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
是否应该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
不读大学更没有出路
农村孩子读大学没有出路,但不读大学更没有出路!城镇化是国家大势所趋,农村人口往中小城镇转移,农民要市民化,不读大学市民化之路漫漫。从知识的角度来看,大学是影响一个人一辈子思想、见识、综合素质的阶段,不读大学怎能适应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呢?当前最大的问题还是农村孩子上好大学难,大多都是读高职及层次较低的本科,在社会享有的资源都很有限。因此要支持农村孩子读大学,同时要努力缩小高校之间的等级差距,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这样的话,农村孩子读大学就有希望真正改变命运!(文/肖纲领)
政府应鼓励大学生返乡造福
农村孩子上大学我觉的政府应该先少部分的投入,如果上完大学之后回家就业造福家乡,那么政府就应该给点辅助性的东西了,来重点鼓励大学生返乡造福,这样避免了城市居民的增多,而且还有利于城乡差距缩小。(时评聊吧网友:achengzhima)
要不要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2
不能因为少数的“大材小用”因噎废食
知识改变命运,读书跳出农门。随着毕业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学历不再是就业谋生的唯一标尺,但“知识无价”亘古不变。农村人只有通过读书才能改变其文化相对落后的现状。就算名牌大学毕业后回家种地,也相对科技含金量要高得多,而并非知识人才的浪费!不能因为个别高学历低能力,毕业后大材小用就因噎废食,全盘予以否定!至于目前中等技能人才急需,高等技术人才相对过剩的现状,也只能从就读就业的角度去引导。(文/尚文彦)
应该让孩子有选择的自由
在艰难的环境下,请不要剥夺孩子选择的权利,有选择才是真正自由的人。鼓励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机会,而更多的是选择的自由,不会因为生活所迫而无从选择,相反,社会的鼓励,国家的支持,无非是让真心有上学欲望的孩子得到自由。至于这个孩子是选择拿青春搏一把,还是为了不给家里添负担而选择不上大学,这是他的自由了,我们所做的,是让他有这个自由。(文/朴鲁)
农民有文化,发展才有希望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提高素质,他们的子女后代要去读大学。农村要改变面貌,也需要新型农民去建设。近年来,一些年轻有为的大学生就业时到农村去种菜、饲养、植树造林,明显增加了农村发展后劲。
年轻人不愿意回到农村,只是暂时现象。等到时机成熟,农村真是大有作为时,大学生不能不选择农村。实现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呼唤有文化的年轻人去开发农业,稳定农村,致富农村。(文/罗立志)
要不要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3
按个人需要来选择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让农村孩子明白自己需要什么和大学能够给他们什么。如果他们只是需要一份技能,找一份好的工作,那确实没有必要读大学,而如果他们想要的是提升个人素养,摆脱低级趣味,在精神层次享受生活,摆脱物欲的束缚,他们不仅应该要读大学,还要尽量读好大学。(时评聊吧网友:江郎才)
大学生素质与农村需要脱节
个人觉得,目前的农村还真不需要这么多大学生,不是说农村配不上大学生,而是对如今大学生的质量真心不敢恭维。眼高手低,去农村又能干嘛呢?农村缺的是真正有技术的专业型人才,改变农村落后面貌靠的是实打实的技术与实干,而不是漂亮的大学文凭。农村孩子就非得要读大学?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培训,我觉得更能符合当今农村的需要与发展。还真别瞧不上农村,觉得留在农村丢人,总有一天你们这些城里人会羡慕他们的,现在的农村户口收紧就是一个开始。(时评聊吧网友:我要上快男)
城镇化需要农村孩子读大学
城镇化是国家大势所趋,农村人口往中小城镇转移,农民要市民化,不读大学市民化之路漫漫。发展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建议农村户口大学学费减半。(时评聊吧网友:reerna)
要不要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4
读大学与否应是自身资质而定
农村孩子也不一定非要读大学的。视家庭经济情况和自身资质而定,后者更为重要。“农村孩子读大学没出路”,这是妄自菲薄和舍我其谁的心理。“不读大学就更加没出息”,这也是自以为是的表现。诚然,知识改变命运 并 ≠大学改变命运读大学只是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的又一个渠道而已。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世界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有大学生的功劳,也有中学生和小学生的苦劳。只要不脱离社会,基本上都能适应新科技时代发展的环境,当然,高科技技术的知识需要大学生及以上去完成。不管是农村孩子还是城市孩子,都不要盲目的追求上大学。只能说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是欠科学的。(时评聊吧网友:百舸争游)
“不要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不是好建议
“我们也不要鼓励我们农村的孩子去上大学,因为一旦农村孩子读了大学,就回不到自己的家乡,回不去自己的家乡就是一个悲剧。”全国政协委员无党派联组的分组讨论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馆长王平语出惊人。(3月9日成都商报)
大学生毕业后不回家乡,造成的是地方人才匮乏。农村孩子不上大学,造成的是国家人才匮乏,因为农村孩子也是国家人才的后备军。地方人才匮乏可以调控,国家人才匮乏伤及根本。我们不能因为“农村孩子读了大学,就回不到自己的家乡”而“不鼓励我们农村的孩子去上大学”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错误理论,也是一种“釜底抽薪”的极端做法。
王委员的本意或是为了防止“悲剧”,但结果却造成了一个更大的“悲剧”。农村孩子应该享受同样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是一种社会共识。这种“不鼓励”,却极大损害了这种共识。假设农村孩子不上大学,破坏了社会公平不说,也无利于改变现状。
农村大学生毕业不回家乡,是一种普遍现象。原因还是大城市有着更多机会和更加优质的资源。有句话叫做,良禽择木而栖。这是一种人的共性。我们不应该加以批评,更不应该为此“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反倒应该想想是不是把“好树”种到地方去。地方有了“梧桐”,“凤凰”自然落上枝头。要按王委员的办法,就怕有天“梧桐”造好了,“凤凰”没了,到时候在去外边请“洋凤凰”那可是天大的笑话了。
“不要鼓励我们农村的孩子”这种釜底抽薪式建议,最后只能造成汤凉了,老百姓心也冷了。这也反映了我们一些委员“庙堂高居”惯了,长期不下基层,早已经不接“地气”了。这可不是好现象。王委员需知你代表人民行使权利,你的“言语”,就是人民的心声。假如不能说出老百姓的心声,总说出这种怪言,可就罪过了。
期盼我们所有的委员代表不要再提这种“釜底抽薪建议”了。
作者:殷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