落于一片金镶玉竹之久金留玉竹是竹子里面的珍品,嫩黄色的竹竿上每节都有一条绿色的浅沟,位置上下交错,此前彼后,好似在金版上镶进一块块碧玉一般,美丽淡雅。金镶玉竹在宋代的文献上便见记载,后渐渐失传。
10多年前内地发现几百株野生的金镶玉竹,一些植物学家便惊叹为很有价值的发现。后来人们才知道这种所谓失而复得的珍稀品种,在云台山上千余年来一直生长繁衍得很好,所以1993年6月邮电部发行的特种邮票《竹子》,其中第二枚就采用了连云港的金镶玉竹。
屏竹禅院为明代谢淳舍家开山时所建,曾惨遭日寇焚毁,仅存院门。1984年政府拨款重建。屏竹禅院又有松风殿、好生堂、屏竹社等名称,面积虽不大,但在园林设计上却达到了较高的境界。
惠心泉一井两眼,象征着珠联璧合,心心相印。泉水特别甘甜,过去禅寺的和尚就是用此泉水烹茶待客。
南花厅是品茶的好地方,用惠心泉的水泡云雾茶,为云台山茶道中的双绝。胡耀邦、谷牧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来此品茗休息。
水帘洞是游客最为向往的地方。吴承恩就是受了这个水帘洞的启发,在《西游记》中给早期的孙悟空提供了一个神话色彩十分浓郁的活动场所。全国各地的水帘洞很多,但都是《西游记》流行以后起的名字,只有这里的水帘洞是在《西游记》风行以前便有了的。明代海州人张朝瑞在为三元宫写的一块碑记里,便记载着水帘洞是香客必游之处。石壁上“高山流水”四个大字,是海州知州王同题写的,时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那时《西游记》还不曾出书。
水帘洞是一个天然裂隙洞穴,内有人工隧道可通下层平台。洞门前有许多珍贵的题刻。“印心石屋”是清代道光皇帝手书,赐给太子少保、兵部尚书、两江总督陶澍的。道光十二年(1832年)陶澍奉命来海州改革盐政,成效卓著,使清廷国库转亏为盈,出现了短时期的中兴局面,因此皇帝给予他亲书室名的殊荣。三年后,陶澍又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再次来海州巡视盐政改革的成效,并发起云台山庙宇的修缮工作,大兴土木,使这一带风景区顿时面貌一新。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当地人便将御书“印心石屋”刻于水帘洞旁。“灵泉”二字是嘉庆年间知州师亮采的手笔,“灵泉”指的是洞里那口方形小井,井虽不大,却常年有水,大旱不涸,民间传说通往东海龙宫的海眼就是指的它。
娲遗石是夹在大石缝中的一块奇石,它上不靠天,下不着地,俗说是女娲炼石补天剩下来的石头。从明代开始,我国进入了长篇小说的鼎盛时期,许多作家都喜欢在石头上大做文章,首创者吴承恩就是按照这里石头的尺寸和形象来描述孙悟空出世的。
娲遗石上方有半边石卵,据说另一半在孙悟空出世时被崩到山下去了。石卵一侧有一个形似猴头的巨石,温情地吻着娲遗石,那便是孙猴子成仙后脱下的凡胎。娲遗石下方的池子叫“阿耨达池”,阿耨达是梵语的译音,意为众水之源。传说过去仙女常来洗澡,孙猴子出世后在里面撒了泡猴尿,弄脏了池子,从此仙女们就不再来了。
在照海亭的下方,有一块巨大的摩崖石刻,是1993年为纪念毛泽东百年诞辰镌刻的,将毛主席对胡耀邦说过的一段话:“孙猴子的老家在新海连市云台山”,用集毛泽东手迹的方法重组而成。
毛主席在1955年1O月至1958年春天,短短三年间三次谈到这里的花果山是孙猴子的老家,引起了省、地、市领导及当地人民的重视,经过查找资料,现场勘察,证实毛主席的判断非常准确。
照海亭一带有关《西游记》的景点比较集中,较为有名的有海天洞、二仙洞、法龙洞、万佛洞、朝阳洞等,过去大多塑有佛像,供信徒朝拜;还有一些是依民间传说命名的,如无底洞、狐妖洞、马猴元帅洞等,统称七十二洞。这七十二洞是千万年前一次猛烈造山运动留下的痕迹,许多巨大石块交叉垒叠,自然形成了一大批洞穴。
海天洞是七十二洞中最大的一个,因为由高僧悟五营造,故又称悟五洞。当年他剔除石缝间的淤土,凿通相关连的洞穴,使海天洞与上下四旁的小洞连成一体,或升或降,或明或暗,洞中有洞,天外有天。并在洞顶建亭一座,名曰照海亭。登亭俯瞰,但见四面群峰遥峙,翠绿扑面,花香阵阵,几疑身入仙境。
一线天和七十二洞有异曲同工之妙,它是许多巨石和洞穴连接组成的一处景点,古人称作“天通一线”和“石壁洞天”。一线天的主景是两块几十米高的石头互相支撑,中间形成一条狭窄的通道。人行其间,可看到上面露出的一线蓝天,白云匆匆流过,奇险奇趣。在一线天里钻洞,道路回环,处处相通,忽上忽下,忽隐忽现,只听人语声,不见人踪迹,盛夏如秋,暑气全消。
从远处山腰眺望一线天,这里就是著名的八戒石.很像一个戴着僧帽的老猪在绿树丛中呼呼大睡。一线天下面是花果山山名摩崖石刻,游客都爱在这里留影,青山红字,非常壮丽。这里还有天然碑、砚石等景观。沿小路前进可至墨香小径,里面有百余位当代书法名家的作品刻在天然石块上;还可至怪石园,看千奇百怪与《西游记》有关的象形石。“神”字王在东部秃龙沟下,是刻在山体上的怀素草书“神”字,长39.4米、宽15.8米,为世界上最大的单体汉字,1996年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登上玉女峰是花果山之游的高潮,有缘的人在这里可看到云台山两个最为精彩的景致。一个是在迎曙亭看海上日出;另一个是看云台铺海,白云翻滚好像海水扬波,露出来的峰顶就像大海里的蓬莱仙岛,群山俯伏,阡陌纵横,此情此景令人有飘飘欲仙的感觉。
在花果山山门以西不远处,原有建于隋代开皇年间(581—660年)的郁林 观,140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能够指出它的遗址所在之处,完全得益于石壁上的那块唐碑《东海县郁林观东岩壁记》。唐碑镌刻在一块天然的平整巨石上,净面高2米,宽3.8米,苍劲的隶书气韵恢弘。由于石质优良,从唐代流传至今,依然字迹清楚如新,是国内罕见的珍宝。
《东海县郁林观东岩壁记》是一篇美丽的游记散文,叙述海州司马崔惟怦巡视海疆之后,顺路到这里游览的情景。文中描绘了当地自然景观,还详尽叙述了地方官元暖开辟飞泉景点的过程。讲他怎样亲自策划和设计,砍尽杂草,剔除危岩,筑埝收贮上游的雨水,使飞瀑常年不断。同时还种植不同季节开放的花木,万紫千红,把飞泉装点得仙宫一般。这是云台山有史以来首篇记叙旅游建设的文章。
唐碑对面是一块宋代的摩崖石刻,体量也很大,且保存完好,距今已有千年历史。碑用三言诗的形式,叙述三位友人泛海登山畅饮终日的事情。由祖无择作诗、苏唐卿小篆、王公衮镌刻。三者都体现了当时的较高水平,所以后人把它称为“三绝碑”。
海清寺阿育王塔兴建于宋代天圣元年(1023年)。塔高40余米,九级八面,是苏北地区现存最高和最古老的一座宝塔。据建塔时嵌在塔内壁上的碑文记载,此地原先曾建过一座塔,在唐代时号称全国第二,可见此塔在我国的建塔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海清寺阿育王塔位于花果山进山处的大村水库旁,自古就是云台山的一个主要景点.明代叫“古塔穿云”,清代叫“塔影团圆”。
它的特点有五:一是历史古老;二是根深蒂固,经历过郯城1668年8.5级大地震的洗礼,至今不歪不斜;三是塔形壮丽,再经山光水色的映衬,相得益彰;四是既能看又能爬,游客有参与的机会;五是有动人的神话传说,倍增游兴。
《西游记》里的花果山在连云港的八个理由 文 / 暮云追雪
从所处位置看,方向正确
从自然景观看,不差分毫
从作者籍贯看,相去不远
从交游行迹看,来往甚频
从景观设置看,对其启发巨大
从宗教背景看,与其渊源颇深
从民间传说看,对其影响在前
从猴王原型看,与其密切相关
“……这部书单表东胜神州。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此山乃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每读《西游记》至此,禁不住掩卷深思、悠然神往。那么,《西游记》中所描述的花果山究竟在哪里呢?在今天,这个问题恐怕连三岁小儿都难不倒,早已不成其为问题了。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伟大领袖毛主席就发过“金口玉言”:孙猴子的老家在新海连市云台山!响彻寰宇,音犹在耳。国内外众多学者皓首穷经,以令人叹服的史料佐证了“主席语录”的绝对正确。国家文物主管部门、国内外《西游记》及吴承恩研究机构及专家几乎众口一词,连云港市花果山乃“正宗”孙悟空老家,铁板钉钉,不容更改。
但事情总有那么点蹊跷,偏偏有一些地方从狭隘的局部利益考虑,置种种史实于不顾,抱着有枣没枣打两杆、有鱼没鱼撒两网的思想,不自量力非要与江苏连云港来争正宗花果山的名份。这也难怪,“孙悟空老家”可是块含金量十足的金字招牌,特别是在各地大兴旅游经济,旅游渐成主导产业的今天,这块招牌可谓孕含商机无限,不争白不争,把水搅混了,总能摸上几条小鱼。连云港人自古以来就熔铸了山的博大和海的宽容,心比天高,气宇轩昂,对此不过付之一笑而已,本来就无需争辩,也不屑于争辩。
我不是《西游记》的研究者,也无意于介入正宗花果山的名份之争,却素喜抱根问底,追寻探索的乐趣。我已实在记不清多少次登上连云港市花果山了,穿梭在娲遗石、水帘洞、七十二洞、唐僧崖、八戒石等众多历史景观之间,深刻感受于花果山的钟灵毓秀、浪漫神奇,体味着“一部西游未出此山半步”联句的精辟,可谓颇有感触。近来又偶翻了数本典籍,探寻印证,含英咀华,心领神会,怡然自得,不觉陶醉其中,《西游记》与连云港市云台山越发清晰地重叠在了一起……
从所处位置看,方向正确。《西游记》对花果山的位置有明确的界定,前文已引述过,换言之即“东方海中的一座名山”。从历代史籍、方志对连云港云台山的记载看,一致指明其在海州东北的大海上。《山海经》云:“都州在海中,一曰郁洲。”《水经注》亦云:“朐县东北海中有洲,谓之郁洲。《山海经》所谓郁山在海中者也。”《江南通志》:“在州(指海州)东北海中有大洲,谓之郁洲。”《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郁林山,亦名郁山,在江苏灌云县东北郁洲,旧在海中……今已连于大陆,名云台山。”《云台新志》:“康熙四十年”,云台山与海州大陆“渡口渐塞”,“至五十年,忽成陆地。”至于古今地名更易就不需赘述了。
从自然景观看,不差分毫。在世人眼里,云台山早就是一座远离人寰的海中仙山。唐开元年间《东海县郁林观东岩壁纪》石刻描述云台山:“雾夕与碧海同深,朝霞将赤城争峻。”宋苏东坡于孔望山遥望海中仙山,写诗叹道:“郁郁苍梧海上山,蓬莱方丈有无间。旧闻草木皆仙药,欲弃妻孥守市寰。”上述两例皆为前人所述,绝非牵强附会。即使是吴承恩时代,云台山也仍还是海中山岛。明隆庆三年,海州知州杨本俊《登云台山》诗云:“山如驾海海围山,山海奇观在此间。乘兴时来一登眺,恍疑身世出尘寰。”试问有哪座山能比云台山更象《西游记》中的花果山?!
从作者籍贯看,相去不远。吴承恩长期生活于淮安,这是世人皆知的,祖籍是与淮安紧邻的涟水,则在为其父亲撰的《先府宾墓志铭》中写得明白。查一查史籍方志就知道,明代以前涟水曾几度归属海州,海州也曾长期归淮安府管辖。所以,吴承恩自号“淮海浪士”、“淮海竖儒”,号“郁洲山(即云台山)人”的吴恒宣则在其著述《云台山志》扉页上署名“淮阴吴恒宣”。吴承恩作为本地人,写熟悉的本地风物当为顺理成章之事。
从交游行迹看,来往甚频。海州不仅有吴氏族人,也有吴承恩的亲戚,更有与其相处甚殷的挚友,因之吴承恩的行迹、交游便与云台山所在地有了不解之缘。云台山吴氏与淮安吴氏之间的宗族关联十分清楚。云台山吴氏为书香门第,世代居守“即林园”,并作为施主修立了相传长春子邱处机栖真过的“长春庵”。吴承恩后人淮安人吴进曾三赴云台,不仅盛赞其“家兄”吴用晦所居守“即林园”之幽美,还在那里发现了吴承恩之遗稿《仓卒未及录》及其它诗文。《嘉庆海州志》载有胡琏及其子、孙、重孙四代人的小传,吴承恩在与胡家来往的相关诗文中称胡琏为“我师”、“我舅”。隆庆四年(1570年)任淮安知府的陈文烛,倡修《隆庆海州志》并为之作序,被称为淮安“二吴高士”的涟水吴承恩、沭阳(海州属县)吴万山皆为陈家座上客,陈文烛还从吴承恩手中得到过海州刺史李邕书写的《娑罗树碑》拓片,可见吴承恩对海州史迹颇为知晓。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吴承恩正在酝酿创作《西游记》,校正《隆庆海州志》的赣榆人裴天祐晋大理寺卿,吴承恩以诗《赠裴鹤洲晋列卿逢初度歌》赠之云:“主人本是瀛洲客”,指称裴氏家乡之云台山为海上仙山,可见吴承恩对云台山的地理掌故很是熟悉。
从景观设置看,对其启发巨大。水帘洞是《西游记》故事的重要背景地,是齐天大圣孙悟空的府第。而云台山水帘洞早在《西游记》成书之前就有其名,绝非《西游记》流行之后附会之名。与吴承恩同处明代中叶并有故旧关联的海州人张朝瑞“博学力行”,在其《东海云台山三元庙碑记》中最早记载了花果山水帘洞之名,其时《西游记》尚未成书,而水帘洞已为云台名胜之一。花果山之名虽最早见于1934年许绍蘧所撰的《连云一瞥》,但其名当为民间沿用很久、约定俗成的称谓。云台山中有一块天生奇巧的“娲遗石”,夹在大石缝中,上不靠天,下不着地,民间传说为女娲炼石补天所剩,其尺寸形态与《西游记》中描写的感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的仙石猴胎恰相吻合,周围格局也与书中描写十分相似。另外,云台山上还有看门石猴、八戒石、唐僧崖等形神兼备的西游人物形像,皆为地造天设。上述列举几例,对吴承恩写《西游记》绝对不会没有启发。
从宗教背景看,与其渊源颇深。连云港地区的云台山在汉代即成为太平道信徒修炼的最佳选地,晋代道教学者、炼丹家葛洪称云台山(郁州)为海上岛屿类炼丹场所的重要选地。晋代天师道孙恩、卢循起义将云台山地区作为其转战的重要根据地。唐初著名道教学者成玄英也曾长期隐居于连云港云台山。在宋代以前云台山一直被道教公认为第七十二福地,并为全真道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宋、元、明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道、佛教相互融合的时期,此时云台山取得了道教老资格尊神“三官”根本道场的地位。自汉代佛教从西域传到中国内地后,海州地区和内地其它地域一样,佛教渐渐传播开来,除孔望山汉代佛教摩崖石刻外,海州广建佛寺,修篓浮图,历史上建有三元圣宫、石佛庵、大佛殿、海清寺、船石庵、云门寺、镇海寺等佛教寺院几十处之多。云台山地区作为历史上重要的宗教活动集中场所,与淮扬等周边地区宗教往来不绝,从而为《西游记》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云台山寺庙名称以及历史上三元宫道、佛并揉更迭也能在《西游记》中找到相关投影。
从民间传说看,对其影响在前。云台山地区关于唐状元陈光蕊、宰相殷开山及其女殷小姐的传说、资料很多,地方文献多有记载。吴承恩信手拈来,直接取材。到了《西游记》里,陈光蕊成了唐僧的父亲,唐僧也随之由史实中的“河南缑氏”人变成了海州人,唐僧也成为了云台山三元宫中的天、地、水三官的弟兄。从猴王原型看,与其密切相关。《西游记》是在我国古代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基础上,由吴承恩进行集大成的再创作形成的。现存《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为南宋时说话人使用的话本,写了猴行者化身白衣秀士保护唐僧取经、沿途降妖伏怪的故事。该书中的猴行者显然是后来《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前身,“神通”却远不及孙悟空,且整个形象与吴承恩笔下的美猴王有本质的区别。学术界较为广泛认同的孙悟空原型,是《古岳读经》中的“淮涡水神”“无支祁”,这也与云台山不无关系。吴承恩生活的时代,淮水动辄决堤,连年成灾,吴承恩有着很深的水患情结,为此曾写作《瑞龙歌》。连云港的景色还有很多,还有云台山、渔湾、枫叶湾、苏马湾••••••想旅游到孙悟空老家玩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