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优秀教案

歌德 | 楼主 |2013-09-02 14:55:51 共有3个回复 16970次阅读

山中访友优秀教案

【文章内容简析】:

《山中访友》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是一篇文质兼美、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动展现大自然美景的散文。本单元主要内容为“感受自然”,学生要通过四篇文章的学习,感受作者描绘的自然美景,感受人与自然亲密和谐的关系,从而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本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古桥、树林、山泉……经过作者动情的叙述,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们也仿佛走到了每一位读者的心中,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一些散文,但对散文的特点还不能深入理解。不过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可以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

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通过阅读体验可以和作者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但是他们的阅历少、生活经验不丰富,无法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的情感,揣摩文章精彩的句段、词语也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设计思路】:

通过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内容,整体把握整篇文章。朗读时,结合多媒体创制情境氛围,使学生如临其境,在情境中体验。从文眼(课题:山中访友)展开,结合课后的思考练习题,链接起导读本文的线索: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逐一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揣摩欣赏文章精彩的句段、词语。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和作者对话。

结合学生自身的经历或阅读经验,让学生在自我生活找到“文章”的内容,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哲理。

利用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引起学生的反思,得出:“我们应该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共同维护我们的家园,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形成和谐的朋友关系”这样的结论。使学生更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学生学习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学习运用。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导读法、点拨法

【教学准备】: ①课前布置预习本课字词,熟读课文。

②古桥的图片,录有风声、雨声、鸟叫声、溪流声等声响的磁带。

③制作教学课件。

【课时】:2课时

【教学环节设计】: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导语:同学们,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学生可根据课题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语言流畅、完整即可)

师:让我们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李汉荣先生走进山林,去拜访作者“山中众朋友”。

(二)整体感知全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要求:①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②读完后回答: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

(2)读后交流:

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依次找出来)

(明确图示)依次是:古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石头-阵雨

①在依次找朋友的时候,对照相应的段落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内容,在读时纠正字音,将重点字词读正确并理解词语意思。

栀(zhī)子 湛(zhàn)蓝

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声望卓著)

津津乐道(形容饶有兴味地谈论)

幽径:隐蔽、僻静的小路。

波光明灭: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

唱和: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

吟咏:“咏”的基本意思是指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吟”往往跟“咏”连在一起,含义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古人有一说,动声叫吟,长言叫咏。

②李汉荣先生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

学生讨论后明确: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默读读文,找出描写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感情的有关语句,读一读,组织交流。

老桥——“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树——“是我的知己”,“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山泉——“要我重新梳妆”;溪流——邀我“唱和”;瀑布——“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悬崖——“挺拔的身躯”,“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白云——“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云雀——谈“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小结: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它们成了我们的朋友。作者进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访友”。

(三)研读与赏析

师:李汉荣先生是那么地热爱大自然,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和他一起会晤我们的好朋友。请你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用“我喜欢,是因为”的句式说一句话。

(要求学生先将有关的段落有感情的读一遍,然后再回答问题。)

结合学生的回答,逐一品读精彩句段,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精读段落:

1、古桥: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课件:课文插图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抓住“德高望重”一词)

(默读画句,读后交流自己意见。)

师:对古桥,作者在叙述时人称有无变化?如果有,请揣摩一下变化的原因,并思考变化时应注意的问题。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

师小结: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由第三人称转为第二人称,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2、树林里:作者不仅把林中的一切当做自己的朋友,当他进入树林,看到一棵棵树的时候,他把自己也想象成了一棵树,生根长枝。请同学们读一读有关的句子,体会当时作者是怎样的一种感受?

(生自由读句体会)(抓住:“知己”“人树相融”来理解)

师小结: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了一体。这是多么美妙的一种情境啊!从这种奇特的想象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种“知己”情谊。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再来读一读。

3、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1)上面这句话中指的是哪些朋友呢?请熟读第五自然段。

(2)“哪个不是我的朋友”言外之意是什么?用具体的朋友替换掉“这山中的朋友”,可以怎么说?(这山中的山泉溪流就是我的朋友;这山中的瀑布、悬崖、溪流,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1)作者将山中的景物都联想成什么了?

(2)通过朗读感受山泉的清明、溪流的欢快、瀑布的雄浑、悬崖的挺拔和巍峨、白云的洁白和宁静、云雀的欣喜和欢乐。(播放磁带,通过声响带给学生最真切的感受,促进学生的朗读感悟。)

(3)面对这我们热情的招呼,我们这些朋友可能会怎样回答呢?请选择一位朋友,将他的回答写下来。

如: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山泉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随意读某一位朋友的话,指学生作答。

(4)有感情地朗读整段话:同桌对读,师生轮读。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引言:上节课,我们跟随李汉荣先生拜访了山中的众多好朋友,他们都是谁呢?(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师:大自然是人类的家园,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是人类的朋友,愿我们每一个人都热爱大自然。请你带着自己的体会将课文朗读一遍。

(四)仿写

1、从称呼角度看,文章在写作上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讨论明确:(图示)运用第二人称的写法,如同和人对话,显得亲切自然。

2、读5节,找出起最有特点的句子形式,试仿写

讨论明确:“你好!---------”典型的第二人称。注意称呼的选择。示例:

A、你好!高大的树木,你撑着一把巨伞,是让我停留脚步休憩吗? B、你好!翩翩起舞的蝴蝶,你跟随自然的音乐,跳起生命的舞蹈。(指几名同学读出自己的句子,评析。)

(五)、体验与反思(图示)

体验:学生活动:

①讲述自己一次与自然美景亲密接触的经历。

②回想自己以前阅读过的有关亲近自然、从自然中获得人生灵感的文章,并与同学分享。

(预设:农村同学大多数都会有类似的经历,老师只要作适当的引导就可以,把时间让给学生。)

(说明:通过活动,学生既可以在文章找到自我,更可以在自我生活找到“文章”的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哲理,这正是阅读的最高境界:读出自我。)

反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问题:

1、文章体现了人与自然一种怎样的关系?

2、生活中人与自然有哪些不和谐的现象?

3、假如你是自然中的一员,你想对破坏自然的人们说些什么?

4、学生自由发言。

5、师总结:(图示)我们应该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共同维护我们的家园,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形成和谐的朋友关系。我相信,这也是本文作者的心声。

(六)、作业布置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到三个部分,背诵下来。(必做)

②利用课余时间来一次“田野访友”,试着与田野中景物交朋友。

③以“田野访友”为题,写一个片断,表达你对自然的热爱和由景物而引发的对人生的思考。(②③选做)

(七)板书设计

1、山中访友

山中观景(事)

山中访友 拟人手法(手法)

热爱自然(情)

标题:山中访友优秀教案
网址:https://u.sanwen.net/subject/1555825.html
沙发回目录

山中访友优秀教案2

歌德 | 2013-09-02 14:56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3.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4.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

(2)读后交流,了解大意。

读通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2)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师随机纠正,重点点拨。

拜访古桥,朗读体验

(1)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第3自然段。

(2)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有关句子。

(3)再读读画线的话,体会体会,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对古桥诉说的?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4)交流感受。

结合理解“德高望重”,体会老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大家服务的品质。

(5)体会写法。

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读者。

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听写词语,复习引入

(1)听写词语。

清爽德高望重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津津乐道精致蕴含奥秘别有深意侠客

(2)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山林去访友。

读文感悟,体验情感

(1)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用横线划出,访问了哪些朋友?

(2)再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3)交流感受,随机教学。

①第4自然段:重点点拨对树的有关句子的体验。

读一读,体会作者当时人树相融的感受。

感受幻境,体会写法。

②第5自然段:通过朗读,感受与山中朋友的亲热。

朗读,读得亲切、热情,像是在对老朋友打招呼。

体会写法:排比的句式、拟人的手法。

③第6自然段:难点是体验作者是在用心地感受。

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让我们感觉到生命的轮回、世事的变迁。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只有像作者那样用心地去感受,才能感受得到。

④第7自然段:一场突如其来的雨,给作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也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真是变幻莫测,令人陶醉。

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清晨进山,到“带回一路月色”,从这儿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那份亲密无间。

(2)体会写法: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怀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

课外延伸,强化体验

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友”。

这种类体验,你们也有过吗?和同学交流交流。

背诵积累,提升感悟

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

(浙江省嵊州市剡山小学陈洁敏)

板凳回目录

山中访友优秀教案3

歌德 | 2013-09-02 14:56

山中访友优秀教案3

课前准备

1.古桥的图片。

2.录有风声、雨声、鸟叫声、溪流声等声响的磁带或光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创设悬念,揭示课题

①同学们平时都有哪些朋友?会去探访你的好朋友吗?

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跟朋友有关的特殊的文章,文中的作者要探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

③出示课题《山中访友》,学生读题。

④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探访他的好朋友。

↘读通课文,掌握字词

①初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圈出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并多读几遍。读通课文,了解大概内容。

②交流生字词的读法,汇报好词,集体品读。

清爽吟诵唱和陡峭挺拔精致奥秘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

①谁来简单地说说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

↘学习“出门”,感受心情

①作者轻装上路,读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感受他当时的心情。(心情好;高兴)

[/font]

②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很好?

出了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

(1)自由地读读这句话,感受话中所包蕴着的情意与心情。

(2)理解“与微风撞了个满怀”的写法及所包含的韵味。

(3)带着轻松愉悦激动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1)读读这句话,从什么地方最能看出作者的好心情?

“满怀”是什么意思?与上一句的“满怀”意思一样吗?平时还可以说什么东西是满怀的?用“满怀______”练习说话。

(2)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朗读这句话。

↘[font=宋体]再读课文,捕获感知

①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出门访友。请同学们再自由地、放声地读读全文,想想作者去山中访问了哪些朋友,他是如何看待这些朋友的?

②交流讨论。(友好的;他们是真朋挚友;作者是带着欣赏的眼光在与他的朋友在交流;他们之间感情很真挚……)

↘精读课文,感悟深情

①请同学们再一次跟随着作者去探访他的那些特殊的朋友。认真读读第三自然段到文章的最后,想想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跟这些朋友有深厚的感情,可以把你的理解写在句子的旁边。

②交流同学们划出的句子。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1)自由读读第三自然段,想象并说说这座古桥的模样。出示古桥图片,思考:作者面对这样一座古老的石桥他联想到了什么?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形象地写出石桥的古老沧桑,暗示了古桥所发挥的作用,指出了作者对于古桥的一片情深)

(2)读读句子,请想象一下,这座古桥在几百年的历程之中,他驮过了哪些人,在他的身上曾经发生过了哪些事?

(3)谈谈你对“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这句话的理解。

(4)自由朗读;指名朗读;师生共读。

↘抄写词语,自主背诵

①抄写含有要写的字的词语。

瀑布陡峭身躯津津乐道蕴含侠客

②有能力的同学将第三自然段熟读至诵。

第二课时

↘回顾“朋友”,引入新课

①上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去访问了他的一个老朋友,那座古老的石桥。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入深山去探望我们那些特殊的朋友!

↘朋友相见,感受情意

①除了“古桥”这位老朋友以外,还探访了哪些好朋友呢?他们之间情谊如何,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知的?请你们拿起书本,快速地浏览一遍。

②交流探究,品评赏读

有侧重地品析下列语句。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1)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用朗读来加深自己的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

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1)默读,想象作者描写的情景。

(2)同桌互读,交流对这段话的体会。

(3)指名汇报对这段话的理解。(丰富的想象;写出了融入大自然的感受)

(4)带着自己的体会多读几遍。

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1)指哪些朋友呢?请熟读第五自然段。

(2)“哪个不是我的朋友”言外之意是什么?用具体的朋友替换掉“这山中的朋友”,可以怎么说?(这山中的山泉溪流就是我的朋友;这山中的瀑布、悬崖、溪流,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1)作者将山中的景物都联想成什么了?

(2)通过朗读感受山泉的清明、溪流的欢快、瀑布的雄浑、悬崖的挺拔和巍峨、白云的洁白和宁静、云雀的欣喜和欢乐。(播放磁带,通过声响带给学生最真切的感受,促进学生的朗读感悟。)

(3)面对这我们热情的招呼,我们这些朋友可能会怎样回答呢?请选择一位朋友,将他的回答写下来。

如: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山泉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随意读某一位朋友的话,指学生作答。

(4)有感情地朗读整段话:同桌对读,师生轮读。

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我听见时间的隆隆回声。

(1)细读,思考:作者看到落花与落叶联想到了什么?

(2)引导讨论:作者从落花、落叶、石头中体会到了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字。

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满世界都是雨,头顶的岩石像为我撑起的巨伞。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1)默读,提出不懂的问题,互相交流。

(2)雨大吗?下雨时的情景什么样子?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来概括一下。(电闪雷鸣、瓢泼大雨等)

(3)如何理解“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4)齐读一遍。

↘作别朋友,临行寄语

①读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交流发现。(作者在山中呆了整整一天;首尾呼应等。)

②带着“好心情”,有感情地读课文。

↘升华感情,背诵结课

①通读全文,交流: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②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到三个部分,背诵下来。

#4楼回目录

山中访友优秀教案4

歌德 | 2013-09-02 14:56

山中访友优秀教案4

教学设想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古桥、树林、山泉……经过作者动情的叙述,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们也仿佛走到了每一位读者的心中,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正当在与“朋友们”互诉心声之中,作者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真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所以本文教学定位在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语言,以陶治学生心灵,使学生得到美的教育和生活观的教育。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假如你没读过《山中访友》这篇课文,请展开你想像的翅膀,猜一猜李汉荣先生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访问的情形会是怎样的? (学生可能回答:作者可能去访问一位德高望重,曾经与自己同呼吸共患难的山中隐士;我想作者可能去访问一位功成身退,隐居山林的朋友,他们约好了对酒吟诗;作者访问的朋友是一位丹青妙手,他经常在山中实地写生。访一位多年不见的住在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艺;访一位隐居山中的诗人煮茶论诗;访一位得道的僧人禅悟人生; 访山中的动物要保护动物等) 可李汉荣先生到底去山中拜访了怎样的朋友?让我们闭上眼睛,去听听作者给我们讲述他山中访友的经历。

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朗读《山中访友》,学生听读并思考:李汉荣先生到底去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交流探讨

1. 谁能说说李汉荣先生去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呢?

明确:作者拜访了古桥、树林、山泉、小溪、蚂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老柏树等。

2. 可是李汉荣先生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

学生讨论后明确: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 李汉荣先生是那么地热爱大自然,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他走进山中,去会晤他山中的众朋友,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用“我喜欢 ,是因为 ”的句式说一句话。

学生可能有以下回答:

(1)喜欢白云大嫂。作者把白云的纯洁比喻成白衣天使,使人感到生动亲切,并且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白云用自己的身躯为天空增添活力,使人仿佛感到白云有了思想,有了生命,而且是一位热情的大嫂,有无私奉献的秉性。

(2)喜欢瀑布大哥。他是雄浑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天生的金嗓子,从古唱到今,不知疲倦,不求回报,他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与现代社会上一些走穴的歌星,形成鲜明的对比

(3)喜欢悬崖爷爷。因为悬崖爷爷虽然没有花仙子们美丽,没有溪流妹妹清澈,但他那种无杂念的心境深深印在人的脑海里,他是那么的高大,充满着智慧,他使我们明白了做人要如悬崖一样,永远保持平和良好的心态。

(3)喜欢老桥。老桥的特点在于一个“老”字,它像慈祥的老爷爷,无言地唱着历史的歌。世间万物在转瞬间都是千变万化的,惟有它仍矗立在滚滚流水上,散发着古老而坚韧的气息,世间的一切都改变不了它那庄严的姿态,岁月使它渐渐衰老,不再富有往日的活力,可它总是永远保持同一种姿态去默默地为人们服务,在它身上洋溢着一种让人钦佩的坚韧与豁达。

4.既然是山中访友,那么李汉荣先生跟自己的好朋友交流了吗?他们又是怎样交流的?

明确:李汉荣先生在文章中,已经到了物我交融的境界,景物的美在他眼里已经成了一个个玄奥而善良的思想,他对大自然的喜爱程度已经远远不是只用眼睛去观赏他们的外表,而是用心在冥想,用心在与大自然的朋友们交谈。然后美读课文。

5. 在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中,你有哪些美妙的想象?

(学生自由谈)

(1)我仿佛看到阳光,它射进了树林,大树爷爷们用翠绿的叶子剪刀,将阳光裁成许多块,送给小鸟们,送给小草们,送给每天陪伴树爷爷的小蘑菇们,鸟儿们收到了树爷爷的阳光片,歌声更宛转,小草收到了阳光片,把阳光当作被子,暖暖和和地盖在身上,伸伸懒腰,渐渐入睡。

(2)我仿佛听到了风精灵带着一阵花香飞来了,在树林间穿梭,回旋,每一株树都被这奇异的味道陶醉了,翠绿的双手有节奏地摆动着,白云见了忍不住要与他们共舞,呼唤着她们的女儿—雾来完成这个心愿。

(3)我仿佛感受到:潺潺的溪水,平静而柔和,忽然,一块巨大的岩石挡住了溪水的去路,这下小溪急了,用整个明镜般的身躯与岩石搏斗,一块碧蓝的翡翠霎时间就碎了,在阳光下晶莹剔透,咚咚的回声漾出连绵悠长的旋律,此时此刻,似乎我也化作一颗水珠,在溪水中欢跳,在岩石上留下可爱的脚印。

(4)我仿佛觉得自己真的生了一对翅膀,拍打着飞向那葱郁的白桦林,宝蓝石一样的天空中漂浮着雪一样的白云,它们无忧无虑地飘动,或浓或淡,或聚或散,还时不时地变换形态。在这样的天空中飞翔真舒服,喳喳的云雀在空中微微荡漾,似乎在对我说:小鸟小鸟,我的好妹妹,你在城市生活的好吗?快点回来吧,湛蓝的天空依然等着你……。

教师结束语:当你怀着一个好心情看这个世界时,你会发现世界原来如此妙不可言,大自然原来如此神奇,令人陶醉,不禁想做大自然的一员,去亲身感受大自然脉搏的跳动,用大自然的语言去跟游人进行一次心灵的交谈。李汉荣先生把自然景物当作自己的朋友,感觉那么美好,那么亲切。孔子曰:“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而我说:“有朋自山中来,不亦乐乎?有朋自大自然中来,不亦乐乎?”同学们,让我们敞开心扉,走进大自然,去拥抱大自然,广交大自然中的朋友吧!下课。

布置作业

把在体会课文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时的美妙想象写下来,课下交流。

执教感言:

骄傲一点说,我觉得我真正抓住了本文教学的要害!我真心希望我能开心的度过一节语文课,同学们也能开心的度过一节语文课,或许,他们并没有掌握太多的朗读与写作的技巧,可是我知道,在这堂课里,他们是真正喜欢语文的。我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尽管教不了太多的东西给我的学生,那么,就让我教给我的学生喜欢语文吧!

标题: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