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pi的奇幻漂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

捧心西子 | 楼主 |2012-11-28 09:18:19 共有2个回复 2404次阅读

在《少年pi》的制作特辑里,李安谈到了对影片的理解:拍这部电影是他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过程。如果没记错的话,同样的意思在他的《十年一觉电影梦》一书中也表达过,我最爱的导演是李安,因为他的每一部电影都直达人内心的欲望。

在《断背山》上,李安让一句话成为世界流行语: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在《少年pi》中,这句话可以换成: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孟加拉虎。

1

从片名不难看出,这是一部充满奇幻冒险风格的影片,从故事层面看,它讲述了一个印度少年在海难之后如何与一只同船的猛虎结伴同行的故事。这样的故事通常情况下会被笼统地归纳为“成长”或是“友谊”的主旨。更何况影片还动用了3D技术以及灾难类型的时髦元素,这就很难不让人进入到商业片的逻辑体系中去理解。

李安的电影都是剧情片,所以在故事接受的层面上,从来就不设门槛,每一个观众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需求提炼情感因子。但是,要想真正走进李安的电影世界,却非易事。在各种场合,我曾完整地看过不下几十几遍的《卧虎藏龙》,也许对迷影群体来说,这个数字都不值得拿出来说事。我想表达的是,即使如此,当我在研读李安的自传以及徐浩峰对《卧虎藏龙》的解读之后,才发现,原来我一直在《卧虎藏龙》的门口逗留,根本没有走进去。一部好电影一定是超越了浅层故事,抵达到人类最原始的情感状态。《卧虎藏龙》的玄妙之处我就不做多说,大家可以参看徐浩峰在他的影评集《刀与星辰》中的解读,真的非常独到。

在我能够理解的层次来看,《少年pi》中,一个少年、一只猛虎、一片汪洋,李安以封闭性的空间调度、瑰丽的视觉影像、虚实相间的手法,提炼了高度隐喻的人生:一个人如何与自己相处?

2

为了把故事尽量交代清楚,《少年pi》的叙事上采取了一种简单的套层结构,外层是成年pi向一个小说家讲述少年时代的故事,里层便是具体的故事内容,夹层中的是成年pi的画外音。但是,影片峰回路转,虚实相间的地方在于:当作家和观众都以为pi的故事以自己获救、老虎走进森林而终结时,成年pi又提供给我们另一个简短的故事,不同于第一个故事的主角是自己和老虎,第二个故事中的主要是全部以人物出场——水手、厨师、妈妈、自己,在小说家的推断下,他们分别对应了第一个故事中的斑马、豺狼、猩猩,而少年pi居然是第一个故事中的老虎。

李安在此模糊了现实与虚幻的边界,把想象交给观众。我没看小说,故而不知道这神来的一笔是否出自原著的精神?其实,不论哪个故事是真实发生的,少年pi与老虎帕克之间的关系毫无疑问是李安一直在探讨的。

Pi与帕克的第一次见面在父亲的动物园中,天性善良的pi凝视着帕克,坚信它不会伤害自己,但pi给它喂食的举动被爸爸以及全家拉住,并以“羊入虎口”的血淋淋的事实告诉pi,“你在它眼睛里看到的是自己的倒影。”pi与帕克多年前的一次交流以帕克惊慌逃窜中断。在那汪洋中的一条船上,pi先后看着豺狼把斑马和猩猩吃掉,但任凭外面野兽厮杀,帕克都一直没有从船里走出来,当这些动物都死了之后,老虎才叫嚣着从中跑出,它为什么选择了在这个时候出来?当少年pi和帕克奇迹地漂流到有如阿凡达一般奇幻的“食人岛”上,在岛上经历了白天的桃园仙境与夜晚的死亡之谷的对比,少年pi决定放弃长居此地的打算,并坚信帕克在自己的一个哨声之后便会跟自己再次同行,在一段让人紧张的等待之后出现了激动人心的场面——帕克果然从远处欢快地向他奔跑而来。但温暖的时刻马上被他们抵达生存之岛时被击碎。少年pi倒在沙滩上,帕克从船上跳下,在少年pi的注视下,帕克径直地走向森林入口,稍作停留,却不回头……

影片终结于pi与帕克的背影同时出现在画面中,骨瘦如柴的帕克径直地走向了森林,依旧没有回头。这一刻,我突然想哭,因为联想到《断背山》结尾,恩尼斯对着杰克留有血迹的衬衫说的那句台词:“jack,I swear……”,戛然而止,却将悲伤留给观众。

3

李安提供了两个故事供我们选择。重新缕一下:一个是少年和老虎的漂流之旅;另一个是作家推断出来的厨子吃了水手,杀死妈妈,然后pi杀死了厨子并吃掉厨子的故事。成年pi没有否认小说家的推断,只是问他喜欢哪个故事,得知对方喜欢第一个故事时,成年pi说对方看见了上帝。

我是不信上帝的,至少目前为止是这样。探讨哪个故事是真哪个是假显得匠气了些,我只能说,因为有了第二个故事,我才更喜欢第一个故事。如果第二个故事是少年pi的真实经历的话,那么老虎显然是不存在的,它只是pi的另一个自己:当他遭遇船上的人性屠戮之后,为了战胜恐惧,心里不自觉地幻化出一只老虎,之所以出现了老虎,这更多地是跟他童年时期与老虎的那次近距离的接触有关,同时,他的多种宗教信仰混合在一起,很容易让这种幻想得以成立。本片高明的地方便在于此:把一个杀戮和复仇故事转化成一个动物世界的弱肉强食以及少年和老虎的友谊故事。探讨的是人如何战胜恐惧,战胜自我,如何与自己相处。

李安的电影一贯对细节铺设比较讲究,处处设置机关。有一个细节颇为有趣,或许可以证明pi与老虎其实是合二为一的。影片中少年pi跟哥哥打赌去教堂喝水,神父问他:“U must be thirsty”,pi回答:yes。其实这句问答一语双关,thirsty不仅是口渴的意思,也是老虎的本名。我们知道,老虎是一个叫帕克的人在湖边发现的,当时老虎在喝水,就给取名thirsty,结果送到动物园的时候,工作人员误会地写成他主人的名字——帕克。

再往深处说,本片同时又探讨信仰、神性与人生存本能的一种抵牾。据说第二个人吃人的残忍故事就是源自一出真实的海难故事。几个成年人吃了一个叫帕克(本片老虎的名字)的未成年人进而生还。如此一来,我们便可以解释出,当船外的豺狼撕咬斑马以及猩猩的时候,为什么老虎一直躲在船里不出来,因为那个人正是少年pi,当他看到母亲被厨子杀死,内心被激怒,童年时代的老虎的凶狠的样子让他产生了勇气,进而杀死了厨子。这似乎让我想到了《杀死比尔》中,冷血杀手刘玉玲的角色在她童年时代的遭遇——躲在床底下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父母在面前被黑帮所杀,继而唤起内心的仇恨进行复仇。

内心被唤醒的老虎让少年pi在那场灾难中生存下来。所以当他漂流结束,可以回到正常社会生活中去的时候,理性开始恢复,自己的兽性一去不复返,所以pi悲痛欲绝。其实,每个人内心都住一只老虎,散发着原始的野性,只不过,随着年龄增长,我们被社会秩序所驯服,才更加理性。前天看到一个说法:小时候,我们摔倒了,要是身边有人,我们就大哭,要是没人就自己站起来,等我们长大了,再摔倒的时候,身边有人,我们就站起来,要是没人,就可以大哭一场。可能这说得有点远了。当我们已然被驯服,《少年pi》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想象,一种发现最初自我的方式,这就是电影和一切艺术存在的最重要的意义。

如果依着这个逻辑说开来的话,那么少年pi与老虎的奇幻漂流之旅就是一段一个人如何与自己相处的隐喻。我们每个人一生都会面临无数的诱惑和考验,内心也由此而分裂成阴暗与光明、争斗与放下的两面。每一个诱惑和考验就像一个森林的入口,到底选择不回头地走进去还是在瘫软在沙滩上的时候便被人救走?李安在电影中一直在为这个问题寻求答案。在他的电影中,那些主要的人物都是一群不合时宜的人,被社会伦理与秩序利益所囚禁,但同时又极端地向往自由,不断挣脱。他们是《喜宴》里的高伟同、《饮食男女》中的老朱、《卧虎藏龙》中的李慕白与玉娇龙、《断背山》中的恩尼斯和杰克、《色戒》里的王佳芝和易先生。李安最擅长的是处理角色之间的情感张力。而《少年pi》在奇幻冒险与灾难复仇的商业外衣之下,包裹了宗教的力量,把人物关系缩小到一个人的两面中来。其实,所有人际关系归结起来也都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也就是说服自己如何与世界和他人相处。

4

对于李安个人而言,也是如此,在《十年一觉电影梦》中,他曾大致说过这样一席话:每拍一部电影都是完全把自己放进去,很喜欢这样,但同时又非常恐惧,因为不能忍受自己完全暴露在公众面前……这何尝不是每个人心中的念想?既想把内心的大门敞开,让别人进来做客,但又怕别人进来之后发现屋内隐藏的另一个自己。所以,好的电影匠人与电影大师的区别在于:前者的电影只是提供视觉张力或者心理刺激,而后者的电影以人性深处的欲望为导向,提供独特的想象和价值观,让人们看到世界之外的另一种可能,从而让我们去探究真正的自己。

这就是为什么我如此钟爱李安,钟爱他的电影。在我的经验系统中,他是唯一一个让我可以守在零点看首映、午夜三点驱车到家、在第二天还要上班的时候为他再写三个小时感想的导演。提到李安,最多的词是“儒雅”,但我一直认为,李安有一颗比任何导演都坚硬的心。我每次都会跟学生和朋友推荐李安电影以及他的《十年一觉电影梦》,只要看看他的那本书,你就会明白,永远不要通过一个人的外表去判断他。将《少年pi》与李安做一参照的话,可以发现,老虎离开少年pi的时候决绝地没有回头,pi伤心欲绝,这其实也是李安的一次顾影自怜。李安在采访中谈的最多的就是自由,他一生也在追求自由,又总是被家庭和社会压抑,其实,他想说的是,我的内心也住着野兽,它无时无刻不在咆哮……“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或许可以说到其中的一二。

标题:少年pi的奇幻漂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
网址:https://u.sanwen.net/subject/1004615.html
沙发回目录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上帝那坚硬的慈悲

捧心西子 | 2012-11-28 09:19

我们所坚信的东西让我们成为人,而不是动物,信仰本身是一个没有答案的宏大命题,但是有很多人愿意相信自己找到了答案。李安用优秀的视听语言撑起了成长与信仰这两大主题,成长的苦难和在摇摆中愈发坚定的信仰让这部片子励志味十足,奇幻的噱头和纯美的画面也让人更容易为这部电影所动容,但平心而论李安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之中的讨论近似于流于表面的隔靴搔痒,他并未提出足够厚重和富有层次与深度的问题,最后抛出的选项也略显寒酸,因为他已经先入为主给了观众他自己的引导性答案,最后抛出的选择其实已经是前戏十足的定项选择。

人在面对信仰、面对自我、面对自然挑战时的种种情况都发生在了派的身上,虽然在长途漂流中几乎都是派的独角戏,但是这三种冲突让这个故事拥有强大的内在张力,稳而有序,步步为营,优质的镜像般画面更是内化了整部片子的气质和精神,剧本对原著小说的改编没有折损太多原著的精气神,李安对于电影两大主题的把握也熟练到位,对于成长主题的细腻拿捏也一直是李安高水准的强项,总而言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算得上是李安近些年来最为成功的一部商业片,但是相对于他之前的系列作品而言,《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并无非常大的突破,讨论停留于表面,主题表现生硬急切,在深度与广度略逊色,这一剂药只作用在表层,并无深入肌理之猛力。但不论这些,从院线商业片的综合素质上来说,少年派拥有众多可以赢得掌声的元素:成长与磨砺的主题、励志向上的精气神、精彩的剧本、奇幻元素、完美无瑕的特效以及对信仰的讨论等等,它足以赢得观众们的尊重。

电影的主人公派并没有因为命运的捉弄与残酷的磨砺而放弃信仰,反而坚定了他的信仰,这个没有答案的宏大问题似乎在派身上没有起效,接踵的灾难与家庭的厄运证明了救世神明的不可靠性,但是在主人公的身上,这种强力打击却只能让他愈挫愈勇,其实这种坚定根植于派幼年时的经历,耶稣基督的受难牺牲与上升的价值体系根植于他幼小的内心之中,猛虎于心,恶的一面也是可以驯化的,因为他选择了从善,现实苦难中的所犯的原罪让他内心长期斗争纠葛,这种纠葛与斗争也便是他活下去的动力,恶是一种适应极端恶劣条件下的生存法则,但它在派心里已然被强大的善之信仰所驯服,而意象化表达便是与虎为伴中的相互适应和驯化了。宗教信仰是种让人又爱又恨的东西,它可以帮助你认清自己,寻找内心世界的宁静,善待世界,但从不那么干净的历史上来说,它又是一种奴化人内心的工具,它让你忍耐,让你驯服温顺,忍受各种压迫且安于现状,但是可笑的是历史的巨轮往往又是一群不安分的反抗者所推动的。总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融合了各种多元的文化,汇总出来的却是一股普世之驯服温顺之意,这既可以说是大多数向善者的必然选择,也可以所是一种变相的屈从,毕竟信仰这种东西没有固定的答案,相由心生,怀疑论者永远存在。结尾蜻蜓点水似的抛黑看上去画龙点睛,其实却反映出了这部电影深层次上的简陋和生硬,这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案板之肉初看惊喜,但之后细细品起,觉其熟的太透太急,硬且失嚼头,结尾作家对故事意象解读的平白台词真的略显多余,另外前半段背景部分的铺垫略显冗长,还有那个充满狐獴的食人岛让人略为匪夷所思。总而言之,“宗教信仰胜利了,善之纯真也胜利了”,一切都是上帝的恩赐。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绝对是一部够格的优秀商业片,排除这算是精彩的故事,就是那美轮美奂的特效已然值回票价,在目前的一轮腐烂院线之上,派同学的优质真算是鹤立鸡群了,特别是在这片没有什么信仰的土地上,它带来了一点值得期待的东西。这源于内心的猛虎虽是生存法则上的胜者,但它需要善象的指引与驯服,不然它便会吞噬一切美与善,和自己内心的另外一面斗争需要时间和毅力,而学会放下和成长更需要毅力和时间,每一次的放下便是一次成长蜕变的过程,从放下亲人到放下心中的猛虎,派经历了接连的两次成长与蜕变,而这缺失的道别,权可当作成长中的一把辛酸吧。《少年派》特效画面美丽的惊人,3D效果也很优秀,李安极好的用视觉效果深化了这个故事灵魂,相比于目前很多商业电影以故事服从视觉的潮流,李安对“器”的把握和运用是非常恰当的,它帮助更好的叙事,却没有盖住故事本身的光辉,善用器者得天下,善用器的导演得票房和掌声。故事中澄净的海和天空其实映照出的便是主人公派的内心世界,相由心生,你的内心有多澄澈,你看到的海水便有多透明,这一切源于你的内心。

最后引用一句里尔克的诗作为结尾:我们都像是花岗岩的纹理,在上帝坚硬的慈悲中。

板凳回目录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

捧心西子 | 2012-11-28 09:20

在我用性命的担保下,今天拉拢了9个人一起去看《少年派》,因为从铺天盖地的预告和宣传中,我得出的结论是这至少是一部“好看”的影片,无论是视觉卦还是内涵卦都会得到一次酣畅淋漓的体验。但结果可想而知,有人觉得无与伦比就有人认为烂不可支。

看《少年派》给我最直接的观影感受,可以简单的分成3部分。第一部分,不可或缺的前段铺陈,第二部分,难以言喻的视觉饕餮盛宴,最后一个部分,是从视觉过渡到心灵的部分,也是最李安的部分。

二三段落错落有致,如此精彩,那么自然有人会抱怨第一段的沉闷与不知所谓,其实就像一个歌手唱歌,声音非常嘹亮,唱的也很完整,但不能从头到尾都使一个劲,要稍微有些变化才会更美,没有A段的起承转合哪来B段的感人肺腑?其实细想起来,很多内容,无论是摆在台面上的求生技能学习,比如游泳,还是在藏在内心深处的关于信仰和恐惧的体现,都从一开始就给了暗示,只是很多时候我们都没有注意到罢了。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在我看来李安的电影中,每一个人心中都存在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喜宴》如此,《饮食男女》也如此,《断背山》如此,《色戒》更是如此,就更不用说“江湖里卧虎藏龙,人心里何尝不是”的《卧虎藏龙》了。从这个角度回过头再来看第二个段落就在清晰不过了,就如同派的父亲所说的,“你在老虎眼里看见的不过是自己的倒影”,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原始的动物,就像我们都看过的那句话,人的本能与理性就像是住在人体内的两个小人,他们可以是朋友,也可以是敌人,在这里本能并不完全是恶的,它是内心的恐惧,是对生的渴望,对孤独的排斥,那么自然理性也非完全是善。当厨子代表的豺狗肆意的攻击毫无还击之力的斑马时,心中的虎在沉睡或者说冷眼旁观,为什么?理性告诉我们这样是不对的,所以少年派大喊着不要,但是本能却暗示着派,实际上这与自己毫无关系,甚至强出头伤了的只会是自己,所以,利弊权衡下,派选择了袖手旁观。但当豺狗的攻击对象转变为猩猩也就是派的母亲后,起初猩猩是站得上风的,可以想象的是母亲的一巴掌是让厨子呆住了的,不光是派连我们在观影的时候都是觉得猩猩那一击是大快人心而对之后豺狗如此残忍的反扑完全没有准备,当始料未及的事情发生后,心中猛虎终于忍无可忍,在这一刻,本能是战胜绝对理性的,即使结果是受伤甚至死亡,也必须像猛虎一样冲出来。联系到后来的海上求生,从最初的畏惧猛虎到与之共存、将其驯化,再到后来的相互依赖,整个漂流的过程就是派的本能与理性间相互平衡的过程,也是派内心世界成熟的过程。

盛宴过后,泪流满面。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更想探讨的还是最后一个部分。当保险公司人员询问派的经历,派讲了两个故事之后,我觉得我的几个同伴的反映都比较有代表性,一个同伴说“到底哪个才是真的?”,另一个同伴说“肯定第二个故事是真的”,顾名思义,前者觉得故事似乎更像是开放式结局,而后者毫无疑问的认为第二个故事才是现实。其实想要看出真相并不难,尤其是当后来的故事与前面故事中的形象一一吻合起来,相信没有人会把故事编到自己都相信。

这个时候,我就对选择相信第二个故事的人们产生了一个疑问,那么为什么派要编一个故事来代替自己的真实经历?当然不是骗保险,更不是寻开心,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印象,在第一次了解耶稣基督的时候,神父告诉派,是上帝之子代人类承受苦难,派心里自然是不信的,既然上帝那么公平正直,为什么让一个无辜的人去承受他人苦难,但是为什么派不信而有人会相信而且深信不疑,对于这一点,成年派自己说过,我把故事讲给你听,相不相信上帝你自己选择。这与神父所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实这又回到了关于信仰为何存在的问题,原因很简单,没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永远不会知晓信仰、精神力量之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很多时候人们选择相信一件事情不是因为真实而去相信,而是因为不相信所要面对的苦痛折磨要百倍于相信。就好像我们的亲人朋友逝去,无论是中外都毫无例外的相信他们去了更好的地方,其实说到底我们的相信只不过是为了减少我们自己失去亲人的苦痛,而对于一具冷冰冰的尸体实际上是毫无意义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冷眼一瞥那些与自己毫不相干人的生死,而对自己身边的生离死别痛不欲生。所以,当一个梦幻般的美好梦境和一个血淋淋的事实摆在眼前,我们都知道而且一定知道后者才是真的,但更多时候我们宁愿去相信前者。这也是为什么最后作家选择相信了派所讲的第一个故事,因为人心如此。也正是有了残酷的第二个故事,人们才更珍惜第一个故事。其实上帝是否真的存在,看起来那么重要么?重要的是你愿意去相信,还是想活在冰冷的现实回忆中。

李安导演曾经说过“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断背山”,借用一下这句话,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理查德·帕克”,很多时候我们所知道的事实,不是不相信,更多时候是不愿去相信,其实,相信也好,不相信也罢,全在一念之间。

你喜欢圆满的结局还是残酷的?由你决定,这是你的故事了。

标题: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