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800字

歌德 | 楼主 |2013-08-22 15:17:04 共有8个回复 22908次阅读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800字

最近,我阅读了《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作者风趣幽默的话语令我十分喜爱这部书。作者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对斗争的描述淋漓尽致,对情节的把握炉火纯青,真的很令我钦佩。在书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朱元璋了,一个出身于农民世家的人,竟然能成功当上皇帝。

朱元璋小时候深受元朝的腐败统治之苦,家中十分贫苦,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无所有的贫农,是通过造反才拥有了天下。放牛、做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简单的简历。没受过教育,却能直接带领千军万马争夺王位,是个军事天才,也是个人事管理天才。对于这种情况,我有自己的看法:平静的湖面,练不出不畏风浪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宁静的世界,找不出真正的英雄,朱元璋就是在如此恶劣的情况下,成为一个伟大的霸主。正是青少年时期的艰苦经历磨炼了朱元璋,使他变得老成而有心计。

朱元璋最令我佩服的是他的各种本领:果断、让朱元璋能在危险的情况下做出最正确的判断;坚持、能让他在僵持时打破僵局;冷静、能让他有准确的策略。这三样宝物、合起来,能让你在战场上完美地指挥出应敌的方法,假如任何事中,都具备果断、冷静和坚持会让你在困境中发现机会。在这三个本领前,相信无论怎样的困难都回迎刃而解,最后将登上成功的彼岸。

朱元璋还教会了我自信,他曾经说过“我相信我是对的”。在通往胜利之门的路上,你会捡到很多钥匙,这些钥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闪闪,但只有一把才能打开那扇胜利之门。当你引领大军作战,当百万生灵的一切掌握在你的手中,当你只有一次尝试的机会,没有多少人能不紧张,而在战争中,只有一个时机是最适合的,如果失败了,你将失去一切。但朱元璋却在关键时刻毫不紧张,他相信了自己的决定,是自信,使他一步一步地走向皇位。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我读了《明朝那些事儿》后,朱元璋成为了我生活中的老师,他教会了我果断、冷静、坚持、自信等等必会的本领,他仿佛和我说:乱世之中本身是没有天才,但只要有了各种本领,你就是一定会成功,本领能助你登上成功的高峰。

标题:《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800字
网址:https://u.sanwen.net/subject/1554479.html
沙发回目录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800字

歌德 | 2013-08-22 15:17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800字

说实话的,我这人没有什么爱好,就喜欢看100%绝对课外性的书。不知不觉中,我结识了一个叫《明朝那些事儿》的朋友。于是,我就成为了当年明月,也就是《明朝那些事儿》作者的又一个“粉丝”。

这本书,从朱元璋起义开始讲起,用幽默的语气,讲述了大明王朝近三百年的历史,直到明末朱由检自杀为止。事实上,这本书就是我了解明朝的唯一途径。我知道这不太好,但我还是相信当年明月的实力的。

每看完一部《明朝那些事儿》后,我都会迫切地期待着下一部“出炉”。我很欣赏当年明月这种写作风格。要不然,我这个区区六年级的学生怎能看懂?

我认为这本书不仅仅只讲述了明朝的整个历史,还告诉了我们许多的道理。首先,做皇帝就像开公司,经营不善就会破产。但人家破产可以重来,一个王朝“破产”,估计“老板”生存的可能性为零。就像大结局中的结束语:走上了这条路,就不能回头。因为如此,我也不想当皇上。万一哪天国家出了事,自己能力又不怎样,岂不完蛋?还是共产主义好啊,有得选举,能力不好不用你当,当个老百姓活得实实在在才好。

其次,就是“祸从口出”的问题。想唐伯虎当年由于口出狂言,在科举交卷后当着大家的面说自己必中会元,使大家猜疑他作弊而他则被逐出考场。俗话说得好,“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哪天随便说出来的话可能就会毁了你。所以,当心啊!

最后,就是对待人生的态度问题。当年明月在书中写道:我要告诉你,所谓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只是粪土。先变成粪,再变成土。没错,正是这样。当你匆匆地过完了一生,赢得了许多荣誉和名利。然而当你在临危时再想这些东西,会觉得有意义吗?有,但不是指这个。死而无憾,这才是人生的意义。或者,也是《明朝那些事儿》的最后一章的结束语: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我写完了。我知道仅凭这篇文章,是不能表达我的全部情感的。可我还是要写,因为,这是对我的一种满足,仅此而已。

板凳回目录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800字

歌德 | 2013-08-22 15:17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800字

昨天几个同乡会的负责人相约到刘陶叔叔家拜年,一走进刘叔叔家,就看到一茶几的书,最上面的一本就是《明朝那些事儿》,前几天和网友牧野还聊到这本书,对它有一点点了解,刘叔叔看到我爱不释手的样子,他就送给我了,回到家,网也不上了,认真的拜读,还真学了不少东西。

《明朝的那些事儿》说的是自明太祖朱元璋出生起,到明朝灭亡300年的事。第一卷则从朱元璋出生开始写起,到永乐大帝夺位的靖难之役结束为止,叙述了明朝最艰苦卓绝的开国过程,其实就是以前一直被说书人及老百姓所钟爱的《英烈传》的内容,不过多了靖难之役。

在阅读部分篇章后,感觉到该书语言风趣,情节生动,作者似乎在写一部"通俗版的明朝通史"。能让历史写得这样,还真让我佩服了。

不管从如今历史讲述者的自述,还是公众对历史的追捧,都不难看出,公众喜欢并需要历史,只是痛恨“教科书”式的表达。

有人说,历史不可以幽默不可以白话,因为历史是严肃的,这话没错,但我认为必须要加个前提,那就是你写的是给专业人士看的学术论文,而不是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

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它就应该是幽默有趣的,精彩的说着大白话的历史书。因为现如今的老百姓们虽然大都有文化有文凭,可他们毕竟不全是历史专业出来的,没有那么多关于历史的基础专业知识,如果你给他们看的书,要先让大家伙都去预习一回历史基础课,看完通史或通鉴才可以看,这玩笑就不免开大了。

我喜欢这种方式,可能是和我自己水平有限有关吧,从小读书就不认真的我,平时一看到文言文的东西就头痛,现在好了,读历史居然可以这样轻松。

我想,那些认为历史书不可以幽默、白话,必须要严肃的先生们,显然是不屑于做这事的。既然他们不愿意做,那还有谁愿意用老百姓能听明白的语言,给我们这些草根们说说历史上的那些事儿,说说汉朝、唐朝、宋朝、明朝那些事儿呢?

如果是有这样的书再出版,我一定要好好学一下中国的历史,这个小伙子听说是武汉人,才27岁,在广州是一个公务员,如果有缘真想拜访他,好好向他学习,不管人家怎样向他拍砖,我在心中永远支持他,后生可畏。佩服。

#4楼回目录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800字

歌德 | 2013-08-22 15:18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800字

终于,熬黑了眼圈,耽搁了些许工作的情况下,将《明朝那些事儿》看完了。精彩!不仅仅是明月写得精彩,明朝的那段历史本就精彩绝伦,不愧是当时的世界第一帝国,不到三百年的时间,能人、强人、猛

人、牛人辈出,此起彼伏间,将大明王朝点缀与粉饰的光芒万丈。对于他们,在或敬佩或痛恨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从他们身上学些什么,比如:

大明公司的创始人老朱同志告诉我们,人是需要有压力才行的!即便是一个没有什么志向欲望又很小的人,在强大的压力特别是强大的生存压力下,是会激发出强大的潜力的,且一发不可收拾!注意!还要找一个大脚的女人做老婆!那就更完美了。

苦大仇深的朱棣老大告诉我们,转正是很艰难的事,需要你付出很多很多,即便是转正了,你还得篡改之前的某些历史纪录,当然,做的不完美,是会留下诟病的。

缥缈仙人嘉靖告诉我们,聪明的人可以将别人玩弄于掌股之间,但是,最终将被更聪明的人玩弄于掌股之间,所谓风水轮流转就是这道理。

老幺崇祯告诉我们,烂透了的烂摊子是不怎么好再收拾了,即便是你再有理想有抱负很努力很勤奋,那也只能搞个回光返照之类的,基本无济于事了。因为此刻,连老天爷都会插你一杆子。不过,千万不要因为摊子烂,就不管了,记住一个名言:重在参与!

因此,大明公司总结三百年之经验告诫后世来者:内忧大于外患。

老总级的除外,大明公司的中层干部及部分技术人员更是可圈可点:

郑和同志告诉我们,人从小就应该有某种信念,并且为了这个信念,你还要去努力,不要因为各种艰难而退缩,因为信念中的那个目标你是能实现的。

王守仁先生告诉我们,成为圣人的路是漫长的坎坷的,是精神病人还是圣人,别人对你的看法就在你顿悟的那一瞬间。

杨廷和大爷告诉我们,人是不可能风光一辈子的,关键时刻你要学会放弃,要懂得什么叫激流勇退,这样,你方可安享天年。

张居正大佬告诉我们,搞政治,人除了聪明,还要长的帅!真的,关键时刻,帅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对于那些惊慌失措中的又有着极高背景的孤儿寡母。

杨继盛强人告诉我们兰博只是电影编剧塑造的虚假人物,关公的刮骨疗伤不过是小儿科。

一根筋海瑞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清官还是存在的,不要对这个世界太过失望,毕竟清官不只是个传说。

浪荡子唐伯虎告诉我们,高考时请大家低调一点,不然会后悔的。和他一同失意的同班同学徐经随即愤青发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一句大屁话!我的子孙不要读书做官了!于是,他儿子的儿子的儿子听从吩咐,浪荡天涯,人家送了他个名字叫“徐霞客”,居然名垂千古。原来高考不是我们的唯一出路。

孙承宗大师告诉我们,马其顿防线只是一个花架子,他的关宁防线才是真正的铜墙铁壁!是的,这个铜墙铁壁撞死了努尔哈赤,皇太极更是因它而产生了心理阴影。所以好钢要用在刀口上,解决问题要抓住关键所在!

变态魏忠贤告诉我们,当你坏事干尽时,有人会来给你唱《五更断魂曲》的,那是真要命的!一点不假!

袁崇焕牛人告诉我们,不要让人家随便看清你,有点争议,更能让人记忆深刻。

李时珍院长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伟人,他关注的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是全人类!

#5楼回目录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800字

歌德 | 2013-08-22 15:18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800字

上文说到读书,结果第一本要读得《平凡的世界》没借到,索性读了热门的《明朝那些事儿》,早就知道新浪网上炒的火热的这本书却一直不屑一读,今天发现目光太短浅,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所以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由于只借到了2,所以我只好从朱棣开始了解明朝的那些事儿,原来对明朝的概念只停留在宦官当道,现在倒是有些立体感了,原来诺大的北京城就是从朱棣开始兴建的,明朝的产物“东厂”是因为办公地点设在东华门而改称“东厂”,就是现在的王府井大街附近,而且那里现在还有一个东厂胡同,嘿嘿,历史真的就在脚下,谁想到当年一个特务机构的办公地点现在遍地是黄金啊。

另外书中还提到了郑和七下西洋的历史,猛的发现奥运开幕式上也呈现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不是吹嘘咱历史上曾多么辉煌,是说咱中国人多么厚道,当年那么强都没抢邻居地盘,举着“探访好朋友、问候好邻居、结识好伙伴”的大旗和这些小国友好交流、和平相处,顺带做点生意,最终是要与那个“和”字呼应,好厉害的导演,咋那么深邃呢?

书中还提到一人让我很钦佩的一人---杨溥,不是因为他的才高八斗而是一种精神。当皇帝以勾结太子为名将它关入大牢,面对做不穿的牢底以及随时砍头的危险他却用不停读书的方式度过这牢中难熬的日日夜夜,十年后皇上得知他在牢中不停地读书后重用此人,后成为一代名臣。我曾想若是我们在图书馆不停地看它十年书,是不是我们一定会功成名就?没准,只是有谁能做到呢?

#6楼回目录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800字

歌德 | 2013-08-22 15:18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800字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明朝于谦写的《石灰吟》,于谦是一个诗人,我们的课本也是这样告诉我们的,直到我看了《明朝那些事》这本书以后我才知道于谦这个人远不仅仅是一个诗人,一个朝廷的文官,同时还是一个伟大的军事指挥官,在北京保卫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明正统十四年(1449)十月八日,瓦剌军进攻北京,想重建大元帝国。当时的兵部尚书于谦下达总动员令,召集了22万守军,发起了北京保卫战,并亲自镇守最危险的德胜门,并最终取的了保卫战的胜利。北京保卫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战役,如果此战失败,中国历史将会改写,因为京城一旦失陷,北方将无险可守,半壁江山必然难保,大明王朝的国运也将被改变,在这场决定历史的战争中,明朝政府在主力被歼,上皇被俘,兵力不足,士气全无的情况下,采用了正确的军事和外交方针,最终击败了来犯的蒙古军队,保住了帝国的北部领土,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从一盘散沙、行将崩溃到众志成城、坚如磐石,从满天阴云、兵临城下到云开雾散、破敌千里,大明帝国终于转危为安,北京保卫战创造了一个力挽狂澜的奇迹。而这个奇迹的缔造人正是于谦。当几乎所有的人都对现状绝望的时候,他挺身而出,担当重任,挽救国家于危难之时。从这本书中我体会到:历史必定会有战争;朝代的变化是通过战争来进行的,历史是由朝代的变化组成的。虽然战争非常残酷,但战争也是历史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我们课本中出现的历史人物不太生动,通过读这套书,让我更深的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故事和内幕,比如于谦、戚继光、王安石等。

#7楼回目录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800字

歌德 | 2013-08-22 15:19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800字

原创小说<<明朝那些事儿>>得到读者热捧的时候,不经意间随手翻阅了一下第一册,立即被作者当年明月那轻松、调侃的笔触所吸引,一下子便爱不释手了。正好同事那儿有一整套,随即索来,一鼓作气看完全册。小说内容跌岩起伏、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作者写作手法新颖超脱、通俗易懂,幽默寓意的道出了明朝三百年来历史变迁。

纵观全书,从明朝开国黄帝朱元璋开始,到明朝最后一位皇帝祟祯结束,朱家王朝经历了十七位黄帝的变更交替。为了争夺皇位,一脉相承的骨肉也同室操戈、相互残杀;皇室大臣们更是为了取得权利和满足个人私欲,尔虞我诈、血雨腥风,不惜踩着别人的头顶,踏着别人的尸体来得到;贪官污吏层出不穷,民众遭殃;皇帝轻信谗言,忠臣、爱国人士惨遭荼毒、迫害、含怨九泉。也有那正直人士,智慧超人;躲过明枪暗箭,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化险为夷;不为己只为民、为国,功成名就,做到了流芳千古。

虽然本书主要是写的明朝的历史变迁,看到只是权利和欲望的争斗过程。但我认为本书最精髓部分并不在此,而是在最后一段话里,也是作者真正的意图所在。在写完明朝历史的最后,作者话锋一转,介绍了一个与朝廷政局似乎不相干的人物:他就是明朝著名的地理学家、旅游家徐宏祖。徐宏祖在游历了高山、河川的同时,记了描写地理地貌的大量笔记,后人整理成书《徐霞客游记》。他的成就,为后人所敬仰。像他这种人,能在世事纷扰中挣托出来,摈弃官场的诱惑,淡泊名利、另辟蹊径、与自然为伍,去实现人生的价值,这才是成功者、江山的真正拥有者。历代王朝所谓的江山,他们真正的曾拥有过吗?他们深居皇宫,起居和勤政都被大臣们所左右,即便是出使巡游,也得前呼后应、陪伴左右,那能容得自由之身。像明朝最能玩的朱厚照皇帝,在挖空心思的逃出皇宫后,大臣们却惊慌万分、穷追不舍,直到班师回宫。真是人在皇宫,身不由己啊!无奈!无奈!太无奈!

最欣赏的的作者最后一句话: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8楼回目录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800字

歌德 | 2013-08-22 15:19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800字

一个皇帝,知人善任,郑和七下西洋,解缙编撰《永乐大典》,御驾亲征平定边疆,如此等等。文治武功,国家昌盛,赢得外邦来朝。朱棣,好样的。

一个皇帝,在位一年(监国二十年),因其仁厚,亦获好评。朱高炽,不错。

一个皇帝,休身养息,体恤万民,终至仁宣之治。十载发展,民众之福。朱瞻基,是个好同志。

其实民众的智慧是无限的,当局者只要创建制度和条件,社会发展自不可限量,如今日之美国,制度保证了政权的自然更替,也确定了自由的市场经济原则,由是国家一片繁荣景象。而吾等国度,上位者自以为聪明了得,不是搜刮民脂民膏,便是自作聪明大跃进,思之前辈,观之他国,我等岂有自豪之本?(当然,现在好多了。)

还民众一片自由的天地,民众给世界一个强盛的中国。

朱祁镇,盲从太监王振,终致俘虏身份,并置国家于危难之境。于谦等臣奋力搏击,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人,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朱祁镇从皇帝到俘虏,实在是咎由自取。而后回家又被囚,实在是权力惹的祸,其弟朱祈钰已在皇位,岂能罢手?他肯,他的手下也未必肯。权力,权力,权力!

然上天似乎有意弄人,朱祁镇竟又复登皇位,真是有意思!

启示一、上位者当有雄图大志,借他人之智、之力,为我所用,利于社稷,皆为明君英主。

启示二、上位者当有独立主见,不可无知地任人摆布。朱祁镇竟为太监所胁迫,实在悲哀,然一切皆是咎由自取。

启示三、危难之际,英雄方显,所谓时势造英雄是也。但我倒希望世间永享太平,英雄永远不显。只是,似乎不能遂人愿。

启示四、成功时不能得意忘形,失败时不能轻言放弃,也先与于谦是也。

启示五、做人要低调,成功时尤要低调。

#9楼回目录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800字

歌德 | 2013-08-22 15:20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800字

虽然我很多年没有买书了,但借来的书我还是很乐意去读的。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我上高中的时侯就买了一套四大名著读了。水浒三国读了很多次,但不同年纪去读,每次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利用坐公交车和泡澡的时间,花了一周的时间读完了《明朝那些事儿》第一卷,感慨又是许多。

1、朱元璋在建国后搞的洪武四大案,杀贪官污吏,做的种种运动,感觉跟××年前的运动非常相像,只不过名称不同罢了。不同的人采取的策略是不一样的,汉武帝杀了那么多人,甚至杀了他心爱的爱妃,为他儿子继位扫清障碍;乾隆没怎么杀人,留了肥肥的和珅给嘉庆杀。

2、上天要成就一个人,有时候确实是非常眷顾他的。朱棣怎么那么走运呢?就那么点兵力,还能直接从北京打到南京?他进攻的时侯,其他省的军队就去抄他的老家就好了。他要是能冲到南京的话,建文帝要么固守,要么率兵远离就好了,总体上还是建文帝的赢面最大。行军打仗,政治斗争,不能太仁慈。

3、看着历史的画卷,有时候觉得大丈夫纵其一生,不去建功立业,只是庸庸碌碌活着,那也没啥意思了。纵使不是打仗,其他领域也能建功立业的,我觉得创业可能也是一种。朱元璋的造反是被迫的,朱棣的造反是早有预谋的,常遇春的突袭是勇猛的,蓝玉深入大漠是煎熬的,不管怎样,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一颗坚强的心。还有,一时的失败也不要紧,关键是有屡败屡战的决心。

今天周六,我去上海歌城唱歌了,今天懒得唱那些软绵绵的歌了,突然觉得那些早已不适合现在的我唱了。今天唱Beyond的特别有感觉,坐在那里,我脑海里闪过以往的一幕幕场景,突然很想回家写代码。

标题: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