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家乡的味道作文

怀念家乡的味道作文 | 楼主 |2014-01-29 16:43:18 共有6个回复 6180次阅读

家乡的端午节 家乡的端午节贵州省印江县合水小学二(2)班任洋洋我的家乡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可我最喜欢的还是端午节。为什么呢?如果你也喜欢吃粽子的话,那就明白了,哈哈!算了,闲话少说,还是和我一起去过我们家乡的端午节吧。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节了。在我的家乡人们都叫“端阳节”。这一天,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悦。尤其是和我一样大的小孩子们,都在等着吃妈妈包的粽子,每当这一天,随便走在哪里,都能闻到从各家各户屋里飘出来的粽子香,真教人流口水,所以一放学我就迫不及待地跑回家吃粽子。家乡粽子可不止一种味道哟!主要有三种味,当然主料都是糯米。有腊肉的、有加绿豆的、还有就是纯糯米的。每逢过端午节,妈妈都要包很多各种各样口味的粽子,让我这只馋锚大饱口服。我对绿豆糯米粽不感兴趣,而对腊肉糯米粽情有独钟。咬一口,腊肉的浓香,含在嘴里,越嚼越有滋味。每年,妈妈都会在一个粽子里面包一个小粽子,我问妈妈:“为什么要包小粽子在里面”。妈妈说:“这个叫好运粽,要是谁吃到这个好运粽,来年的运气都会很好”。家乡的端午节,也许不像其他地方的习俗那样丰富多彩,可是,在我心里,家乡的端午节,永远值得我怀念!贵州省印江县合水小学二(2)班

标题:怀念家乡的味道作文
网址:https://u.sanwen.net/subject/1567652.html
沙发回目录

家乡的粽子

怀念家乡的味道作文 | 2014-01-29 16:43

又到了五月端午,又到了包粽子的时候。

每到端午节,家乡的人们都要包粽子。这个风俗起于何时我也说不清。听大人们说,大约在两千多年前,一个名叫屈原的爱国诗人,在汨罗投江而死。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包好的粽子投进江里,以防鱼呀什么之类的东西把他的尸体给吃了。就这样,这个风俗一直沿袭至今,就成了家乡的一种传统习俗。

包粽子要用箬叶,箬叶长在山上。端午前夕,山里的村民们就背着竹筐到山上采摘回来,挑到市场上卖。人们就到市场上把箬叶买回家里。等到端午节的前一天就把箬叶拿出来,放到水里浸湿、洗干净,然后把粽子包好、煮熟,到了端午节那天就摆上桌,人们一边喝着酒,一边吃着粽子,那感觉就像过年一样,热热闹闹,多么有意思。

说起包粽子,那可是一件最有趣的事情。包粽子那天,每家每户都端着个桌子,摆出几张凳子,把洗好的箬叶,浸好的糯米一起放到院子里。那些村姑村妇们就坐在院子里一边包着粽子,一边聊着天,嘻嘻哈哈的,显得多么快活。她们手里拿着一片箬叶,中间对折成一个漏斗形,然后用手抓起一把糯米放进折好的箬叶里,压紧、按平,再把口子封住,成一个三角形样,用草席捆好,十个十个为一提,包到百来十几个的时候就打住了。这时,她们提着包好的粽子回到屋里烧水煮粽子了。

煮粽子是一件费时的工夫。你必须坐在灶前,一边看着火,一边烧水煮。待柴烧完后,你得给它加柴;水烧干了,还要添水,一直等到粽子煮熟为止。这样前后花费的时间大约要一两个小时。要是火力不足的话,煮上个三五个小时也是常有的事。

粽子的形状多种多样,有棱形的、四角形的、金字塔形的,最多的还是三角形。粽子不但式样多,而且品味也各有千秋,有用瘦肉做馅包煮的,也有用青豆掺和包煮的;有红枣的,也有花生米的,总之多种多样。粽子里面放些小苏打或硼石之类的防腐剂,煮出的香味可浓了,吃一口又香又韧,味道好极了。

我最爱吃粽子。一口气能吃它三五个还不够瘾。妈妈说我是个“粽子宝”,我才不管她说这么多呢。

又到了五月端午,又是到了包粽了的时候。故乡的粽子啊,令我多么怀念。

点评:这是一篇带有文学色彩的文艺性说明文。习作以家乡的粽子为说明对象,分别从粽子的来历、包粽子、煮粽子、粽子的式样与品味等几个方面着重描写和说明。习作条理清楚,脉络分明。结尾抒发了小作者对故乡的粽子怀念之情。

板凳回目录

家乡的味道

怀念家乡的味道作文 | 2014-01-29 16:43

家乡的味道 时间像水一般从眼前流过,可家乡的风景依然那么优美、秀丽、迷人,从来没有变过。我不与家乡朝夕相处也已有两年多了,家乡的美丽风景和朋友们的欢声笑语浮现在脑海里。

家乡的景色,可是天然的背景。我和朋友们在那蓝天碧水,五彩的鲜花中,拍下了我们与家乡的第一张合影。看到那合影,我总是情不自禁地想起过去那美好的时光。而记忆最最深刻的,莫过于秋天。秋天的景色是那么地美。每当秋天一到,金黄的叶子漫天飞舞,地上也满满的是它们。轻轻地一脚踩上去,软绵绵的,感觉奇妙极了。我走在一望无际的田野小径上,看着远远地连绵起伏的山峦,上上下下一片金色,好像置身在金色的海洋里,心情多惬意,人生就有多惬意。

秋天也是我们孩子们游戏的天堂。刚刚丰收了的稻田现在得闲了,而我们,枪战游戏也开始了,你挑战来我掩护,你潜伏来我保卫,我们开展了激烈的“战争”!你来我往,不亦乐乎。当然,有时候也有“中弹”或“牺牲”的可能,但那算什么,过程才是王道!对了,秋天还是我们这些馋嘴猫愉快的节日。果子大把大把的熟了,今天上东家敲几颗枣,明天到西家摘几个桔。刚把红薯片塞到嘴里,山枣又哗啦啦地落入口袋里了。

呵呵,想到这里,我的口水快要流出来了。记得偷西瓜的事了。那时多馋啊!家乡水美土好,香瓜又甜又大。初秋的香瓜诱人极了!我们这群小兔崽子,总是装出一副不在意的样子,貌似不所谓,却像小泥鳅似的转进香瓜田,三下五除二,一下子抱它三四个,跑到大树底下,分享着这无与伦比的美味。现在看来,我再也没有吃过那么好的瓜了。 怀念家乡,怀念亲爱的家乡的味道!

#4楼回目录

故乡炊烟的味道

怀念家乡的味道作文 | 2014-01-29 16:43

很久没有见到故乡的炊烟了,很久没有闻到故乡炊烟那特别的味道了。

然而,故乡的炊烟的味道一如炊烟固有的特质那样在我的脑海中袅袅飘舞,经久不绝。

我的家乡是一个极其普通寻常的偏僻小村庄。那里的每户人家的灶屋顶上都矗立着一根烟囱。每天的一日三餐之前,每根烟囱里都会冒出袅袅炊烟,优雅地在天空中轻舞飞扬。柴草燃烧后的那种淡淡的、糊糊的气息弥漫整个村庄。如果站在山梁高处俯视村庄,几十股青烟构画出的壮观景象比任何山水风景画都要优美。

在我的印象中,最美的炊烟莫过于清晨的炊烟,淡淡的,蓝蓝的,在村庄的房舍上,绿树间散荡开来,让人不由想起清晨山野树林里呈现的雾霭,像批着轻纱的梦。一阵风吹过,炊烟便调皮地迅速向蔚蓝的天宇窜去,让你寻不着踪迹。村庄便也如脱下了轻纱般的睡衣,裸露出乡村初醒的清新与美丽。

现在想来,故乡的炊烟是一种无声的召唤。青烟飘起便在告诉在田间劳作的家人,该回家了。我的父亲很多时候总是在母亲将饭菜端上桌,洗脸水打好的当口回到院中放下锄头或者粪桶的。没有带手表的父亲也有听不到炊烟这种无声的召唤的时候,这就需要我上到就近的高处对着父亲劳作的方向反复呼喊——爸爸,回来吃饭了!得到父亲的响应后才能作罢。有时候在父亲响应前,村里喜恶作剧的同龄人爽快的响应,那没有一番对骂的不肯作罢的。

对于故乡刻骨铭心的记忆,更多的缘于母亲。记忆里,炊烟是与烤红薯、煮玉米棒子、炒花生、蒸馒头、炸松肉等联系在一起的。而这烤煮炒蒸炸都与母亲联系在一起。那时候,母亲总担心整天上窜下跳的我在饭好之前会饿坏了便会在全家人吃饭前准备好红薯玉米一类的食物给我。而现在回想起来,真是美味的食物啊,至今还口齿留香。有时候,看到别人家有馒头松肉吃,我也会流着口水向母亲要着吃。那时,馒头松肉对贫穷的我家来说是奢侈品,但因为母亲的缘故,我都享受到了。

现在,故乡的土灶和炊烟越来越少,偶尔升腾起来的一股两股炊烟似乎也在告诉人们:乡村最美的风景在演绝唱!然而,离开故乡到外地求学的我还是时时怀念故乡那缕缕炊烟,因为其中曾经有一缕是我慈祥的母亲为我放飞的,那美丽的一缕炊烟飘舞着母亲那博大无私之爱的味道。

#5楼回目录

家乡的粽子

怀念家乡的味道作文 | 2014-01-29 16:44

江西省万安县实验小学四年级 李金霞

又到了五月端午,又到了包粽子的时候。

每到端午节,家乡的人们都要包粽子。这个风俗起于何时我也说不清。听大人们说,大约在两千多年前,一个名叫屈原的爱国诗人,在汨罗投江而死。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包好的粽子投进江里,以防鱼呀什么之类的东西把他的尸体给吃了。就这样,这个风俗一直沿袭至今,就成了家乡的一种传统习俗。

包粽子要用箬叶,箬叶长在山上。端午前夕,山里的村民们就背着竹筐到山上采摘回来,挑到市场上卖。人们就到市场上把箬叶买回家里。等到端午节的前一天就把箬叶拿出来,放到水里浸湿、洗干净,然后把粽子包好、煮熟,到了端午节那天就摆上桌,人们一边喝着酒,一边吃着粽子,那感觉就像过年一样,热热闹闹,多么有意思。

说起包粽子,那可是一件最有趣的事情。包粽子那天,每家每户都端着个桌子,摆出几张凳子,把洗好的箬叶,浸好的糯米一起放到院子里。那些村姑村妇们就坐在院子里一边包着粽子,一边聊着天,嘻嘻哈哈的,显得多么快活。她们手里拿着一片箬叶,中间对折成一个漏斗形,然后用手抓起一把糯米放进折好的箬叶里,压紧、按平,再把口子封住,成一个三角形样,用草席捆好,十个十个为一提,包到百来十几个的时候就打住了。这时,她们提着包好的粽子回到屋里烧水煮粽子了。

煮粽子是一件费时的工夫。你必须坐在灶前,一边看着火,一边烧水煮。待柴烧完后,你得给它加柴;水烧干了,还要添水,一直等到粽子煮熟为止。这样前后花费的时间大约要一两个小时。要是火力不足的话,煮上个三五个小时也是常有的事。

粽子的形状多种多样,有棱形的、四角形的、金字塔形的,最多的还是三角形。粽子不但式样多,而且品味也各有千秋,有用瘦肉做馅包煮的,也有用青豆掺和包煮的;有红枣的,也有花生米的,总之多种多样。粽子里面放些小苏打或硼石之类的防腐剂,煮出的香味可浓了,吃一口又香又韧,味道好极了。

我最爱吃粽子。一口气能吃它三五个还不够瘾。妈妈说我是个“粽子宝”,我才不管她说这么多呢。

又到了五月端午,又是到了包粽了的时候。故乡的粽子啊,令我多么怀念。

点评:这是一篇带有文学色彩的文艺性说明文。习作以家乡的粽子为说明对象,分别从粽子的来历、包粽子、煮粽子、粽子的式样与品味等几个方面着重描写和说明。习作条理清楚,脉络分明。结尾抒发了小作者对故乡的粽子怀念之情。

(指导荐评教师 李晓云)

#6楼回目录

怀念老屋

怀念家乡的味道作文 | 2014-01-29 16:44

不久前,父亲告诉我,这几年家乡的变化很大,老屋终究要拆了。由于对老屋的一份特殊的感情,我决定回去看看。

推开斑驳陆离的木门,跨过高高的门槛,走进堂屋,眼前的景色不免让人感到悲凉——这就是让我魂牵梦萦的老屋!

在我儿时的印象中,老屋幽暗。每逢阴雨天,老屋就有股说不出的味道,那是一种闭塞的、霉烂的气味,吸在鼻子里潮腻腻的,直往衣服里钻。父亲发誓一定要搬出老屋,我也盼望早日住进新房。但爷爷奶奶在老屋里生活了一辈子,说什么也不愿搬出这简陋的老屋。

每逢夏季的傍晚,村里的人总会不约而至。窄小的老屋院子里总是坐满了人,有老人,也有小孩。爷爷是衬里的“老学究”,村里人边纳凉,边听爷爷讲天南海北,说文解字,老屋前笑声不断。就连村里考上大学的年轻人,每逢过年,总不忘回老屋去看看,感谢老屋的主人——启蒙老师。

读初一时,老屋要拆了,回想起搬迁时的情景,我的心总是酸酸的。

那是一个寒冬的下午,雪漫天地下着,钻进脖子里,冰凉凉的。我异常兴奋,因为今天要搬家了,走出院门,奶奶倚在门槛边,慈祥地望着我,满脸的皱纹里布满了苦涩的微笑。我茫然了,望着眼前白茫茫的一切,心里涌起的竟是依恋。雪地里,留下一串脚印,我蓦然转过身,爷爷、奶奶站在门前,向我依依不舍地挥着手……

不久,老屋先是送走了爷爷,接着又送走了和蔼可亲的奶奶。想起老屋,我不禁怅然了。幼时的我经常依偎在奶奶的身旁,倾听着爸爸、妈妈下班时清脆的车铃声;夜幕降临,我又喜欢倚坐在门槛上,数着天上的星星,听奶奶讲那遥远的、美丽的传说。

还记得奶奶为我炒“蛋炒饭”时的情景。儿时的我好像特别馋,奶奶经常为我炒饭吃,此时,我总是静静地坐在煤炉旁,只见奶奶麻利地将蛋打在锅里,接着加饭……看着奶奶一遍遍地翻炒,闻着那淡淡的葱香味,我不住地咽着口水,并一遍又一遍地催着奶奶:“好了,好了,熟了……”可奶奶好像在故意为难我,迟迟不肯起锅。直至饭都被炒得粒粒金黄,奶奶才将饭盛起来,端给我这个“小祖宗”。奶奶在一旁看着我吃,还不时提醒我别噎着。但我从来也不见奶奶尝一口蛋炒饭。

想到这些,我的眼睛模糊了。老屋啊,你是否听到我在呼唤你?门前和我同龄的梧桐树啊,我不能再和你一同站岗了。奶奶啊,我好想念您!好想再依偎在您的身旁,再尝尝您做的蛋炒饭。新居代替您的是那一扇沉重的大铁门。刚来几天,我像在老家一样开着门,倚在门框上,可路过的人都淡淡地望着我。不再有左邻右舍问长问短的话语,我平生第一次感到了寒冷与孤独。

老屋,我的襁褓之地,我多想回到你的身边,倚坐在门槛上,再听听奶奶讲那遥远的、美丽的传说,再听听妈妈那动听的摇篮曲,再听听邻里之间亲切的问候。

老屋,载着我的童年。梦回老屋,我遇见了爷爷、奶奶……

#7楼回目录

我爱家乡的年味

怀念家乡的味道作文 | 2014-01-29 16:44

快过年了,太爷、太祖母一直盼望着我们回老家过年。我打小在那里度过无数个热闹传统的春节,喜欢一大家子放烟花鞭炮,所以每逢春节都有好几堆不同种类的炮竹等着我们回家。

今年天格外冷我缩在空调房里怕出来。一直到大年三十前两天,才被太爷打来的电话风尘仆仆地催回老家。这儿几条街的小孩儿全是我儿时的挚友,老老小小都认得。看见我们拉着一车子年货礼品回来,眼里都闪着羡慕的光直说太爷、太祖母有福气。我听着有些愧疚。

台太祖母知道我们到了早已召集了全家准备好了春节的各项安排,成堆的炮竹也已堆在了大院子里。我看到两位老人脸上红润的光。晚上内屋、堂屋里坐了两大桌六婆婆仍不停在厨房里忙着,太爷、太祖母被儿女子孙位坐在中间,不说话也不动筷子只是用目光深情地在每一张宸熟稚嫩的脸上抚摸,傻傻地笑。吃晚饭,放鞭炮了,我怕外面风大,执意要在屋里看,也只是呆呆的看着,老人眼中有些黯淡。晚上,我们被安排到条件最好的一间房里,我嘴里直喊冷。太祖母说:“有热水袋还冷?”我随口回了句:“哪有空调暖和?还没电热毯。”第二天,吃着太爷买来的全家乡最好的包子,太爷勉强问:“你们要不明天回家?别冻着了。”说罢,转身进了里屋。我的心也被抽了一下。

晚上,我执意要到外面把剩下的几堆炮竹放完。太爷、太祖母先是一愣,继而眼里洒满亮光,忙乎乎地一一打电话叫了几家子一起来。烟花在低空中绚烂,鞭炮声在耳旁畔回荡,我在院中手舞足蹈,人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味道。太祖母又说:“放炮竹可以驱散晦气,吓跑邪鬼。”这话虽是往年太祖母同样的叮嘱,却寄托了太祖母对子孙后代年年的嘱托,并祝福和希望老人仍开心地说着,唠唠叨叨。依稀地,一个小女孩儿正搂着老人的脖颈,是儿时的光啊,那老人怀念的旧时光。老人沉醉在那时光里。忽而,太祖母喃喃道:“前些年我害了大病差点就看不到你们了。”我惊愕在那里,家乡里没有人告诉过我。“人啊!”老人又沉沉哀叹。我的心像被烟花末烫了一下。

儿时,与太爷、太祖母在炮竹烟花中相守的时光,一生中能有多少啊?我决计要在家乡多留几天,好好把握在家乡的时光,好好欣赏家乡的炮竹,好好珍惜来自家乡的爱。

(责任编辑:齐老师)

标题: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