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得必有所失作文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题记
人若想有所得,必先有所失。得失的选择,是一种价值观,更是一种人生观。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海鸥选沙滩,蝴蝶选花丛,但在选择的同时,便意味着放弃,便有了得与失。得与失天生的相生相克,纠缠不清,而在得与失之间徘徊的我们,又应该怎样面对呢?
苏轼面对变法派和保守派的拉拢,毅然舍弃高官厚禄,即使被贬出朝廷也在所不惜。纵然是舍弃了许多,却因此造就了一位大文豪,那波澜壮阔的豪放词篇又何尝不是一种获得?
同样的,陶渊明面对着黑暗的官场,无奈,彷徨。但为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他选择了放弃,放弃了物质享受,却因此获得了一份淡然,那点点菊花点缀了朦胧的南山,又何尝不是一种获得?
爱因斯坦忘我追求科学,崇尚真理,剔除了物质的享受,舍弃了外在的修饰,终于发明了相对论。牛顿致力于定律的研究,废寝忘食,煮表当蛋,闪烁成为科学界的一颗耀眼的明星。
同样的,没有陈景润在困难中的的忘我工作,歌德巴赫猜想也许早已离我们远去;没有居里夫妇一次次的筛选提炼,不顾安全的接触放射性元素,镭也许还被埋没在某个角落。
好了好了,前辈先哲们已经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教给我们人生该怎样取舍,得失该如何面对。得与失,常常是一种轮回,在得到的同时,我们也会失去。若要安稳,就要放弃自由;若要闲适,就要舍得充实;若要愉悦,就要忽略他人的评价;若要追求,就要放弃平坦;若想做个奉献社会的人,就得抛开对功名利禄的贪念。
然而,在失去的同时,我们也能得到。
花蕾失去了沉睡的畅快,却给了大地一片灿烂的色彩;白雪失去了飞舞的脚步,却装点了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大坝挡住了小溪的脚步,却成就了湖泊的深遂;沙粒失去游离的自由,却成就了珍珠的璀璨……
舍弃奴颜媚骨,放下荣辱兴衰。舍人之难舍,方能得人之难得。唯正直之言语,端正之品行,平和之胸怀,安定之心态,方能拥一方广阔浩淼的天空!
雨夜听蝉
夜,宁静。不见往日之喧嚣,唯雨淅沥.
推开窗,略带清冷的风迎面而来,让人禁不住的轻颤。原来,不经意间的四季轮回里,已冬去春来。虽已早春,薄凉的雨,却带着残冬寒凉的气息。
黑黑的天幕,如打湿的布帘般滴着水。偶有闪亮的光,分散开来在刹那间撕裂夜的黑,炸响夜的沉寂。
雨,丝丝缕缕顺着天幕而下,在街灯的映照里轻飞曼舞,滴滴答答的玉珠轻敲着屋檐窗棂,让这沉静寂的夜,显得生动起来。
雨,细碎而缠绵,像一只浣纱溪边轻沾阳春水未来得及擦拭的手,拂过心弦,于是,心也便跟着潮湿起来了。
关上窗,复归于平静里,随手翻起了当日的报纸。目之所及处,是被媒体炒得纷纷扬扬的林妹妹遁入空门之事,烦闷起来。
突然间便疑惑,是什么促使当年那个林妹妹的扮演者,看破红尘抛却一切身外之物而遁入空门?佛门,真的是令我们忘却尘世间一切烦恼的最后净地吗?如果真有,我会否舍弃一切而奔赴?
认真的想一想,由生至死,于我们来说只是一个或愉悦或痛苦或疲累的过程,我们赤条条来再光溜溜的去,其实最后我们什么也带不走什么也抓不住,功名利禄最后都成了身外物。
心,不由得灰灰的。
总觉着,人活在这个世上,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只要这种方式并不妨碍别人。或者,是名人的缘故吧,明星们的生活点滴,总是让媒体特别敏感,让大众有窥视欲,即使人家已选择清静之界,却仍是清静不得。
这世界,有时候真的是很无奈的。很庆幸,庆幸自己只是个平常的百姓,很容易的就得到了那些明星们用尽一切手腕想拥有的一份安宁,虽无名无利,却满足于此。
这或许就是佛所说的,有所得必有所失吧。
不敢再深思,我怕自己会莫名的悲哀。
放上一张CD碟,用来考级听的古筝曲。《高山流水》、《渔舟唱晚》、《林冲夜奔》、《蕉窗夜雨》……
听着听着,有一首突然的就让思绪凝住。伴筝弦的轻弹浅拨,有山间溪流淙淙而下,有空山鸟语,有蓝天白云,有翠竹婆娑,行云流水的筝曲伴声声清脆的碰铃,峰回路转般或缓或急,时间便如逝水漂流般在耳边呜咽而去,丁丁咚咚的乐音,来来回回的在心头轻漾。
有如天籁,扣击着心灵。
拿起桌上的CD封面看,“云水禅心”,清灵幽远的名字。
听,一遍又一遍,不忍关掉。
雨声,筝声,竟让心生出此许的惆怅与悲凉,渐漫于红尘之上。
曾经的过往,深深浅浅的记忆漫上心头,点点滴滴的在脑中回放。忆起那些曾经轻轻走过我生命中或相熟或陌生的人,那些曾经发生过或铭记或将要忘记的事,种种,都已随着岁月的流转或停驻或远去,但无论留与去,却都在心底里或深或浅的烙下了印痕,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之中,清晰起来并迷蒙了眼神。
听山的回响,听水的吟唱。心,在刹那间便温柔了起来,任思绪随着旋律游走。
恍若置身于世外,静坐于幽静空灵的旷野山林之中,观远山如黛雾霭缭绕听空山鸟语流水潺潺。
闭上眼,静静聆听,心,便如水般宁静。
轻轻的弹拨,那曲、那调,清冽如山,清澈如水,久听,所有的俗世的喧嚣都置之身外,所有的纷纷扰扰都远离而去,所有的尘圬都消弥于无形里。
雨,依旧未停。微凉的风,透过未掩的窗吹起长发吹起衣裙。静坐于夜的宁静,让《云水禅心》摄人心魄的韵,温柔如水,在指尖静静流淌,透过清凉的夜色漫过心间,在心里肆意的穿行。
来来去去,重重复复,在心间铮铮而来,又幽幽而去,远离红尘,不再陷落红尘。
此景,此情,此音,淡泊宁静,清澈幽幽,远离俗尘,此时此刻此地,无欲无求,无爱无恨,梵音清清。此人此身此心,去留无意,荣辱不惊,一片澄清。
脸上,轻绽出如兰般的笑颜。
我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
又逢暑假,我终于可以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了,读了好多本经典之作,但最让我心动的就要数《西游记》了。 《西游记》是我国一部杰出的长篇神话小说,它以唐僧取经的故事为线索,却以神猴孙悟空为主角,整部小说充满了敢闯敢拼的大无畏精神和侠胆义肠。书中不管是七十二般变化的孙悟空、懒惰贪吃的猪八戒,还是各显神通的神仙妖魔,在我眼里都是如此可信,如此活灵活现。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唐僧终于取得了真经。 我不禁想到,我其实又何尝不是孙悟空呢?向往着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可却又偏偏逃不出妈妈的“五指山”,时时被老师的“紧箍咒”所困扰,可叹啊!可转念一想,悟空要是没有了这些束缚,他又怎能取得真经,步上成功之路。人啊!必定是这样,有所得必有所失。老师和妈妈对我的这些约束,何尝又不是一种关爱和望子成龙之心呢!看来我还是最幸福的。 好书能带我游遍天涯海角,尝尽天下美味,却更能让我受到无数启迪,教会我如何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陌上花开
转载
文:莫小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耳边弥漫着清婉的旋律,在寂寥的深夜。敲下孟郊这个名字,心却忽然湿了。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游子吟》,已和“床前明月光”一样,几乎成了每个中国人的启蒙诗。虽然母亲一直都不在我身边,当总会在有意无意间,想起这首诗,想起远方的母亲。
不论时空如何转换,千年前的那位母亲,至今仍缝补着我们的思念。她亦被时间泛化,宽容到不再是一个人的母亲——只要深深思念,她是全天下所有游子的母亲。
到最后,她已成为母爱的一个印记,印在每个人心上。
写到这里,心里觉得委屈。母亲一直都不在我身边,这样的生活着实有些令人觉得无奈。肚子饿了只能自己煮饭,衣服也没人帮我洗,生病了也没人照顾,虽然就算母亲在身边的日子我们也是经常吵吵闹闹,但现在想起心里也会无端的觉得这也是一种幸福。一个人的家,却是太过于空旷。
我们都是叛逆的孩子,但也只是叛逆,而并非忤逆。也许正是因为我们知道她爱着我们,而且是无条件的爱我们,所以我们会对她撒气,对她不耐烦。
我不清楚在我顶撞她的时候心里在想什么,但我知道每次顶撞完后心里都有深深地愧疚。
也许,我只是相信着——就算我再如何不耐烦和暴躁,她都会接受我,谅解我,爱我,如初。
倘若并非如此,我又怎敢这般无知的挥霍着母亲对子女的爱呢?
始知结衣裳,不如结心肠
提起孟郊,很多人只会想到《游子吟》。其实孟郊写得好的绝对不止《游子吟》,只是太多人浅尝辄止,不再留心他的其他。
时人虽谓之“孟诗韩笔”,将孟郊与韩愈并称“韩孟诗派”,而且韩愈也觉得孟东野和自己是一路人,赞其诗“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可是他们到底不是一路人。最起码读孟郊的诗比读韩愈的快乐。韩愈的诗那个艰涩枯槁啊,别说意境了,连生字都一堆。例如前面提到的“排奡”还是我去翻字典才将其读音查出来的。似我这般才疏学浅不好进取的,宁可去读他的散文,好歹落个平易深刻。
再有一点就是韩愈居庙堂之高,士大夫的责任感,让他心心慕慕要为国家社稷做贡献;而孟郊处江湖之远,那点芥末小官,便是有力也使不上,也正因如此,他才会将心思转放在诗文上——也许是他的工作更贴近普通百姓吧,所以诗文也显出了有别韩诗的温暖与生活。
喜欢他的一些诗,离乱忧患感没那么强,没有时代的气味和烙印,简单是一阙动人心弦的诗歌,仿佛山墙上的花,谁见了都停一停——喜欢了,便折一枝为自己心爱的人别上,人人心意满满。
喜欢他的《结爱》
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
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
结妾独守志,结君早归意。
始知结衣裳,不如结心肠。
坐结行亦结,结尽百年月。
似东野这样的男人,一生也许并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感情经历,却能轻易写出“始知结衣裳,不如结心肠”。这份细腻,怕是放在现时,我想就连那些看尽琼瑶的女生们也该哑然汗颜吧?这样的文人在当时还远不止他一个。
世上最好的情诗,绝对是男人的手笔。他们看女心纤细入微,写女情纤毫毕现。甚至不只是对女心,他们对世道人情都有非比寻常的领悟力,这番悟性要是拿到现在,怕个个是人精,搅得岁月不得太平。当时的他们是被时代限制住了,被历史用特有的圈套住了。而现在,时代进不了,一切发展了,可借助的力量越来越庞大,男人在某方面的智商却退化了,不及古人了。有一得必有一失啊!
的确如此,就是这样一句话。“始知结衣裳,不如结心肠”,用一切有形的东西想要留住你,你终将离去。亲吻的双唇会分开,交缠的指尖会松开,抵死的缠绵,也有力竭退出的时候。情意虚空,我们本就一无所有。
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的牵系,如果不是靠心念,那就一无所得了。
而我要你对我心心念念,我对你心心念念这样容易么!就算我能做到,在你心那端的人终究不会是我。我承诺的永远,终究抵不过现实的残酷。
恍惚间看见你的嘴唇翕动,耳边是时光流过的声响,倘若如伊人所吟——相爱不如相知,结发不如结心。这样的感情,太美。
缓缓气,拉回转载
文:莫小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耳边弥漫着清婉的旋律,在寂寥的深夜。敲下孟郊这个名字,心却忽然湿了。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游子吟》,已和“床前明月光”一样,几乎成了每个中国人的启蒙诗。虽然母亲一直都不在我身边,当总会在有意无意间,想起这首诗,想起远方的母亲。
不论时空如何转换,千年前的那位母亲,至今仍缝补着我们的思念。她亦被时间泛化,宽容到不再是一个人的母亲——只要深深思念,她是全天下所有游子的母亲。
到最后,她已成为母爱的一个印记,印在每个人心上。
写到这里,心里觉得委屈。母亲一直都不在我身边,这样的生活着实有些令人觉得无奈。肚子饿了只能自己煮饭,衣服也没人帮我洗,生病了也没人照顾,虽然就算母亲在身边的日子我们也是经常吵吵闹闹,但现在想起心里也会无端的觉得这也是一种幸福。一个人的家,却是太过于空旷。
我们都是叛逆的孩子,但也只是叛逆,而并非忤逆。也许正是因为我们知道她爱着我们,而且是无条件的爱我们,所以我们会对她撒气,对她不耐烦。
我不清楚在我顶撞她的时候心里在想什么,但我知道每次顶撞完后心里都有深深地愧疚。
也许,我只是相信着——就算我再如何不耐烦和暴躁,她都会接受我,谅解我,爱我,如初。
倘若并非如此,我又怎敢这般无知的挥霍着母亲对子女的爱呢?
始知结衣裳,不如结心肠
提起孟郊,很多人只会想到《游子吟》。其实孟郊写得好的绝对不止《游子吟》,只是太多人浅尝辄止,不再留心他的其他。
时人虽谓之“孟诗韩笔”,将孟郊与韩愈并称“韩孟诗派”,而且韩愈也觉得孟东野和自己是一路人,赞其诗“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可是他们到底不是一路人。最起码读孟郊的诗比读韩愈的快乐。韩愈的诗那个艰涩枯槁啊,别说意境了,连生字都一堆。例如前面提到的“排奡”还是我去翻字典才将其读音查出来的。似我这般才疏学浅不好进取的,宁可去读他的散文,好歹落个平易深刻。
再有一点就是韩愈居庙堂之高,士大夫的责任感,让他心心慕慕要为国家社稷做贡献;而孟郊处江湖之远,那点芥末小官,便是有力也使不上,也正因如此,他才会将心思转放在诗文上——也许是他的工作更贴近普通百姓吧,所以诗文也显出了有别韩诗的温暖与生活。
喜欢他的一些诗,离乱忧患感没那么强,没有时代的气味和烙印,简单是一阙动人心弦的诗歌,仿佛山墙上的花,谁见了都停一停——喜欢了,便折一枝为自己心爱的人别上,人人心意满满。
喜欢他的《结爱》
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
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
结妾独守志,结君早归意。
始知结衣裳,不如结心肠。
坐结行亦结,结尽百年月。
似东野这样的男人,一生也许并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感情经历,却能轻易写出“始知结衣裳,不如结心肠”。这份细腻,怕是放在现时,我想就连那些看尽琼瑶的女生们也该哑然汗颜吧?这样的文人在当时还远不止他一个。
世上最好的情诗,绝对是男人的手笔。他们看女心纤细入微,写女情纤毫毕现。甚至不只是对女心,他们对世道人情都有非比寻常的领悟力,这番悟性要是拿到现在,怕个个是人精,搅得岁月不得太平。当时的他们是被时代限制住了,被历史用特有的圈套住了。而现在,时代进不了,一切发展了,可借助的力量越来越庞大,男人在某方面的智商却退化了,不及古人了。有一得必有一失啊!
的确如此,就是这样一句话。“始知结衣裳,不如结心肠”,用一切有形的东西想要留住你,你终将离去。亲吻的双唇会分开,交缠的指尖会松开,抵死的缠绵,也有力竭退出的时候。情意虚空,我们本就一无所有。
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的牵系,如果不是靠心念,那就一无所得了。
而我要你对我心心念念,我对你心心念念这样容易么!就算我能做到,在你心那端的人终究不会是我。我承诺的永远,终究抵不过现实的残酷。
恍惚间看见你的嘴唇翕动,耳边是时光流过的声响,倘若如伊人所吟——相爱不如相知,结发不如结心。这样的感情,太美。
缓缓气,拉回转载
文:莫小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耳边弥漫着清婉的旋律,在寂寥的深夜。敲下孟郊这个名字,心却忽然湿了。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游子吟》,已和“床前明月光”一样,几乎成了每个中国人的启蒙诗。虽然母亲一直都不在我身边,当总会在有意无意间,想起这首诗,想起远方的母亲。
不论时空如何转换,千年前的那位母亲,至今仍缝补着我们的思念。她亦被时间泛化,宽容到不再是一个人的母亲——只要深深思念,她是全天下所有游子的母亲。
到最后,她已成为母爱的一个印记,印在每个人心上。
写到这里,心里觉得委屈。母亲一直都不在我身边,这样的生活着实有些令人觉得无奈。肚子饿了只能自己煮饭,衣服也没人帮我洗,生病了也没人照顾,虽然就算母亲在身边的日子我们也是经常吵吵闹闹,但现在想起心里也会无端的觉得这也是一种幸福。一个人的家,却是太过于空旷。
我们都是叛逆的孩子,但也只是叛逆,而并非忤逆。也许正是因为我们知道她爱着我们,而且是无条件的爱我们,所以我们会对她撒气,对她不耐烦。
我不清楚在我顶撞她的时候心里在想什么,但我知道每次顶撞完后心里都有深深地愧疚。
也许,我只是相信着——就算我再如何不耐烦和暴躁,她都会接受我,谅解我,爱我,如初。
倘若并非如此,我又怎敢这般无知的挥霍着母亲对子女的爱呢?
始知结衣裳,不如结心肠
提起孟郊,很多人只会想到《游子吟》。其实孟郊写得好的绝对不止《游子吟》,只是太多人浅尝辄止,不再留心他的其他。
时人虽谓之“孟诗韩笔”,将孟郊与韩愈并称“韩孟诗派”,而且韩愈也觉得孟东野和自己是一路人,赞其诗“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可是他们到底不是一路人。最起码读孟郊的诗比读韩愈的快乐。韩愈的诗那个艰涩枯槁啊,别说意境了,连生字都一堆。例如前面提到的“排奡”还是我去翻字典才将其读音查出来的。似我这般才疏学浅不好进取的,宁可去读他的散文,好歹落个平易深刻。
再有一点就是韩愈居庙堂之高,士大夫的责任感,让他心心慕慕要为国家社稷做贡献;而孟郊处江湖之远,那点芥末小官,便是有力也使不上,也正因如此,他才会将心思转放在诗文上——也许是他的工作更贴近普通百姓吧,所以诗文也显出了有别韩诗的温暖与生活。
喜欢他的一些诗,离乱忧患感没那么强,没有时代的气味和烙印,简单是一阙动人心弦的诗歌,仿佛山墙上的花,谁见了都停一停——喜欢了,便折一枝为自己心爱的人别上,人人心意满满。
喜欢他的《结爱》
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
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
结妾独守志,结君早归意。
始知结衣裳,不如结心肠。
坐结行亦结,结尽百年月。
似东野这样的男人,一生也许并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感情经历,却能轻易写出“始知结衣裳,不如结心肠”。这份细腻,怕是放在现时,我想就连那些看尽琼瑶的女生们也该哑然汗颜吧?这样的文人在当时还远不止他一个。
世上最好的情诗,绝对是男人的手笔。他们看女心纤细入微,写女情纤毫毕现。甚至不只是对女心,他们对世道人情都有非比寻常的领悟力,这番悟性要是拿到现在,怕个个是人精,搅得岁月不得太平。当时的他们是被时代限制住了,被历史用特有的圈套住了。而现在,时代进不了,一切发展了,可借助的力量越来越庞大,男人在某方面的智商却退化了,不及古人了。有一得必有一失啊!
的确如此,就是这样一句话。“始知结衣裳,不如结心肠”,用一切有形的东西想要留住你,你终将离去。亲吻的双唇会分开,交缠的指尖会松开,抵死的缠绵,也有力竭退出的时候。情意虚空,我们本就一无所有。
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的牵系,如果不是靠心念,那就一无所得了。
而我要你对我心心念念,我对你心心念念这样容易么!就算我能做到,在你心那端的人终究不会是我。我承诺的永远,终究抵不过现实的残酷。
恍惚间看见你的嘴唇翕动,耳边是时光流过的声响,倘若如伊人所吟——相爱不如相知,结发不如结心。这样的感情,太美。
缓缓气,拉回转载
文:莫小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耳边弥漫着清婉的旋律,在寂寥的深夜。敲下孟郊这个名字,心却忽然湿了。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游子吟》,已和“床前明月光”一样,几乎成了每个中国人的启蒙诗。虽然母亲一直都不在我身边,当总会在有意无意间,想起这首诗,想起远方的母亲。
不论时空如何转换,千年前的那位母亲,至今仍缝补着我们的思念。她亦被时间泛化,宽容到不再是一个人的母亲——只要深深思念,她是全天下所有游子的母亲。
到最后,她已成为母爱的一个印记,印在每个人心上。
写到这里,心里觉得委屈。母亲一直都不在我身边,这样的生活着实有些令人觉得无奈。肚子饿了只能自己煮饭,衣服也没人帮我洗,生病了也没人照顾,虽然就算母亲在身边的日子我们也是经常吵吵闹闹,但现在想起心里也会无端的觉得这也是一种幸福。一个人的家,却是太过于空旷。
我们都是叛逆的孩子,但也只是叛逆,而并非忤逆。也许正是因为我们知道她爱着我们,而且是无条件的爱我们,所以我们会对她撒气,对她不耐烦。
我不清楚在我顶撞她的时候心里在想什么,但我知道每次顶撞完后心里都有深深地愧疚。
也许,我只是相信着——就算我再如何不耐烦和暴躁,她都会接受我,谅解我,爱我,如初。
倘若并非如此,我又怎敢这般无知的挥霍着母亲对子女的爱呢?
始知结衣裳,不如结心肠
提起孟郊,很多人只会想到《游子吟》。其实孟郊写得好的绝对不止《游子吟》,只是太多人浅尝辄止,不再留心他的其他。
时人虽谓之“孟诗韩笔”,将孟郊与韩愈并称“韩孟诗派”,而且韩愈也觉得孟东野和自己是一路人,赞其诗“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可是他们到底不是一路人。最起码读孟郊的诗比读韩愈的快乐。韩愈的诗那个艰涩枯槁啊,别说意境了,连生字都一堆。例如前面提到的“排奡”还是我去翻字典才将其读音查出来的。似我这般才疏学浅不好进取的,宁可去读他的散文,好歹落个平易深刻。
再有一点就是韩愈居庙堂之高,士大夫的责任感,让他心心慕慕要为国家社稷做贡献;而孟郊处江湖之远,那点芥末小官,便是有力也使不上,也正因如此,他才会将心思转放在诗文上——也许是他的工作更贴近普通百姓吧,所以诗文也显出了有别韩诗的温暖与生活。
喜欢他的一些诗,离乱忧患感没那么强,没有时代的气味和烙印,简单是一阙动人心弦的诗歌,仿佛山墙上的花,谁见了都停一停——喜欢了,便折一枝为自己心爱的人别上,人人心意满满。
喜欢他的《结爱》
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
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
结妾独守志,结君早归意。
始知结衣裳,不如结心肠。
坐结行亦结,结尽百年月。
似东野这样的男人,一生也许并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感情经历,却能轻易写出“始知结衣裳,不如结心肠”。这份细腻,怕是放在现时,我想就连那些看尽琼瑶的女生们也该哑然汗颜吧?这样的文人在当时还远不止他一个。
世上最好的情诗,绝对是男人的手笔。他们看女心纤细入微,写女情纤毫毕现。甚至不只是对女心,他们对世道人情都有非比寻常的领悟力,这番悟性要是拿到现在,怕个个是人精,搅得岁月不得太平。当时的他们是被时代限制住了,被历史用特有的圈套住了。而现在,时代进不了,一切发展了,可借助的力量越来越庞大,男人在某方面的智商却退化了,不及古人了。有一得必有一失啊!
的确如此,就是这样一句话。“始知结衣裳,不如结心肠”,用一切有形的东西想要留住你,你终将离去。亲吻的双唇会分开,交缠的指尖会松开,抵死的缠绵,也有力竭退出的时候。情意虚空,我们本就一无所有。
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的牵系,如果不是靠心念,那就一无所得了。
而我要你对我心心念念,我对你心心念念这样容易么!就算我能做到,在你心那端的人终究不会是我。我承诺的永远,终究抵不过现实的残酷。
恍惚间看见你的嘴唇翕动,耳边是时光流过的声响,倘若如伊人所吟——相爱不如相知,结发不如结心。这样的感情,太美。
缓缓气,拉回转载
文:莫小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耳边弥漫着清婉的旋律,在寂寥的深夜。敲下孟郊这个名字,心却忽然湿了。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游子吟》,已和“床前明月光”一样,几乎成了每个中国人的启蒙诗。虽然母亲一直都不在我身边,当总会在有意无意间,想起这首诗,想起远方的母亲。
不论时空如何转换,千年前的那位母亲,至今仍缝补着我们的思念。她亦被时间泛化,宽容到不再是一个人的母亲——只要深深思念,她是全天下所有游子的母亲。
到最后,她已成为母爱的一个印记,印在每个人心上。
写到这里,心里觉得委屈。母亲一直都不在我身边,这样的生活着实有些令人觉得无奈。肚子饿了只能自己煮饭,衣服也没人帮我洗,生病了也没人照顾,虽然就算母亲在身边的日子我们也是经常吵吵闹闹,但现在想起心里也会无端的觉得这也是一种幸福。一个人的家,却是太过于空旷。
我们都是叛逆的孩子,但也只是叛逆,而并非忤逆。也许正是因为我们知道她爱着我们,而且是无条件的爱我们,所以我们会对她撒气,对她不耐烦。
我不清楚在我顶撞她的时候心里在想什么,但我知道每次顶撞完后心里都有深深地愧疚。
也许,我只是相信着——就算我再如何不耐烦和暴躁,她都会接受我,谅解我,爱我,如初。
倘若并非如此,我又怎敢这般无知的挥霍着母亲对子女的爱呢?
始知结衣裳,不如结心肠
提起孟郊,很多人只会想到《游子吟》。其实孟郊写得好的绝对不止《游子吟》,只是太多人浅尝辄止,不再留心他的其他。
时人虽谓之“孟诗韩笔”,将孟郊与韩愈并称“韩孟诗派”,而且韩愈也觉得孟东野和自己是一路人,赞其诗“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可是他们到底不是一路人。最起码读孟郊的诗比读韩愈的快乐。韩愈的诗那个艰涩枯槁啊,别说意境了,连生字都一堆。例如前面提到的“排奡”还是我去翻字典才将其读音查出来的。似我这般才疏学浅不好进取的,宁可去读他的散文,好歹落个平易深刻。
再有一点就是韩愈居庙堂之高,士大夫的责任感,让他心心慕慕要为国家社稷做贡献;而孟郊处江湖之远,那点芥末小官,便是有力也使不上,也正因如此,他才会将心思转放在诗文上——也许是他的工作更贴近普通百姓吧,所以诗文也显出了有别韩诗的温暖与生活。
喜欢他的一些诗,离乱忧患感没那么强,没有时代的气味和烙印,简单是一阙动人心弦的诗歌,仿佛山墙上的花,谁见了都停一停——喜欢了,便折一枝为自己心爱的人别上,人人心意满满。
喜欢他的《结爱》
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
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
结妾独守志,结君早归意。
始知结衣裳,不如结心肠。
坐结行亦结,结尽百年月。
似东野这样的男人,一生也许并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感情经历,却能轻易写出“始知结衣裳,不如结心肠”。这份细腻,怕是放在现时,我想就连那些看尽琼瑶的女生们也该哑然汗颜吧?这样的文人在当时还远不止他一个。
世上最好的情诗,绝对是男人的手笔。他们看女心纤细入微,写女情纤毫毕现。甚至不只是对女心,他们对世道人情都有非比寻常的领悟力,这番悟性要是拿到现在,怕个个是人精,搅得岁月不得太平。当时的他们是被时代限制住了,被历史用特有的圈套住了。而现在,时代进不了,一切发展了,可借助的力量越来越庞大,男人在某方面的智商却退化了,不及古人了。有一得必有一失啊!
的确如此,就是这样一句话。“始知结衣裳,不如结心肠”,用一切有形的东西想要留住你,你终将离去。亲吻的双唇会分开,交缠的指尖会松开,抵死的缠绵,也有力竭退出的时候。情意虚空,我们本就一无所有。
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的牵系,如果不是靠心念,那就一无所得了。
而我要你对我心心念念,我对你心心念念这样容易么!就算我能做到,在你心那端的人终究不会是我。我承诺的永远,终究抵不过现实的残酷。
恍惚间看见你的嘴唇翕动,耳边是时光流过的声响,倘若如伊人所吟——相爱不如相知,结发不如结心。这样的感情,太美。
缓缓气,拉回转载
文:莫小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耳边弥漫着清婉的旋律,在寂寥的深夜。敲下孟郊这个名字,心却忽然湿了。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游子吟》,已和“床前明月光”一样,几乎成了每个中国人的启蒙诗。虽然母亲一直都不在我身边,当总会在有意无意间,想起这首诗,想起远方的母亲。
不论时空如何转换,千年前的那位母亲,至今仍缝补着我们的思念。她亦被时间泛化,宽容到不再是一个人的母亲——只要深深思念,她是全天下所有游子的母亲。
到最后,她已成为母爱的一个印记,印在每个人心上。
写到这里,心里觉得委屈。母亲一直都不在我身边,这样的生活着实有些令人觉得无奈。肚子饿了只能自己煮饭,衣服也没人帮我洗,生病了也没人照顾,虽然就算母亲在身边的日子我们也是经常吵吵闹闹,但现在想起心里也会无端的觉得这也是一种幸福。一个人的家,却是太过于空旷。
我们都是叛逆的孩子,但也只是叛逆,而并非忤逆。也许正是因为我们知道她爱着我们,而且是无条件的爱我们,所以我们会对她撒气,对她不耐烦。
我不清楚在我顶撞她的时候心里在想什么,但我知道每次顶撞完后心里都有深深地愧疚。
也许,我只是相信着——就算我再如何不耐烦和暴躁,她都会接受我,谅解我,爱我,如初。
倘若并非如此,我又怎敢这般无知的挥霍着母亲对子女的爱呢?
始知结衣裳,不如结心肠
提起孟郊,很多人只会想到《游子吟》。其实孟郊写得好的绝对不止《游子吟》,只是太多人浅尝辄止,不再留心他的其他。
时人虽谓之“孟诗韩笔”,将孟郊与韩愈并称“韩孟诗派”,而且韩愈也觉得孟东野和自己是一路人,赞其诗“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可是他们到底不是一路人。最起码读孟郊的诗比读韩愈的快乐。韩愈的诗那个艰涩枯槁啊,别说意境了,连生字都一堆。例如前面提到的“排奡”还是我去翻字典才将其读音查出来的。似我这般才疏学浅不好进取的,宁可去读他的散文,好歹落个平易深刻。
再有一点就是韩愈居庙堂之高,士大夫的责任感,让他心心慕慕要为国家社稷做贡献;而孟郊处江湖之远,那点芥末小官,便是有力也使不上,也正因如此,他才会将心思转放在诗文上——也许是他的工作更贴近普通百姓吧,所以诗文也显出了有别韩诗的温暖与生活。
喜欢他的一些诗,离乱忧患感没那么强,没有时代的气味和烙印,简单是一阙动人心弦的诗歌,仿佛山墙上的花,谁见了都停一停——喜欢了,便折一枝为自己心爱的人别上,人人心意满满。
喜欢他的《结爱》
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
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
结妾独守志,结君早归意。
始知结衣裳,不如结心肠。
坐结行亦结,结尽百年月。
似东野这样的男人,一生也许并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感情经历,却能轻易写出“始知结衣裳,不如结心肠”。这份细腻,怕是放在现时,我想就连那些看尽琼瑶的女生们也该哑然汗颜吧?这样的文人在当时还远不止他一个。
世上最好的情诗,绝对是男人的手笔。他们看女心纤细入微,写女情纤毫毕现。甚至不只是对女心,他们对世道人情都有非比寻常的领悟力,这番悟性要是拿到现在,怕个个是人精,搅得岁月不得太平。当时的他们是被时代限制住了,被历史用特有的圈套住了。而现在,时代进不了,一切发展了,可借助的力量越来越庞大,男人在某方面的智商却退化了,不及古人了。有一得必有一失啊!
的确如此,就是这样一句话。“始知结衣裳,不如结心肠”,用一切有形的东西想要留住你,你终将离去。亲吻的双唇会分开,交缠的指尖会松开,抵死的缠绵,也有力竭退出的时候。情意虚空,我们本就一无所有。
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的牵系,如果不是靠心念,那就一无所得了。
而我要你对我心心念念,我对你心心念念这样容易么!就算我能做到,在你心那端的人终究不会是我。我承诺的永远,终究抵不过现实的残酷。
恍惚间看见你的嘴唇翕动,耳边是时光流过的声响,倘若如伊人所吟——相爱不如相知,结发不如结心。这样的感情,太美。
缓缓气,拉回转载
文:莫小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耳边弥漫着清婉的旋律,在寂寥的深夜。敲下孟郊这个名字,心却忽然湿了。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游子吟》,已和“床前明月光”一样,几乎成了每个中国人的启蒙诗。虽然母亲一直都不在我身边,当总会在有意无意间,想起这首诗,想起远方的母亲。
不论时空如何转换,千年前的那位母亲,至今仍缝补着我们的思念。她亦被时间泛化,宽容到不再是一个人的母亲——只要深深思念,她是全天下所有游子的母亲。
到最后,她已成为母爱的一个印记,印在每个人心上。
写到这里,心里觉得委屈。母亲一直都不在我身边,这样的生活着实有些令人觉得无奈。肚子饿了只能自己煮饭,衣服也没人帮我洗,生病了也没人照顾,虽然就算母亲在身边的日子我们也是经常吵吵闹闹,但现在想起心里也会无端的觉得这也是一种幸福。一个人的家,却是太过于空旷。
我们都是叛逆的孩子,但也只是叛逆,而并非忤逆。也许正是因为我们知道她爱着我们,而且是无条件的爱我们,所以我们会对她撒气,对她不耐烦。
我不清楚在我顶撞她的时候心里在想什么,但我知道每次顶撞完后心里都有深深地愧疚。
也许,我只是相信着——就算我再如何不耐烦和暴躁,她都会接受我,谅解我,爱我,如初。
倘若并非如此,我又怎敢这般无知的挥霍着母亲对子女的爱呢?
始知结衣裳,不如结心肠
提起孟郊,很多人只会想到《游子吟》。其实孟郊写得好的绝对不止《游子吟》,只是太多人浅尝辄止,不再留心他的其他。
时人虽谓之“孟诗韩笔”,将孟郊与韩愈并称“韩孟诗派”,而且韩愈也觉得孟东野和自己是一路人,赞其诗“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可是他们到底不是一路人。最起码读孟郊的诗比读韩愈的快乐。韩愈的诗那个艰涩枯槁啊,别说意境了,连生字都一堆。例如前面提到的“排奡”还是我去翻字典才将其读音查出来的。似我这般才疏学浅不好进取的,宁可去读他的散文,好歹落个平易深刻。
再有一点就是韩愈居庙堂之高,士大夫的责任感,让他心心慕慕要为国家社稷做贡献;而孟郊处江湖之远,那点芥末小官,便是有力也使不上,也正因如此,他才会将心思转放在诗文上——也许是他的工作更贴近普通百姓吧,所以诗文也显出了有别韩诗的温暖与生活。
喜欢他的一些诗,离乱忧患感没那么强,没有时代的气味和烙印,简单是一阙动人心弦的诗歌,仿佛山墙上的花,谁见了都停一停——喜欢了,便折一枝为自己心爱的人别上,人人心意满满。
喜欢他的《结爱》
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
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
结妾独守志,结君早归意。
始知结衣裳,不如结心肠。
坐结行亦结,结尽百年月。
似东野这样的男人,一生也许并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感情经历,却能轻易写出“始知结衣裳,不如结心肠”。这份细腻,怕是放在现时,我想就连那些看尽琼瑶的女生们也该哑然汗颜吧?这样的文人在当时还远不止他一个。
世上最好的情诗,绝对是男人的手笔。他们看女心纤细入微,写女情纤毫毕现。甚至不只是对女心,他们对世道人情都有非比寻常的领悟力,这番悟性要是拿到现在,怕个个是人精,搅得岁月不得太平。当时的他们是被时代限制住了,被历史用特有的圈套住了。而现在,时代进不了,一切发展了,可借助的力量越来越庞大,男人在某方面的智商却退化了,不及古人了。有一得必有一失啊!
的确如此,就是这样一句话。“始知结衣裳,不如结心肠”,用一切有形的东西想要留住你,你终将离去。亲吻的双唇会分开,交缠的指尖会松开,抵死的缠绵,也有力竭退出的时候。情意虚空,我们本就一无所有。
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的牵系,如果不是靠心念,那就一无所得了。
而我要你对我心心念念,我对你心心念念这样容易么!就算我能做到,在你心那端的人终究不会是我。我承诺的永远,终究抵不过现实的残酷。
恍惚间看见你的嘴唇翕动,耳边是时光流过的声响,倘若如伊人所吟——相爱不如相知,结发不如结心。这样的感情,太美。
缓缓气,拉回
刀之伤
城市的道边都种有两排整齐的树,今天出去晒太阳的时候,我认真观察,发现城市的树和农村的树的确不一样。城市的树总缺少一种朝气、一种活力,而乡村山野的树就多一些勃勃的生机。城市的树是人工精心栽培,细心呵护,而乡村的树也许是一次偶然、一次无意的播种。像我们这些温室里的小花,就说身体都不如农村孩子那么有抵抗力,这到底是为什么?
也许是春天将至的缘故,今天有许多工人,扛着楼梯,手持砍刀,爬上道边的树上,猛砍着枝节。看着那满地的残枝,我顿时感到有些悲伤,我更不明白为什么人们要这么痛快地伤害这些原本就没朝气的树。我记得在我生病最利害的时候,我曾经这样想:我为什么会成为人,而我又是多么想变成一棵小树、一只小鸟,只要是自由的,快乐的。而我的愿望就是能用我的双脚,走遍祖国的每一个角落。就连看到同学们跑来跑去那快活的神情,我都有些羡慕。今天看到这一幕,我才明白原来树也要承受刀之伤,伤之痛。
妈妈下班回家,我把自己看到的一切告诉她,妈妈开始对我的说法很惊奇——“刀之伤?”,她停顿了片刻说:“其实是刀之爱,砍掉多余的枝节,是为了让主干更能储备养分,春天才能长得更好。”听了妈妈的解释,我似乎都明白了,也许城市的树就因为条件太好的缘故,人们才要刻意去制造刀之伤,不,是刀之爱,这样树才会更加茂密,更加蓬勃。
自从我四年级生病以来,两年的时间里,在学校就读的时间还不足一百天,我曾经悲观失望,痛苦无助。是父母、老师的爱心,同学朋友的关心,还有多少我不认识的好心人的鼓励,让我懂得了亲人的爱,老师的爱,感恩的心。也就在这期间,我读了海伦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尔基的《童年、在人世间、我的大学》,法布尔的《昆虫记》……我终于了解,世上比我不幸的人还有千千万万,法布尔笔下的小昆虫,它们虽然不起眼,但它们对生命的热爱感动了我,所以我从未放弃努力、拼搏,我虽然不上学,成绩在班上依然名列前茅。其实,这是生活给我的刀之爱,它让我有所失,也必有所得。
原来,我们在遭遇伤害的时候,只要我们把它看成是“刀之爱”,才能吸起更好的经验,才能更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