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灯夜语】逢秋忆乡
(一)秋灯高挂人未归
一觉醒来,有点清凉,原来酷暑已经过去。及至堂弟告知最近收割水稻,方知道自我深陷于都市的林立大厦中,忽略了秋日的来临。
也许因我出身粤西农家,一年四季中,最偏爱秋季。有人说,春天是个姹紫嫣红、播种耕耘的季节。那么秋天呢?于家乡而言,当然是一个硕果累累、庄稼丰收的季节。古人有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诗句有点夸张,但是恰当的表现了农家对秋天丰收景象的那种渴望。秋天带给人的快感,是任何一个季节都无法比拟的。从“一粒粟”到“万颗子”,从“绿油油”到“一片金黄”,不仅见证了季节的转换,更是见证了大自然的变化与伟大,同时见证了农家的勤劳与生活的情趣。
秋天的天空,往往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在粤西的天空下,仅是看向那一片金黄色的稻海,就让人不禁拍手叫好。粤西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湿,光照充足,适宜种植水稻、小麦、番薯等农作物。于粤西人家而言,挖番薯等大概一两人带把锄头加个粪箕就足够了,而收割水稻、小麦等农作物却可能是全家出动,或者求助邻居、亲友。主要是因为它们的收割异常麻烦,并且需要的工具比较多,大概有镰刀、收割机、谷箩、扁担、锄头、绳子、过滤筛等用具。
所以在秋日里,水稻收割是家乡比较繁忙的一件事。除了无法下田的老人,恐怕小孩都要忙着给父母送早餐或午餐,甚至有些母亲是背着婴儿去收割水稻的。相对于那些以种植果树为生计的家乡,水稻收割对于庄稼汉来说,那是一年最重要的收成。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甚至披星戴月的忙碌,正是秋灯高挂人未归。人手不足而又急于收割、顾虑天气而又限于工具条件的话,恐怕夜幕降临,万家灯火亮起,还是有人在稻田里收割着自己的成果,这一点自是农家人深有体会。而收割回来的水稻更是要及时运到晾晒场摊开和被日晒,等到稻谷晒得干燥,又要收集进仓密封。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也许很多发达地区推行了农业机械化,但是相对大多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而言,还是艰苦的进行手工收割农作物。所以,如果出身农家的孩子不懂得珍惜粮食,反而糟蹋粮食的话,那么必然会遭到长辈们的责备。因为长辈们深深知道,那种亲人在稻田里忙碌艰辛所传导出的感觉,包含了劳苦心酸。现代流行的电视剧电影都嘲讽农乡的“乡村病毒”,“病毒”一词有些吓人,乡村没有“病毒”。不过亲人收割农作物难免遇上弄伤手脚、蛇虫攻击、水蛭吸血等危险事件,也就更不必说低头弯腰的收割、肆无忌惮的挥汗、手脚酸痛等劳累之状了。
劳动果实不是为得到赞赏,而是因为人们的珍惜才更有意义。否则原野上就算有更大的丰收,也是浪费了汗水。
(二)秋来秋去看枯荣
提及“野火烧不尽”,不禁遥想起昔日做放牛娃的时候,常常在山坡放牛,却带着一盒火柴,点燃田埂上那些枯死的杂草。“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不仅田埂上的杂草枯掉一大半,那些路边的桉树也会失去生机,枝头变得光秃秃的,连蝉都不会出来唱歌了。荷塘会进入休眠状态,不再有粉红的荷花,就连那些荷叶也渐渐枯萎。不得不说,秋天的肃杀给人一种凄凉之感。
却有诗人这样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先不说秋日是否有春日的激情迸发、无限生机,单是秋日的凉风送爽、万里晴空,就让人不禁生出“美秋”的赞赏。而在粤西地区,大多是丘岭,丘岭上也大多种着四季常青的松树、荔枝树、龙眼树等,即使是秋天,也还是勃勃生机的景象。
只有丘岭下那些田野,因为收割了水稻而显得空旷,家乡也会及早在田里用铁犁犁地,引进溪水,等待来年的耕耘。而丰收之后,家乡不仅要忙着晒谷,挖番薯,更要准备冬藏。秋天带来的萧条,也因人们的忙碌而被遗忘。而那些落叶枯枝成为了家乡用来生火的最佳燃料,甚至于稻田里那些脱粒后的稻杆,当场就被烧掉而当做化肥。在家乡眼里,秋来秋去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古代的诗人们常有“悲秋”“秋愁”之感,其实不过是诗人感触的变化。家乡人对于草木凋零、落叶归根等景象,大多是抱着一颗平常心去对待。无论今年是否丰收,都没有农家有多余的时间去为草木的枯荣而悲喜,用现在的话来说,吃饱饭没事干啊?为自然的更替悲喜,不事生产,终究是无法得到农家的认同的。如果说秋日里有揪心的事情,就只有对于出外务工或求学的亲人的担忧,往往最渴求能够在秋日月圆之夜能够团圆共聚。因此,诗人是“悲秋”,农家却是“喜秋”。
于家乡人而言,秋天的萧条不足畏惧,他们计划劳动,讲究得失,但不会为一时收获太少而悲哀,也不会为收获太多而狂喜。他们用自己的努力,装扮着乡村的秋季,不仅用劳动换得了丰收,还能顺应天时,及时冬藏与谋划来年春天的劳作。说“秋日胜春朝”真的是一点也不为过,自然的更替造就了秋天的繁荣,而人类的劳作更是点缀了秋天的美丽。同时,家乡人不仅相信顺其自然,更是坚信来年农作物会“春风吹又生”。在秋天的荣枯中,他们一直欣赏着秋天的美丽。
不信的话,且看那些晒谷的孩子在奔跑的晾晒场,那满地的金黄稻谷,不是秋天最美丽的一道风景吗?且看那些欢叫的鸭子在漂浮的池塘,那满池的金色游鱼,不是秋天最诱人的地方吗?且看那些低鸣的牛羊在卧睡的橡胶山林,那满山的金色落叶,不是秋天在枯荣交替时候中描绘出的一副美图吗?
(三)秋日家乡论做人
农村的孩子早当家,晒谷、赶鸭、放牛羊等家务自然是少不了,饲养鸡鹅猪猫狗,上山砍柴扫落叶、下田耕耘等更是少不得。有人说,手脚不闲着,财富总会与你走得很近。在家乡,手脚不闲着,却是不愁吃。
所谓民以食为天,因为那是自己亲手栽种的,更不必担忧食物中毒。大多数人都会在自家附近搭建一个菜园,里面种着葱郁的青菜芥菜,或者会搭建一个瓜棚,瓜棚会吊挂着肥嫩的瓜果。更有甚者,会种有秋菊、向日葵等花,让人赏心悦目不说,更可以拿来当药用或泡茶。如若附近有河流,更可以组队去截河捕捉鱼虾、摸螃捉蟹等,回来时候自然是可以煮上一大锅鱼虾粥,添上一点醋,那可是香喷喷的食物,正如老舍所言“劳动最有滋味”。至于山上的山果、蜂巢、鸟兽等,如能寻获,就更是吊人胃口了。因粤西地区多是丘岭,除了一些奇蛇,其它珍禽猛兽却是没有的。
在家乡里,无论收割农作物、做吃等,都能够与隔离邻舍形成一片和睦的景象,不像都市里各自门户关起大门,连邻居是谁恐怕都不知道,就不用说平时求助于人了,且凡事都要与金钱挂钩。只有在家乡里,那才是真正的缘分,无所谓公平与付出,却常常有人在你需要的时候,及时帮助。尤其是在秋天这个忙碌的季节,随便吆喝一声,只要你的水稻无法收割完成,都会有人愿意上前帮忙协助收割。他们往往有着一种豁达的心态,待人接物也显得十分的谦虚,小人就不多说了,哪里都有小人,那些都市里的有钱人就不必说了,越有钱越抠门的说法总是有道理的。能够在你清贫时候,为你送上一把青菜或一勺米,解决晚餐的燃眉之急,只有在家乡才能得到这样的“待遇”。
“待遇”一说,关系于做人。做人不是作泛滥大方,而是要脚踏实地,多做实事,谦虚待人,才能赢得秋天的丰收。有人说,“粒粒饱满的稻谷,总是低着头,而全是秕谷的稻穗总将头昂得高高的。”做人要做饱满的稻谷,才能获得众人的尊重;做人如果只是秕谷的稻穗,终究会被大家所抛弃。谦虚与高傲,都离不开平时的习惯,就像秋天的丰收离不开春天的耕耘,种什么瓜种就会得到什么瓜,如果连施肥浇水都不肯,恐怕这瓜也不会长得多好。只有好好培养自我,才能让人生达到充实,让自我变得成熟,即使冬日降临,走向人生的终结,也不会再有任何的遗憾。
所以,在家乡里懂得做人的人,是可以大吃四方的。当然,这里的“懂得做人”不是说巧舌弹簧、好吃懒做等不良行为,而是说要在懂得自我培养的基础上,更要懂得乐于助人,与村庄人打成一片。
(四)纸鹞群飞夜倾谈
除了以上所说的勤劳收割、准备冬藏、不愁吃,还有家乡的游戏也是丰富多彩的。且不说那些跳飞机、跳S字、捕捉蝉、拍纸牌、玩弹珠、玩竹枪等地上游戏,纸飞机与纸鹞更是家乡孩子的最爱。纸飞机相对来说就简单多了,只要有纸张就可以了,但纸鹞就要讲究一些了。当然,现在的店铺都可以买到风筝,但那都是用胶纸或薄布做的,也因为是买来的,远没有亲手做的有趣味。
家乡的孩子会在竹林里找一些比较小巧的竹枝,量好长短,然后用线系紧两端,弄成一把弓形,再把它放到已经裁剪好的报纸上,弓形竹枝下面还要有一根竹枝,与那绷紧的线形成十字形,然后用贴纸黏住四端,纸鹞下的尾巴也是要用裁剪好的条形报纸弄上去,剩下的就是线的问题了。线只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建筑工地工人用剩的粗线,一个是自家的农用帽子,工地上的线有些不适宜,而农用帽子上的线比较细小,但不是很长,要想纸鹞飞更高,就要更多帽子上的线了。
组队去放纸鹞,是一件乐事,但是选址也比较重要。不能去附近太多树木的地方,也不能到那些比较多电线的地方,只要是防止纸鹞与它们缠在一起。一般上,选择一些比较空旷的山坡,并且风势比较好的地方,才适宜。要与别人在同等条件下比个高低,风势一定要把握好的。其实输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么多人一起放飞纸鹞,那种快乐的感觉,是出外务工的人再也找不回来的。
家乡的孩子一般上都是一边放牛一边放纸鹞的,当牛拴在一边了,而纸鹞放好了,这个时候,就是焖番薯了。有些农户忙于收割水稻,忘记去挖番薯,有些番薯就被放牛娃偷挖了。放牛娃同样的也要选好风向,找个比较好的地盘,先挖一个小窝,用泥块叠成一个小塔,在塔下的小口放进捡来的干柴并用火柴点燃,等到这小塔的泥块被烧红熏黑了,就把番薯、芋头等放进去,再把小塔打倒而将番薯覆盖,再用一些冷泥将这些滚烫的泥块覆盖,等到过上半个钟,就可以把番薯挖出来了。由于人多而又是分工合作的话,精明的孩子会在打倒小塔前将里面一些黑炭用干柴夹出来,让那些少帮忙或者年龄小的孩子把黑炭送到小溪边去,如果小溪离他们比较远,没有送黑炭的孩子就会在那些送黑炭的孩子回来之前,把已经焖好的番薯挖出来吃了。
白天的活动比较丰富,夜晚的活动就比较单一一些。如果是夏天,很多男孩都会在夜晚去树林,拿着手电筒照蝉蛹,而到了秋天,除了会在晚上去池塘边钓游蝈,就是围着那些老人们而哀求他们讲故事。基本上家乡孩子的懂事,除了遵从长辈的教导,还有就是与老人的故事有关。他们讲出来的故事与战争电影不同(八十、九十年代的家乡拥有电视机的用户还是比较少的,一般只有在过节或庆生或考上大学时候邀请别人到村庄放电影),比如包青天、孙悟空等人物,他们会把那些人物的出生都描述得非常生动有趣,鬼故事也就更加有趣了。而那些故事,也成为孩子们平时最迷人的谈资。他们也会谈起抗日战争与文化大革命的种种经历,他们的愤怒与哀伤写在脸上,让人惊骇。但他们同时还会教导前来倾听的孩子要怎样的好好做人,怎样的走好人生路。
有些地方,还在晚上弄一些木偶戏。那些收割水稻回来的人,不仅会让小孩前去观看,自己也会搬上板凳去观看。如果有人办丧事,在晚上也会请人过来唱戏,戏班除了会唱戏,当然少不了吸引小孩子的那种翻跟斗、扮鬼脸、耍大刀等动作。当然,这些都要在祖宗庙堂面前弄的,小孩子也因为经常在庙堂附近玩耍,晚上不会感觉害怕,害怕一点的孩子会提早跟着母亲回去,留下来的大人孩子们还是津津有味的欣赏。可惜的是,现在的孩子因为家里的条件越来越好,对那些木偶戏渐渐失却兴趣,那些木偶文化距离他们也越来越远,现在成家的人恐怕再也无法复述当年那些精彩的故事了。